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1048793 上传时间:2022-06-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 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1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见于文献记载,春秋战国写成的尚书尧典就有“禋于六宗”之说,汉人注解六宗包括日、月、星、四时、寒暑、水旱。但古人祭祀月亮的时间是在正月朔日,而并不是在中秋。赏月是一种娱乐活动,汉代以后,拜月逐渐有了赏月的成份,这从“咏月”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到了唐代,赏月活动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进行。北宋以后,八月十五才正式定名为中秋节。梦梁录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

2、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

3、,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歌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拜月后,家人闲笑庭前,吃糕饼,喝工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此时,大人们总喜欢给孩子们讲述许

4、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相传,月亮上隐隐约约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树。樵夫名叫吴刚,他醉心于仙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激怒了天帝,将其禁在月宫,命他每日砍伐桂树。世人谁能得到吴刚砍树掉下来的桂枝,谁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常见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处乱跑寻觅,希望能捡到从天上掉下来的桂枝哩。中秋之夜,年青的人们,更增游兴,月下泛舟,唱歌作乐,凉风拂面,飘飘欲仙。中秋佳景,尽在月明之夜也。孩子们则多自糊纸灯,赏月游行,凑凑热闹,也有一番欢乐。当代城镇孩子多到花纸店购买多式灯饰游赏。有些学校布置学生自制灯景,开展竞赛,是很好的工艺和美术教育。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2中秋节的来历,众说纷纷,流传最广的便是“

5、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版本”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一种说法称:相传,美丽贤惠的嫦娥,是为解民倒悬而奋力射下九颗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有一次,后羿在射猎途中与仙人相遇,得到仙人馈赠一包不死之药,他回到家中,就交给嫦娥保存。此事被跟从后羿习学射箭的徒弟逢蒙得知,便蓄谋夺为己有。这一年的八月十五,逢蒙乘后羿带领弟子出外射猎之机,闯进后羿家中,翻箱倒柜四处查找,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迫不得已,乘其不备,将药吞于口中,忽然,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冉冉向上升起,直上云天。人们传说她上天宫之后,玉皇大帝将她封为仙女,并将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赐给她居住。后羿归家得知此事,十分

6、思念嫦娥。夜晚,他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高挂天空的一轮明月顶礼叩拜,遥祭妻子,盼望夫妻团圆。乡亲们怜悯后羿的不幸遭遇,亦纷纷摆桌供果,遥祝他们团圆。此后,人们年年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间,举行拜月、赏月活动,企盼合家团圆。世代相沿遂成习俗。其实,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为中秋节习俗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神话色彩。在民俗学界,一般都认为这个节日的原始基础是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大约到了周代,这种崇拜开始岁时化,周礼籥章记“中春迎暑,中秋迎寒”,就是有关“中秋”概念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具体形式则是在夜里击鼓并望月而祭。此外,礼记中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讲法,这里的“春朝日”,即指在春天要

7、举行祭太阳的礼仪,“秋夕月”,即指在秋天要举行拜月亮的礼仪。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经有了中秋拜月的礼制,而有关嫦娥奔月故事的文字记载,却是在汉朝建国后才出现的。可惜汉代的中秋祭月之实际情形,史料阙如。两汉魏晋以后,中秋拜月、赏月逐渐流行于民间,已具节日的雏形。至唐宋年间,人们因八月为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为该月中间的一日,于是就将这一天定名为“中秋节”,此后,它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一直流行于全国各地,历久不衰。潮汕的中秋节,民间习俗除传统的拜月、赏月、吃月饼外,还有剥芋、烧塔、观神等内容。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3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

8、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中秋之夜,用芋头拜月娘,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相传,元兵攻进潮州城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还规定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其上哪家睡觉,尤其是新娶媳妇头夜要跟元兵睡觉。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机,在月饼下垫一“杀”字白纸,并放一盘芋头祭拜,相约请元兵吃饼时齐动手起义。因芋头的“芋”字与潮州话“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结果中秋之夜,起义如期成功。后来,潮人便世代

9、保留中秋拜芋、剥芋食之俗。剥芋头皮即剥胡头皮之意,告诫人们不忘过去受胡人统治之苦,享受起义成功之喜悦。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燃塔是一种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戏活动。它起源于何时尚不可知,不过清代潮州各县、府志对此也都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儿童燃塔为乐。”清光绪潮阳县志曰:“(中秋)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中秋节这天下午,孩子们四处收集残砖瓦片,选一个开阔的场地累砌瓦塔。小型瓦塔直径二三尺,高四五尺,大型直径七八尺,高丈余。叠砌的方法是取来几块旧墙土角或石条砌成塔脚,然后找来几

10、块砖头砌起一个瓦塔门,用旧瓦片从塔脚逐层砌起来。架瓦片时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间留一空隙,第二层就在下层的空隙处叠起来,依次砌上去。在叠砌时逐渐收缩,成塔状,最后出现塔尖,用一砖片盖于塔尖。塔中央一般插有一根较粗的木条做塔心,烧塔时可以不断燃烧保持火势。砌塔时下面要留有“灶口”,并用柴草填实塔里。黄昏时分,孩子们便把柴草点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从砖瓦的缝隙向天上窜。这时,他们又将准备好的松香、食盐、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发出噼啪作响之声(似鞭炮)和蓝色火焰,甚是好看。潮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

11、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潮汕有的地方现在还有赛烧塔之俗,以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为胜。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之俗,塔高有达数丈者。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目前,一些旅游景点,如汕头中信度假村、澄海莱芜景区,也有在中秋夜举行烧瓦塔活动,吸引游客。但他们已把原来低档次的瓦塔发展为红砖塔,如中信度假村请泥灰工把2800多条红砖搭建起8米多高的砖塔,用水泥拌细沙把砖条粘固,像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塔建在沙滩上。中秋夜晚,观赏烧塔的游客簇拥海滨,被烧得通红的塔身与明月大海交相辉映,辉煌壮丽,令人叹为观止。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

12、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潮汕的中秋节活动作文4吃月饼,是迄今仍然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中秋岁时节令礼俗。月饼之名,早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当时人们因圆形的面饼宛如皎洁的明月,故以“月饼”称之。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诗,武林旧事里则有了确定的“月饼”之名。至于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岁时节令食品的记载,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唐已有之。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美极。民间还传说唐太宗征边胜利后把月饼分给百官共尝之事。另一说法是吃月饼开始于元末明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也载:“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食月饼、供月饼、馈赠月饼成为佳节的重要礼俗,迄

13、今而不衰。月饼也是中秋佳节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潮人制作月饼,以之祭月,并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八月十五日,“人家儿女,于月下设糕饼果品衣环之物,类月而拜,以请月姑。”清嘉庆澄海县志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潮汕人以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潮人制作的月饼,称为潮式月饼,本地人叫朥饼。它以其香甜、脆软、肥而不腻而驰名海内外,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五种风味系列饼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饼、津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品尝潮州朥饼之后,赞不绝口,并特书

14、“茶食泰斗”四字回赠。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州朥饼后,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潮式月饼按其馅料不同,可分为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水晶月饼、芋泥月饼和双烹月饼等不同品种。月饼的制作,最初是在家庭内各自进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精制、美味、定型、专业化发展。现在生产潮式月饼的厂家很多,汕头市昔年以太阳观较为有名,近年来产量和质量较好的是汕头市糖果饼干食品总厂。该厂产的潮式月饼色泽金黄鲜艳,皮酥薄脆,豆沙馅厚,润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腻,深受海内外顾客欢迎,并在1986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潮式月饼以意溪朥饼、贵屿朥饼和苏南朥

15、饼较为著名。意溪朥饼,产于潮州市意溪镇,食品作坊生产月饼始于清乾隆年间,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气。贵屿朥饼,产于潮阳贵屿镇,清康熙年间,由乡民薛源合和侯源合两间铺号创制,分为斋饼和荤饼两种。早在道光年间就以细料精调、无腥不腻而备受称赞。苏南朥饼,产于澄海苏南一带,首创于清代末期,是用加猪朥的面粉作皮,甜豆沙作馅,经印制、烧烤等精制焙成。饼皮脆薄多层,入口成粉,有香味,饼馅香甜、软滑、清凉。产品销往各地深受好评。近年来,潮式月饼在遵古法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食品工艺原理,用科学方法配制更适合广大群众口味的馅料,推出潮粤合壁的莲蓉、五仁、蛋黄、水果等不同饼食,不断提高饼食质量,使产品更享盛誉,备受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