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一、第一单元 伤仲永练习一1 加点字注音。 邑人 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 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 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点的字。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并自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13) .即书诗四句14.收族为意 15.宾客其父 16.令作诗 3指出以下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容。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4翻译以下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不使学。 利:译文: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4.并自为自名。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5用原文填空。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 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 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_ _。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答复7.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8.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9.以下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3、.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终究是什么.练习二1本文选自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指_。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词语。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3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
4、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以下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5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卑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8联系上下文答复: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_9.本文主要说明了_。10.本文题目中的伤有何含义.答:_ 二、第二单元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
5、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1本文选自_代编的_一书。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_民歌。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万里赴戎机赴:出郭相扶将郭:策勋十二转策:著我旧时裳著:关山度假设飞度:4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5翻译以下句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全诗详略得当,请分别概括出详写与略写的容,并答复为什么这样安排.答:7木兰代父参军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答复答:8
6、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_。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从哪里看出来的.答:_17.本文按照_顺序,写了_、_、_、_四件事。18.文章第
7、一句有何作用.答:_。19.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写出了两位老人_,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写出了阿姊_,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写出了小弟_。20.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描写木兰行军速度快的句子:_2、描写木兰边塞军旅生活艰辛的句子:_3、描写战争时间长、战斗剧烈的句子:_4、赞颂木兰慎重、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5、写木兰出征前紧、周密准备的句子是:6、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7、写木兰一家人高快乐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3、 第三单元 权劝学练习一1.注音:卿 岂 涉猎 孰 遂 2. 解词: 权谓吕蒙曰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孰假设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
8、涉猎 当涂掌事 蒙乃始就学 即更刮目相待 及鲁肃过寻阳 见事之晚 3. 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通 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 义:4、辨析古今异义孤 古今治 古今博士古今但 古今往事古今 5、成语解释:刮目相待看:吴下阿蒙:练习二1本文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由_命名,记述了从_到_共_年间的史事。2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
9、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5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答复)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_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权是_ _ _;吕蒙是_。7鲁肃的话表现他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 _;文末_ 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文中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答:_9.本文_是中心人物。 A.权 B吕蒙 C.鲁肃10.用原文答复:权劝吕蒙就学的理由中哪句话有说服力._。11.本文写的相互关联
10、的三件事:_、_、_。四、第四单元 口技练习一1、本文选自 _,是清代编选的小说。作者_,字_,代人。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1)会宾客大宴( ) (2)众妙毕备( ) (3)宾客意少舒( ) (4)不能名其一处也( )3把以下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
11、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7.本文第一句中的善有何作用._8.第一段与最后一段都写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9.第一段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属_描写,营造出_的气氛。10.第三段中微闻有什么作用._。练习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第一层:_
12、第二层:_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 _、_ _的描写方法。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答:_。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微妙所在的词语是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6翻译句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_ 7.遥闻深巷中犬吠有什么作用.答:_练习三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
13、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 。从侧面衬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 。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 _ 。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 。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 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句:_ 句:_ 练习四1、 解释加点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 众宾团坐 妇拍而呜之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 ) 妇抚儿乳( )( ) 宾客意少舒( )( ) 中间
14、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 )( )2、以下各组词义一样的一组是 A、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毕:众妙毕备群响毕绝 、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发生:表示相继发生:4、翻译以下句子: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5.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一样的是 A.心情舒畅.动作舒缓.舒筋活血6.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一样的是 .莫可名状.至理名言.有名无实五、第五单
15、元 短文两篇一 夸父逐日1.本文选自_,这部书中战国时期作品_篇,西汉初年作品_篇,其中的有关_的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2.请客观评价一下夸父。 积极方面:_消极方面:_3.末尾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有什么作用.答:_。4.这篇文章反映了古代人民_。5.翻译句子:未至,道渴而死。_6.解释加点词语:与日逐走 北饮大泽 弃其杖 二共工怒触不周山1.本文选自_,又名_,是_代_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题目中的怒表现出共工的_与_。3.这篇文章曲折反映了_。4.翻译句子:天柱折,地维绝。_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_5.解释加点词语:怒触不周山 昔者 地维绝 水潦 六、第六单元 狼练习一
16、1.给加点字注音缀行 大窘 苫蔽成丘 弛担目似瞑 意暇甚 尻尾 假寐2.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自后断其股 古义: 今义:.盖以诱敌 古义:今义:.亦毙之 古义: 今义:.方欲行 古义: 今义:3、解释加点的字词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屠惧,投以( )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 )奔倚( )其下,弛( )担持( )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少时( ),一狼径( )去( ),其一犬( )坐于前。久之
17、( ),目似瞑,意( )暇甚。屠暴( )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 )悟前狼寐,盖( )以( )诱( )敌( )。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文:(2)其一犬坐于前。译文:(3)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译文: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_。6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_。5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恐前后受其敌(
18、 ) 一狼洞其中( )6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解释以下多义词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前:狼不敢前其一犬坐于前意:意暇甚意将隧入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z.-练习二1选出以下各句中加点词意义一样的一项(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 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指出以下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A与一样,与不同 B与不同,与一样C与一样,与也一样 D与不同,与也不
19、同3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指出对以下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表现狼狡诈的句子:1_2_3_4_5_表现屠户警觉性很高的句子:_表现屠户机智的句子:1_2_表现狼贪婪凶狠的句子:1_2_1表现屠户恐惧心理和幸运心理的词句:_、_、_2表现屠户放弃梦想、准备被抵抗的决心和行动的词句:_、_、_、_、_、_。屠户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句子:_狼和屠户进
20、入相持阶段的句子:_。6.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7.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答:_8.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_练习三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字_、号_的写的短篇小说集。2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以下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一样的一项恐前后受其敌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屠自后断其股其一犬坐于前A. B. C. D.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_。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_。6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_。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_。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_。7.本文可分为五层,请在文中用/划出,并概括每层大意、第一层:_第二层:_第三层:_第四层:_第五层:_8.本文谁是主人公.为什么.答:_9.狼最终被杀的主要原因是_。10.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_、_、_、_等。.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