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143323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拟高的。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十一

2、种展开图的特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根底。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根本特征。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外表沿*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开展

3、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历。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外表沿*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难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先猜测再实践,开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稳固根底,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容:妈妈让你把纸箱拿下楼准备卖,你如何拿.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纸盒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容:将一个正方体的外表沿*些棱剪开,能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吗.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展交流.1、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条棱任意剪开,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强调在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它面相连。2、学生分组进展裁剪,教师巡视。并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可以得出11种不同的展开图:3、教师用电脑演示剪开的方法,设问: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学生讨论得出分为4类:第一类,分三排,有三种情形

5、:中间为四个,两侧各一个,共六种;中间为三个正方形,上为两正方形,下为一正方形.此时下一正方形可以在任何位置,共三种;中间为两个正方形,上为两正方形,下为两正方形,此时只有一种情况;第二类,分两排,此时只有一种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任何正方形组合不能是田字形。4、教师再次设问: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学生观察手中图形,小组讨论得出同一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的外表上看似不同,但通过转动、翻转可得一样。5、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学生讨论,由于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将其外表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6、,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5条即未剪开的棱,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目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根底上,动脑思考,仔细观察这十一种展开图的特点,能够快记忆正方体的展开图。效果: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热烈,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第三环节:先猜测再实践,开展几何直觉容:1、把一个正方体的外表沿*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下面的些平面图形吗.2、下面哪一个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得到正方体.目的:在学生掌握正方体十一中展开图的根底上,应用正方体展开图特点,能够快速识别正方体的展开图。效果:学生在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根底上能够快速区分正方体的展开图。第四环节:稳固根底,检测自我容:1、以下图形可

7、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子折好以后,与 1 相邻的数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3216452、如果将正方体的外表分别标上数字 1,2,3,4,5,6,使它的任意两个相对面的数字之和为 7,将它沿*些棱剪开,能展开成以下的平面图形吗.563142251436 (1) (2)213456 (3)目的: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想象正方体特点,找出相邻两个面的特点。开展学生空间想象力。效果:空间想象力不太好的同学反响较慢。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习题1.3第1、2、4题四、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

8、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展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剪正方体纸盒,找出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学生积极准备,认真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找出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像,合情推理。通过仔细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发现其规律,学生能够迅速记忆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特点并作出正确判断

9、。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改变单纯以成绩上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开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开

10、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拟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根底上,注意开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拟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根底较差,承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方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