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035975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制度汇编第一节采购质量控制制度1.目的对采购过程及供方进行控制,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要求。(重要)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包加工以及供方提供的服务。3、职责3.1 供销科3.1.1 负责按公司的要求对供方进行评价,编制合格供方名录,对供方的供货业绩定期进行评价,建立供方档案。3.1 .2负责制定采购计划,执行采购作业。3.2 生技科负责编制采购物资技术标准。3.3 质检科负责采购物资的进货验证。3.4 总经理批准采购计划和合格供方记录表。4、程序4.1 供销商的评价4.1.1 供销商选择的准则:质量相同比价格,价格相同比服务、4.1.2 供销商评价、重新评价的时

2、机:尚未经过合格供销商评价的供销商,应作首次评价;合格供销商,隔一年重新评价一次。4. 1.3供销商评价、重新评价的内容包括:a、企业营业执照、检验报告。b、供销商能力的要求。C、其他相关资源。如:IS009001证书、生产许可证等。供销科应根据评价准则填写供方评定记录表,并将经评价合格的供销商填入合格供方名录。4.2采购4.2.1采购计划供应部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经过经理批准后实施采购。4.2.2采购的实施供应部根据批准的采购计划,按照采购物资的计划标准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并进行采购。第一次向合格供方批量采购时,应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品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验收条件、

3、供货期限和违约责任等。4.2.3由生技、供销与产品使用科室金额做,详细描述采购产品的数量、规格要求,制定“采购计划表”,供销科根据库存量订货、与合格供销商签订“供销协议”或口头方式落实供货。4.2.4采购过程依照“月采购计划”执行采购。4.2.5外包加工产品应与合作厂商委托加工协议,确定合作方式,协议应阐明产品质量、规格、性状等要求,明确合作过程中双方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4.2.6对培训、计量器具检定和委托检验等过程的外包,应选择有相关资质的机构。4.3采购产品的验证:1 .3.1采购产品由质检科按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入库。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4 .3.2目前,我企业按进货验收

4、规范进行进货检验。4.3.3供销商的验证既不能免除我厂接收产品时检验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我厂质检科检验不合格而拒收产品。5、相关文件5.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5.2 进货验收规范6、记录6.1 供方评定记录表6.2 合格供方名录6.3 月采购计划第二节工艺管理制度1、目的加强企业生产的工艺管理,确保安全生产。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生产过程工艺控制。3、职责3. 1质检科负责编制工艺文件和现场工艺纪律检查实施。3.2车间、办公室等相关部门配合实施。4、管理制度4.1质检科负责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路线,编制设备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和检验规程等工艺文件,指导和监督工艺文件的正确实施。4.2工艺文件

5、修改4. 2.1修改原则a)工艺文件需要修改时,由质检科下达工艺文件更改通知单,凭更改通知单修改并存档。b)在修改某一工艺文件时,与其相关的文件必须同时修改,以保证修改后的文件正确、统一。C)工艺文件更改通知单下达后,需要改的文件在规定日期内修改完毕4. 2.2修改方法a)修改时不得涂改,应将更改部分用细实线划去,使划去部分仍能看清,然后在附近填写更改后的内容;b)在更改部位附近标注本次更改用的标记,更改处数,更改通知单的编号、日期和修改人签字;d)当工艺文件修改内容较多无法划改时,可重新制作。4.3生产现场工艺管理4. 3.1基本要求a)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法,强化

6、质量意识。b)生产现场工艺管理中,工艺、生产、质量管理、检验、计量、设备、工具和车间等各有关部门都应有机的配合,以保证生产现场的物流和信息的顺利畅通。4. 3.2主要内容a)科学的分析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合理地规定投产批次和批量;b)做好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工艺设备的及时供应,并符合工艺文件要求;c)知道和监督工艺规程的正确实施。4. 3.3工序质量控制(1)工序质量控制点确定原则;a)对产品性能、安全等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和部位;b)工艺上油特殊要求,或对下道工序有较大影响和部位;C)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不合格品较多的项目。(2)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内容;a)编制工艺控制标准;b)编制设备检验计划及

7、检修记录;c)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查卡片和量仪校正,维修规范。4.4工艺纪律管理4.4.1严格工艺纪律是加强工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确保生产质量。安全生产、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保证。4.4.2工艺纪律的主要内容a)企业应有健全、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和完整、有效的工艺管理制度及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b)工艺文件必须做到正确、完整、统一、清洗;c)生产安排必须以工艺文件为依据,并要做到均衡生产;d)凡投入生产的材料、辅料必须符合技术要求;e)设备必须确保正常运转,安全可靠;f)所有工艺设备应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计量器具应坚持周期检定以保证量值的准确;g)制定专业培训制度,租到工

8、人初次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I,租到定人、定机、定工种。4. 4.3生产现场纪律a)操作工人应认真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生产中必须严格按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对有关时间、材料配方等工艺参数,除严格按规定执行外,还要做好记录,以便存档备查;b)关键工序、电工及检测人员等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发给操作证,凭操作证上岗;C)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必须经验证签订合格后纳入工艺文件方可正式使用;d)生产现场应做好定置管理和文明生产。4.5 定时进行现场工艺纪律检查,纠正违规操作,清除事故隐患,对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提出整改措施,监督整改实施过程,对屡教不改给予相应处罚。4.6 严格按照文件更改规定进行

9、审批、更改,保证文件的统一、正确、完整、有效性。4.7 严格控制文件的发展,回收规定,禁止使用作废的工艺文件。4.8 对混合和加热及灌装计量等关键工序进行监控。4.9 定期对操作工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持有上岗证。4.10 对检验过程和检测设备实施监控,保证检验过程符合产品技术指标要求。5、工艺管理制度的考核规定:5.1 每三个月对煤企业的工艺文件进行检查,检查文件保存是否完整、干净、有无破损,是否在所属部门保存。5.2 员工所使用的工艺配方、原材料是否有变化,是否与企业的工艺一致。5.3 员工是否按照工艺的规定进行生产、操作,能否掌握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5.

10、4 生技科人员是否对工艺文件的日常管理进行了学习、贯彻?5.5 是否固定了质量控制点?第三节工序质量控制点管理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管理1、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1)产品的性能、精度、寿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直接影响的关键项目和关键部位。(2)工艺本身有特殊要求或本工作对下道工序有重要影响的有关关键工序或工序的关键部位。(3)工序中经常出现不良品或质量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4)对从用户或多种抽检、试验中多次反馈回来的有关质量信息的不良环节。2、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1)工序质量控制点由生技科根据控制点设置,车间不得自行取消或更改已确定的控制点,增加控制点必须向生技科申报,按控制点设置流

11、程办理审批手续。3、工序控制点管理办法1. 1对各部门的要求3. 1.1对办公室的要求(1)根据企业方针组织生技科、质检科、车间等部门根据产品质量特性分级,产品工艺流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2)协助总经理做好排除生产过程中重大不稳定因素的组织工作;(3)对生技科、质检科等技术部门的工序质量管理有关工作进行检查督促;(4)做好工序管理方面的考核奖惩的工作。4. 1.2对生技科的要求(1)按建立控制点原则建立控制点,制订生产作业指导书,同时根据生产中实际情况及工序质量控制原则,及时调整控制点,完善质量保证文件;(2)组织有关部门推广新的工序质量管理文件;(3)对控制点长期不稳定因素应采取措施

12、解决,如生技科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应将信息反馈给生技科长,由生技科长组织有关单位协调解决;(4)需要设备控制的应编制设备操作规程。5. 1.3对质检科的要求(1)参加编制检验规程;(2)质检员督促检查操作者执行“作业指导书”以及工序质量管理规定,对违章操作者要立即劝阻,不听劝阻者要立即上报;(3)质检员要熟悉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控制点及其控制方法,做到会分析、会处理、会运用,配合生产工人做好验证和记录工作并未工序分析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4)协助操作者及时发现质量特性的不稳定因素,并协助解决;(5)编制“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加强对计量器具的巡回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正常使用计量器具的情况,并督促

13、纠正。6. 1.4对车间的要求(1)车间要支持工艺员不断完善工艺质量保证文件,并由车间质量管理员负责本工序控制点的管理工作。(2)车间的质量管理员应协助总经理,车间主任做好控制点的检查、督促、验证和提高工序能力的工作,每月将控制点的原始数据控制点分别装订审核归档。7. 1.5对操作者的要求(1)必须按“作业指导书”操作,按质量保证文件取样,认真测量,填写监控记录要求数据正确清楚,做到会计算、会分析、会处理、会运用。(2)必须把作业指导书放在车间规定的地方,记录要连续。3.2 控制不稳定因素的处理(1)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发现不正常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使生产过程正常,如不能排除不稳定因素即报告班组长

14、或车间管理员,采取措施解决。3.3 控制点的撤销(1)由于工序质量提高,只要按控制点的工艺正常操作和管理,就能稳定的生产,满足控制点的质量要求;(2)由于质量要求的变化,不需要特别控制生产就能稳定的满足控制点的质量要求。(3)控制点撤销时先由车间填写“控制点撤销审批表”报生技科,经生技科,质检科等部门在“审核表”上签字,方可办理撤销手续。4、控制点的考核与奖惩控制点的考核与奖惩按车间规定执行。第四节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1、目的为了使公司进厂产品及过程产品的各个阶段都有适当的标识,以防止产品误用、交付不合格品,实现必要的可追溯性。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过程产品以及构成过程产品的原材料。3、职责

15、3.1 生产车间负责过程产品的产品状态标识;3.2 仓库负责进厂产品的产品状态标识;3. 3质检科负责进厂产品和过程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状况标识并负责指导、监督,进厂产品和过程产品的产品状态标识,对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行管理。4、程序4. 1产品状态标识5. L1进厂产品的产品状态标识4.1.1.1进厂产品的产品状态标识,本公司限于构成过程产品的原材料和辅料。4.1.1.2仓管员应采用“产品标识卡”对进厂产品实物进行产品状态标识,待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后将有关数据登陆“产品库存卡”,“产品标识卡”应与“产品库存卡”一起放置在产品堆放区域明显处。4.1.1. 3“产品标识卡”无固定格式,应包括但不仅限

16、于以下内容。 采购单号 产品名称 供方名称 产品数量(应以实物为准) 进厂日期4.1.2过程产品的产品状态标识4.1.2.1过程产品是指本公司自行生产的产品,包括在制品、半成品、成品。4.1.2.2本公司的过程产品状态标识均采用在产品外包装箱外粘贴“产品标签”,以及在“产品标签”上粘贴颜色标记的形式。4.L2.3本公司使用的“产品标签”其名称、格式、内容仅限于顾客对此无任何要求的条件下采用,顾客要求时,应按照顾客的要求对产品状态进行标识。4.1.2.4经过第三方产品认证的产品应在外包装箱“产品标签”的平行位置处粘贴认证标签。4.1.2.5顾客对产品状态或结构要求的变更,仓库应按照质检科的要求对

17、库存产品进行标识。4.2检验和实验4.2.1本公司产品检验和试验状态有:合格、不合格、待处理。4.2.2质检科检验员应按照产品的“检验计划”的规定和要求实施检验。进厂产品检验合格时,应在“产品标识卡”上粘贴“接收”标签,并在标签上明确检验员及检验日期。过程产品检验合格时,应在“产品标签”上作“PASS”章标识。进厂产品检验不合格时,应在“产品标识卡”上粘贴“拒收”标签,并在标签上明确检验员及检验日期。过程产品检验不合格时,应在“产品标签”的正下方粘贴“拒收”标签,并在标签上明确检验员及检验日期。4.2.3在对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时应对产品状态标识做确认,若标识不正确或不完全者应作“拒收”标签的检

18、验和试验状态标识。4.2.4不合格品的处理应执行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和要求。4.2.5由于其他原因无法对产品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时;应作出“待处理”的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4.2.6“待处理”标识的格式无固定要求,但应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 产品料号 产品数量 包装箱数 生产日期4.2.7检验员应在“待处理”标识上注明原因并签名。4.3产品的可追溯性4.3.1本公司有可追溯要求的场合有:顾客投诉以及第二方审核;第三方审核;4.3.2可追溯性检查的方法本公司主要包括:订单号采购单号生产批号出货日期生产日期采购日期4.3.3在进行可追溯性检查时各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关文件及记录。第五节不合格

19、品的控制程序1、目的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2、范围适用于对原材料、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3、职责3.1 质检科负责对不合格品的识别,并跟踪验证其处理结果。3.2 质检科经理和经理负责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合格品做出处理的决定。3.3 不合格品的发生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4、程序4.1 不合格的分类4.1.1 严重不合格:经过检验判定的批量不合格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主要技术指标等的不合格。4.1.2 一般不合格:个别或少量不影响产品质量的不合格。4.2 进货不合格的识别和处理4.2.1对检验或验证发现的不合格,

20、检验员在物料上贴“不合格”标签,放置于仓库不合格品区。4.2.2对于一般的不合格品,检验员应将进货验证记录报质检科经理处理。可以进行技术处理的,由生技科在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在由质量人员依照检验规程进行全检并记录,拣出的不合格品交供应科做退、换货处理。4.2.3如果一般的不合格品对质量没有较大的影响时,可以做让步接收。由质检科批准,在验证记录上加注“让步接收”。对于重要的物资,不允许做让步接收。4.2.4对于严重不合格的,化验员应填写不合格报告,由质检科报经理作出退货决定,供销科办理退货手续。4.2.5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物料,经质检科重检后,按照上述规定执行。4.3不合格成品的识别和处理

21、4. 3.1不合格品能返工的可以要求加工者返工,返工由生技科执行,返工后的产品必须重新检验,并填写相应检验记录,重检不合格的,质检部经理在检验记录上作出处理决定。5. 3.2产品虽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顾客使用时,有质检科经理批准,经顾客同意,可以办理让步接收。5.3 .3报废产品由设计科放置于废品区,由厂部统一处理。4.3.4检验员判定的严重不合格,需贴上“不合格”标签放置于不合格品区,由质检科经理在相应的检验记录上签字确认,并填写不合格品报告叫分管经理做出报废、降级或改作它用的决定。5.4 交付或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对于已交付或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按照重大质量问题对待,除按照4.3条款处

22、理外,质检科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供销科及时与顾客协商处理办法,以满足顾客的正当要求。5、记录5.1 进货验证记录5.2 成品检验记录5.3 不合格报告第六节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对不合格和潜在不合格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控制,实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范围适用于产品形成全过程出现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验证。3、职责3.1 质检科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归口管理。3.2 各部门负责检查本部门不合格原因及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期有效性。3.3 质量负责人负责监督、协调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4、工作程序4.1 纠正措施对

23、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清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4.1.1 识别不合格对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a)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时;b)顾客对产品质量投诉时;c)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d)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e)其他不符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4.1.2 发现不合格原因责任部门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确定缠身不合格的主要原因。a)对某个部门的质量问题,由质检科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经质量负责人批准,交责任部门负责改进。b)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质量问题,由质检科请示质量负责人,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公司有关部门召开质量问题专题分

24、析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落实责任部门,由办质检科根据专题会议的决定,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掉”,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发至责任部门处理、改进。4.2 预防措施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4.3 2.1识别潜在不合格办公室要及时分析如下记录;a)供方供货、服务质量情况;公司对于顾客满意程度调查情况;b)纠正措施执行情况记录等;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通过以上记录分析,及时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过程、服务质量趋势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消除不合格原因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应有效处理顾客抱怨和产品不

25、合格。4.2.2发现有潜在的不合格事实时,由办公室、生技科会同相关部门讨论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和确定责任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实施进度,予以实施并做好记录。4.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控制4.3.1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质量负责人负责监督措施实施的过程。4.3.2质检科负责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实施控制,保证有效,并做好记录,有质量负责人负责验证。4.6对有效果的纠正/预防措施,若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应经审批后纳入质量体系文件。4.7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办公室应对此进行调查,查明未能完成的原因,向质量负责人报告,责任部门无正当理由,应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4.8对重要纠正、预防措施的相关记录及有关信息应提交下次管理评审输入资料之一。5、相关文件5.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6、记录6.1 不合格报告单6.2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