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120151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EngineeringGeology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四、课程内容绪论一、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

3、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 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

4、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重点:粒度、粒组及土的组成及其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第一节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三相组成;土粒密度;土的密度;土的含水性;土的孔隙性;土的基本物理性质间的关系第二节细粒土的稠度与可塑性细粒土的稠度状态;界限含水率;塑限与液限;细粒土的可塑性;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塑性图第三节细粒土的胀缩性与崩解性细粒土的胀缩性;收缩性、膨胀性的概念;表征胀缩性的指标;细粒土崩解性及其表征第四节土的透水性与毛细性土的透水性概念;渗透系数;影响土透水性的因素;土的毛细水及其表征;影响土毛细性的因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土的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定

5、方法;重点了解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细粒土的稠度和可塑性、胀缩性和崩解性及土的透水性和毛细性以及这些性质对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重点:土的含水性、固体颗粒的组成及其孔隙性的有关的性质;各基本物性之间的换算。实验:颗粒分析、含水量、密度及比重、塑限及液限、渗透及击实实验等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实验共四次。第三章土的力学性质第一节土的压缩性土的力学性质的概念;土压缩性概念;土压缩变形的特点与机理;压缩试验与压缩定律;压缩曲线;土的变形模量;土的侧膨胀系数与侧压力系数;土的前期固结压力第二节土的抗剪性抗剪强度的概念;直剪试验与库仑定律;直剪试验的优缺点;三轴剪切试验及其优缺点;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第三节土的

6、击实性击实性含义;击实试验;击实曲线;交不出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有:土的压缩性、土的变形模量、土的抗剪性及土的击实性。重点了解土的压缩变形特点及机理;压缩定律、土的变形模量;土的抗剪性试验和抗剪强度;土的击实性。重点:土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 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砾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砂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细粒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第二节 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淤泥类土的含义;淤泥类土的成因与分布;淤泥类土的成分及结构特征;淤泥类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黄土的概念;黄土的分布;黄土的成分与结构特征;黄土的一般工程地质性质;黄土湿陷性的含义

7、;黄土湿陷性的评价;膨胀土的含义;膨胀土的分布;膨胀土的成分结构特征;膨胀土的一般工程地质特征;膨胀土胀缩性评价;膨胀土地基变形计算与分级;红粘土含义;红粘土分布;红粘土成分结构特征;红粘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本章要求掌握淤泥类土、黄土、膨胀土及红粘土的概念。重点了解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评价。重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工程意义第五章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第一节岩石与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别岩石与土间的相互转化;岩石与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别第二节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密度(颗粒密度及块体密度);岩石的空隙性;空隙率及空隙比;岩石的吸水性及其表征参数;岩石的软化性及软化

8、系数;岩石的抗冻性及抗冻系数、质量损失率;影响抗冻性的因素;岩石的透水性与渗透系数;岩石的热学性质第三节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力学性质概念;单向受压条件下的岩石变形;应力应变曲线;变形过程的6个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类型;岩石的变形参数(变形模量及泊松比);循环荷载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单向受力条件下的岩石强度;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三向条件下的岩石变形与强度;三轴实验;岩石的蠕变特征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岩石的密度、岩石的空隙性、岩石的吸水性、岩石的软化性、岩石的抗冻性和岩石的透水性。重点了解岩石与土工程地质性质差别;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重点: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对工程的意义

9、第六章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的工程分类第一节岩体的结构特征结构面、结构体、岩体结构及岩体的概念;结构面的类型;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软弱夹层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体特征;岩体的结构类型划分(4大类、8大亚类)第二节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的变形性质;结构面的变形特征;岩体变形参数的测定及变形曲线类型;节理化岩体变形模量的估算;岩体的强度性质;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岩体的剪切强度;节理化岩体强度的估算第三节岩体的工程分类分类原则与依据;RQD分类;节理岩体的RMR分类;巴顿岩体质量(Q)分类;岩体质量指标(RMQ)分类第四节风化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岩体风化过程;风化带的划分及特征本章要求了解岩

10、体的结构特征: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的工程分类及风化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重点:分类的目的及意义第七章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活断层活断层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活断层的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第三节地震本章要求掌握地震的含义;地震分类;地震地质及地震波基础;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地震效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与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了解我国地震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诱发地震诱发地震的概念;诱发地震与天然地震的区别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活断层、地震、地震效应和诱发地震;了解活断层的基本特征、鉴别和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

11、究;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和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重点:断层及地震的评价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八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斜坡的概念;斜坡的组成要素;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与过程第二节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斜坡中应力状态的变化;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初始应力、坡形及岩土体结构与性质)第三节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斜坡变形的形式(拉裂、蠕滑与弯折倾倒);斜坡破坏斜坡形式(崩塌及滑坡)第四节崩塌崩塌的形成条件(岩性、构造、地形、风化作用及触发因素);崩塌的运动学特征(速度、动能及运动方程)第五节滑坡滑坡的形态要素(滑体、滑

12、床、滑面、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舌及滑坡裂隙等);滑坡的识别(遥感信息、地面地质测绘及勘察试验);滑坡标志;滑坡滑动的阶段性(蠕滑阶段、滑动阶段、剧滑阶段、稳定阶段);滑坡分类(按滑面与岩层层面关系分类: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及切层滑坡;按滑动始滑部位分类:推动式、牵引式、混合式及平移式;按岩土类形分为土质滑坡与岩质滑坡)第六节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岩土类型与性质;岩土结构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水的作用;地震第七节斜坡稳定评价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力学计算法;图解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第八节滑坡的预测预报滑坡预测、预报的概念;滑坡预测的类型;滑坡预测的方法(因子叠加法及综合指标法);滑坡预报的

13、类型;滑坡预报的方法(宏观征兆预报及观测资料预报)第九节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的原则;支挡工程;排水;减荷反压;其它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斜坡、崩塌、滑坡;了解斜坡中应力分布特征、崩塌形成条件和运动学特征;滑坡的预测预报;掌握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滑坡的形态要素;滑坡的识别;滑坡分类;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重点:斜坡变形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其意义第九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岩溶作用、岩溶概念;岩溶作用的结果;岩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第二节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混合溶蚀效应;离子作用第三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发育的基

14、本条件;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影响;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节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渗漏的形式;影响水库渗漏的因素;岩溶渗漏的防治第五节岩溶地基稳定问题岩溶地基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地表塌陷的成因与分布特征;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岩溶地基的处理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岩溶、比溶蚀度、比溶解度;了解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及岩溶地基稳定问题;重点:岩溶工程地质的评价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十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渗透压力、渗透变形的概念;渗透变形的危害第二节渗透变形的类型与特点潜蚀的概念;潜蚀的种类;管涌的概念;流土概念;潜蚀与流土

15、的转化第三节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流的动水压力及临界水力梯度;土的抗渗强度第四节渗透变形的预测渗透变形预测的步骤;渗透变形可能性及类型的判定;坝基实际水力梯度的确定;临界水力梯度与允许水力梯度的确定第五节渗透变形的防治建筑物基坑及地下巷道施工时流砂的防治措施;汲水井防治管涌的措施;土石坝防治渗透变形的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渗透压、渗透破坏、潜蚀、流土;了解渗透变形的类型与特点;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透变形的预测及渗透变形的防治。重点:渗透变形的评价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十一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泥石流概念;泥石流活动特点;泥石流的危害第二节泥石流形成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第

16、三节泥石流特征泥石流的密度;泥石流的结构;泥石流的流态;泥石流的直进性;泥石流的脉动性第四节泥石流分类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及稀性泥石流)第五节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有:泥石流;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的分类及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重点:泥石流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其意义第十二章河流侵蚀和淤积的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影响河流侵蚀与淤积的因素;表征水流特征的要素;表征河床特征的要素;水流与河床

17、的矛盾关系;流侵蚀与淤积的危害第二节河流的动力学特征河流的紊流特征;横向环流特征;第三节岩土的临界流速及河床的稳定性临界流速;河床的稳定性指标第四节山区与平原河流侵淤作用的特征山区河流的侵淤特征;平原河流的侵淤特征第五节与河流侵淤作用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与河流侵蚀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与河流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水库淤积第六节河流的开发与整治河流的全面开发治理;河流的局部整治本章要求了解河流的动力学特征;山区和平原河流侵蚀作用的某些特征;重点:岩土的临界流速及河床的稳定性;与河流侵淤作用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河流的开发与整治。重点:河流侵蚀和淤积的工程意义另:本课程的教学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后,组织

18、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1-2次课堂讨论,主要以具体的实例进行,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书报告。五、教学方法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现场参观教学相结合。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结构评分:理论考试(闭卷笔试)70%,实验20%,平时成绩(作业考勤等)10%。七、其它说明每章均有习题或作业。土的力学性质实验在土力学课程进行;岩石的力学性质实验在岩石力学课程进行。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中国地质大学,19942、参考书工程地质学,胡广韬等,地质,1984工程地质分析原理,X倬元等,地质,1981工程地质学基础,李智毅等,中国地质大学,1990九

19、、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上机大作业小计绪论2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2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28第三章土的力学性质2第四章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2第五章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2第六章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岩体的工程分类2第七章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4第八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6第九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2第十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2第十一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2第十二章河流侵蚀和淤积的工程地质研究2合 计328工程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计划一、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土工实验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按土工试验规X独立完成土体的各项物

20、理性质的测试,并能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终达到对岩土体工程性质做出综合评价,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1、实验按新的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独立制备供实验测试的各种土样 3、熟练掌握仪器原理、特点及使用方法 4、认真完成各项测试 并能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5、通过土的各种物理性质参数的测试对土的工程性质做出评价二、 本课程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类型实验内容体系1教学内容颗粒分析实验验证必做2教学内容土的含水率测定验证必做3教学内容土的密度、比重测定验证必做4教学内容土的塑限、液限测定验证必做5教学内容土的击实实验验证选做6教学内容土的

21、物理性质评价综合选做三、 实验项目内容安排实验项目内容安排1实验项目颗粒分析实验时数本课程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目的、要求、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测量、数据处理及报告编写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测定干土各粒组占该土总质量的百分数,以便了解土粒的组成情况。供砂类土的分类、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建材选料之用。要求掌握颗粒分析试验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22实验项目土的含水率测定时数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测定土的含水率,了解土的含水情况,是计算土的孔隙比、液性指数、饱和度和其它物理力学性质不可缺少的

22、一个基本指标。要求掌握测定土的含水率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23实验项目土的密度、比重测定时数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测定土的密度,了解土的疏密和干湿状态,供换算土的其它物理性质指标和工程设计以及控制施工质量之用。要求掌握测定土的密度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测定土的比重,为计算土的孔隙比、饱和度以及土的其它物理力学试验(如颗粒分析的密度计法试验、固结试验等)提供必需的数据。要求掌握测定土的比重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24实验项目土的塑限、液限测定时数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测定粘性土的液限L和塑限p,并由此计算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进行粘性土的定名及判别粘性土的软硬程度。要求掌握测定土的塑限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25实验项目土的击实实验时数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在击实方法下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是控制路堤、土坝和填土地基等密实度的重要指标。要求掌握土的击实实验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26实验项目土的物理性评价时数实验目的、内容及要求通过测定土粒密度、天然密度及含水率三个实则指标,换算其它物理性质指标,并初步评价土的物理性质。4四、实验报告及成绩评定实验报告采用绘图、计算及书面报告形式。实验成绩以实验报告、数据处理与分析、做图等情况给定,占课程总成绩的20%。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