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104295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下面整理飞向天空港读后感,欢迎阅读。飞向天空港读后感1这是一本作于19年前的书。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突飞猛进,国内六颗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场升空,成功率达100%,中国开始迈向世界商业卫星市场,来自美国的“亚星一号”卫星是他们的第一笔订单。西昌卫星发射场位于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的一个大山沟中,在当时选址的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一颗美国的卫星会从这里升起;更没人想到,这里日后将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然而

2、老天似乎很喜欢和人们开玩笑,1989年9月3日凌晨,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沿着山谷倾泻而下,怒吼着,咆哮着,半小时,仅仅半小时,吞没了房屋、铁路、桥梁、公路、通信线路,还有一些基地的官兵。此刻,“亚星一号”的发射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中,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原本半年的恢复任务,一个半月就完成了,但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么高效的恢复背后,泥石流中的死难者们,只能化作一个数字,甚至连数字都没有,就消逝了。为了保证“亚星一号”的成功发射,许多奋战在一线的专家没日没夜地研究、攻关,顾不上关心自己的身体,甚至有的人最后查出癌症晚期。发射场不是战场,读后感但也同样有着看不见的付出与牺牲。一位位离开亲人的专家、技术人员,

3、用他们的一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全部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我想,是心中不可动摇的责任感。历史与现实,往往是多么相似。从春节开始,疫情肆虐。医护工作者们毫不犹豫地冲上一线,甚至将自己的安危置之一旁,夜以继日地救人。有的人也不幸感染病毒,他们也无法亲人团聚,疫情中牺牲的医护工作者们,也只能化作疫情数据统计中“死亡”一栏的灰色数字之一。支撑的他们的,亦是心中不可改变的责任感。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多一秒,就可能多抢救一个人;多抢救一个人,就等于多救了一个家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70多年来,一批批科研人员、基层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一点点筑造出现在这个强大的中国

4、;在疫情爆发时,一位位医护工作者冲上前线,无怨无悔,正是这些逆行者,让我们得以健康地生活。这些人面对的,是雷电交加,风暴怒吼的世界;而它们的背后,是一方宁静美好的净土。他们顽强的生命,为我们撑起了这个世界。让我们向这些人,送出一句最朴实、最真挚的话语:“谢谢你们!”飞向天空港读后感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科普类的书,它的作者是李鸣生,他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书中,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航天局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亚州一号”卫星的种种趣事和困难。在1989年12月16日,美国批准了“亚州一号”卫星的出口许可证,中国火箭成功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这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现航天能力的重要机会。在整个

5、发射准备过程中,困难数不尽数。生活问题,美国人喜欢在工作之余参加跳舞、打球、骑车、登山等娱乐活动,这中国人很不理解:打卫星就打卫星,跳什么舞、骑什么车呀!可是,为了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个良好的评价,中方还是同意了。习惯问题,中国人有人走电断的工作习惯,但美国人认为:下次来工作第一件事总是开电源,多麻烦呀!于是美方要求工作场所一天24小时都要通电。这对当时各种资源还比较溃乏的中国是有困难的,最后中方人员用了个土办法解决了供电问题。通信问题,美国人远道而来很想家,常常要打电话。但发射场在山沟之中,几个月前又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型泥石流,冲毁了通话线路,战士们好不容易修好了,但是依然达不到美国人的要求,最

6、后中方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美国人理解了现状。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各种问题得到了化解,最后在1990年4月7日“亚州一号”卫星发射圆満成功。看着书本中火箭腾空而起的壮观画面,我思绪万千。我想到了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多少奇珍异宝被野蛮的摧毁;我想到了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民族危机的甲午海战,想到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我想到了上世纪初日本的侵华战争,想到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那时的中国积穷积弱,哪个国家都能欺负中国!我更想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九四九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中国的火箭可以发射美国的卫星了,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新

7、中国从此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欺负中国了!飞向天空港读后感3寒假,我和爸爸一起阅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并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也是第一次发射商用卫星。为了实现这次商业发射,我国科技人员在精心研究的同时,到世界各国去展览、去推销中国的火箭,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谈判,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得到爱国人士荣毅仁、李嘉诚等华侨的支持,才取得了这次发射资格。在承担发射过程中,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场地、发射塔、研究室、宿舍遭到毁坏,基地全体官兵只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本

8、该半年才能完成的灾后重建工作;同时面对美国专家的不信任,基地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用实力说话,最终完成了发射任务。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美国人在运输火箭燃料时,远远躲在运输车辆百米开外,生怕发生爆炸,而中国技术人员不畏困难,徒手搬运,安全完成;第二件是美国专家们每天准时上下班,要吃自助餐、要跳舞、要进酒吧、要爬山、要骑车,还要宾馆提供洗内裤的服务,而中国的科研人员,不讲条件,住在狭窄的小房间,下班后还要自己回家煮饭吃;第三件是中国王之任女专家,原先没有文化,十几岁到边区兵工厂制造炸药,后来选送到苏联学习,回国后成长为一名火箭设计师,但被扣上“苏联特务”“假党员”遭受迫害,即使在

9、牛棚也不忘开拓空间的雄心大志,后来主管火箭氢氧发动机的研究。这三件事深深感动了我,这些中华儿女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越是面对艰难险阻,越能奋勇向前,越是国家有难,越能担当作为、自我牺牲的优良作风!正是一代又一代具有优良传统和高贵品质的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和自强不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使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我为这些专家、为祖国骄傲和感动的同时,我也思绪万千。我的妈妈在中国移动上班,之前她告诉我,芯片对手机、电脑、通信网络而言就像人类的心脏一样重要,中国芯片主要依赖从外国进口,自主研发不足,所

10、以这两年美国制裁华为、中兴等公司后,国家电子行业的发展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制约,影响极大。当前,我们也正在度过一个不平常的春节,全国都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国无数科学家、医疗技术人员,与时间赛跑,公布病毒基因序列、寻找病毒宿主、研究预防和治疗药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挑战未知的医学领域,战斗在抗疫的科研前线。正在抗击冠状病毒第一线的院士李兰娟说: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所以,高科技技术和高新尖人才正是国家急需的,他们将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主力军。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我想成为像这些科学家和

11、专家们一样的人,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发扬他们刻苦钻研、不畏苦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争光的担当作为。我是一名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增加知识本领。我以后一定要克服自己学习浮于表面的不足,沉下心去,深入钻研,多去探寻更精深和未知的领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值得尊敬的人!飞向天空港读后感4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飞向太空港,作者是李鸣生。自从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三号火箭后,美国的卫星发射却遭到接连失败。中国便派人去美国宣传长征三号火箭,表示可以帮助他们发射卫星。可美国公司的人瞧不起中国的火箭技术,拒绝了。不过中方并未放弃,继续将长征三号火箭各个装置的具体情

12、况讲解给美国休斯公司的人,并解释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卫星是很安全的,休斯公司终于同意让中国来发射卫星了。当波音747飞机把亚洲一号卫星运送到西昌后,美方与中方工作人员便开始了非常艰难的合作,主要是语言方面的困难,一方说中文一方说英文,互相都听不懂,只能请翻译来。在*结尾,中美技术人员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最终成功发射了这颗全球关注的亚洲一号卫星。看到结尾中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时,我不禁想到了旧中国,那时候,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等等,就像一片阴影蒙在了中华大地上。而如今中国人能为美国发射卫星,成为世界强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一开始美方拒绝了中国,到

13、最后能成功发射卫星,是因为中方及时找到不足之处,知道光靠嘴上宣传是不行的,中方又将更加详细的内容告诉美方,让美方相信自己。我们平时学习做题目也是一样,如果一种方法做不来就要逆向思考,换一种方式去做,说不定就会成功。发射卫星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除了语言上的问题,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中方人员能够成功发射卫星,是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对自己有自信,就能突破困难。想必这就是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吧。飞向天空港读后感5每次仰望星空,看着那北斗七星布下的星阵,像一条丝带横穿天际的银河;看着那划出短暂绚烂的流星,以及浩瀚无垠的苍穹,总会激起我们无数的想象,遥想那缥缈的空中,有怎样的

14、美丽街市,想着我们是否能飞到太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街市”,让我们心中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而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中国航天人第一次和国外科学家合作,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文中详细描述了卫星飞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台前幕后的故事。一个民族从坚守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的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生命换来的。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基地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暴发,霎时间,滔滔滚滚的泥石流沿着山谷海啸般倾泻而下。仅半小时,房屋倒塌了,铁路冲垮了,桥梁摧毁了,公路崩溃了,通往发射场的公

15、路、铁路、小路以及所有有线通信线路,全被切断,人员伤的伤、残的残、死的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基地中的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挽起裤腿,卷起袖子,踩着泥水,踏着泥坑,不顾狂风暴雨,不管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正是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最终顶住了泥石流造成的巨大灾害,渡过难关,迅速恢复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为其按时发射,点亮了一盏生命铸就的“绿灯”。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看不见的牺牲与死亡。火箭专家余福良夜以继日连续攻关。其实,他早就感到肚子疼痛,却一直强忍着,等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才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直肠癌晚期。还有那位从北京来的姑娘,当年,她兴冲冲地来到这里工作。由于发射场一次偶然的事故,她惨遭不幸,二十二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发射场。每一次发射,都是航天人毕生的心血。正是这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们的航天梦一步一步得以实现。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许多同学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瞻前顾后,毫无进取精神。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飞向天空港读后感范文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