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1075839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 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1虞初新志中收录了一篇魏学洢的核舟记,文中记载了明朝一位颇有才能的手艺人王叔远。原文是这样说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位手艺人技艺可见一斑,尤其是文中详细描绘的“核舟”,更让人叹为观止!核舟仅长约八分,高约二分,却足足“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将整个苏轼泛舟游赤壁的主要场景都囊括在内,甚至能分辨出人物外貌、神情、姿态,器物形态纹理,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可谓“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我国

2、自古不缺能工巧匠,春秋时期的鲁班,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冯骥才笔下的天津泥人张、刷子李时至今日,社会上更是涌现许许多多的手艺人,他们中有我们身边常见的蛋糕师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网红手艺人。打铁、制香、染布、修笔、斫琴、做团扇、刻砚、金缮、刺绣、铸剑、竹艺、酿酒、做面行行有精英,行行出状元。那么这些行业精英,行业状元又是靠什么而出类拔萃的呢?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学一门,专研一门,切不可粗枝大叶,遇到困难就退缩。比如学习英语,因为害怕记单词,就退缩,这是永远学不好这门语言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所有优秀和叹

3、为观止的背后都是坚持不懈,心无旁骛,醉心研究的结果。明有奇巧人王叔远为核舟,但愿今有我辈承工匠精神为学习为事业为祖国!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2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一篇很特殊的文言文,它没有像大多数文言文一样写景记事,而是十分详细的介绍了一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黎许的小核舟。这小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长度不满三厘米,关键这小周上有着五个人,八扇窗,34个字等等,这么小的身板上有了这么多的东西,让我对这个雕刻人有着满满的佩服。文中说了这个神乎其神的雕刻家叫做王叔远,我到手机上一查,果然,跟所有名人的经历过程十分相似。手机上介绍他从小就酷爱木刻,经常上山尝试,总是把自己的手指划出一道道的伤口,鲜血

4、直流。但他永不放弃,最后终于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微雕家。这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的。而这个核舟便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展现了他的所有功底,就比如,舟上雕刻的佛印手上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个数,舟项上刻的一些字的笔画,细若蚊足,但却让人看得十分清楚,光这两点便令人望尘莫及。而就是这么一件伟大的作品,被王叔远直接赠予友人,光这份心性也就值得别人的敬佩。这件核舟最让我了解的部分便是它所雕刻的内容了。它雕刻了苏轼观游赤壁时的景像,这或许也是对苏轼这位著名的词人的一种纪念了。一艘小核舟飘漂过时间长河,来到现代,让我们一睹雕刻大师的风采。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3一个小小的核舟,竟

5、包含众多细节精美的事物,还能把不同人物刻得神态毕出。王叔远的微雕技艺让我深感佩服。核舟记是一篇介绍王叔远送给作者魏学洢的一艘微雕作品核舟的一篇说明文。这是一艘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长约八分有奇”“高约二黍许”的扁长核舟。这艘船中间轩敞,船舱上有箬篷所覆般的纹理。船舱有八扇小窗,竟可以“启窗而观”“闭之“,还刻着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佳句。船头的苏轼、黄鲁直、佛印,船尾的楫旁二舟子,无一不是形象细致,动作自然,神态逼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欲动于静,呼之欲出。船背还有作者的落款,”细若蚊足“,却是”勾画了了“,真可谓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集大成者。这艘小小的核舟上,小中寓大,在横向上扩展开来,我仿

6、佛看见浩渺赤壁下,江中小舟,苏、黄、佛印在舟子摇的精致小船上泛游;在纵向上扩展开来,我仿佛看见苏、黄亲密地研讨手卷,佛印放荡地袒胸露腹,舟子或摇楫,或高呼,或观景,或“听茶声然”。王叔远雕刻进了情感,性格,其雕刻技术不禁令人赞口不绝;同时,我也惊叹于他精细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情和象外之音的匠人精神。子敬在文中赞叹“技艺灵怪矣哉”,难道只是对王叔远的赞叹?绝不是的,这是对所有匠人的赞叹。匠人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渊远流长,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发扬、传承。这是匠人的血脉,中华的基因,匠心的根基。没有了匠人精神,就没有王叔远,没有核舟,没有工艺品,没有大国工匠了!李冰的都江堰可是在成都平原上

7、傲立千年,李春的赵州桥至今仍横跨洨河:千百年的风霜雨打没有使他们的工程轰然倒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匠人精神。“匠”字,匠出了真,匠出了细,匠出了实,匠出了美!王叔远只是众众匠人中的一个罢了,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叔远,才创造了博古通今、广纳众艺、百技并出,纷呈繁多的大国艺术。一艘“大苏泛赤壁”,尺幅寓千里,从匠人到匠德,魏子敬的一篇核舟记,让我感悟了匠中“千里”。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4上周学完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技艺高超。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平时我们吃的那一个个跟乒乓球差不多大的核桃上,竟然能雕刻出来如此精致细巧的船。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

8、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凃抹。窗子竟然是可以打开的,窗外还有精致的雕栏。这样精巧的雕刻令人由衷赞一声“技亦灵怪矣哉!”这样细致入微的雕刻品绝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无数次的精雕细刻。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奇巧人高超的雕刻技术无疑离不开耐心。其实,不唯雕刻,任何领域,想要达到较高的水平,都离不开耐心。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态度。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难做到的。重复的读一篇课文直到背下来是枯燥无味的,可是为什么

9、有的同学可以背下来,而有的同学不可以呢?这就体现了耐心的重要性。有耐心的同学经过多次的朗读把*从结结巴巴慢慢的背成倒背如流的水平。面对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在日常生活里拿出空闲时间刷题,日积月累,在考试中难题就能迎然而解。这就是耐心的威力。我们要养成面对困难不骄不躁,一点点的克服的习惯,在一点点的磨砺中变成一个有耐心的人。初二读核舟记的读后感600字5读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能工巧匠,技艺之高超。同时也佩服明末魏学洢精妙绝伦的描写功力。我们平常所见的桃核竟然可以被雕刻成一个如此精致细巧的船,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从这句话可以初步了解到王叔远

10、的高超技艺。从这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涂抹。窗子是可以打开的,再次感叹船的细巧精致,窗外是精致的雕栏。船头坐了三个人:东坡、佛印、鲁直。三人的动作、神态、衣貌清晰可观,尤其佛印手中的串珠,“可粒粒数也”,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雕刻之细致。舟尾还有两个童仆。神态、动作也是清晰可观。船背较平,又刻着字,“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蚊子的足,不用说,都知道有多么细小,再次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以空间顺序、总分总结构进行描写,条理分明,历历在目,如在眼前。“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等句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神情与苏黄不属”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佛印绝类弥勒”“细若蚊足”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人物的精巧,详细刻画了细节,字词准确,使人读来,如在眼前。王叔远的技艺实在精妙绝伦,“灵怪矣哉”。魏学洢的描写功力也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资格考试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