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1147745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11984讲的不(只)是关于红色的寓言,是一切集体对个人的吞噬,把1984过度代入中国无疑是太过狭隘的自恋。这里的高墙,有着更广的含义。纳粹,奥斯维辛,法国大革命,五月风暴,太多太多的高墙,它们不只在中国耸立着。我开始的犹疑,不是对高墙的依恋,而是对蛋的警惕,无条件站在蛋这一边,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墙啊。凡个体汇聚成集体的洪流,都将成为高墙!无条件站哪一边,都是危险的,1984里捍卫的,正是不把脑袋拱手让人的权利。远离洪流,保持距离。孤独的蛋是好蛋。代入中国来读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隐隐约约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总觉得吧,像中国这样古老的文明,

2、不论换哪个朝代何种制度,都免不了投上历史重重的影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看似新,其实旧,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复刻。看到中央集权制在本世纪初如此轻而易举地在法国重建起来,我们丝毫不必感到惊异。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里,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当我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风尚中碰到吞噬过旧社会,如今仍在折磨我们的某些弊病的痕迹时,我也特别将它们揭露出来,以便人们看清楚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从而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作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

3、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这些旧制度仿佛原封不动地倒塌在自己身上。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2奥威尔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复杂,他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东西,他同情社会底层,反对所谓资本主义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奥威尔继承了英国文人的政治讽刺传统,是个一流的讽刺文人,但他对政治、经济、商业道德、自由市场的认知却相当肤浅,甚至有人说其在这些方面

4、是“完全无知的”(美国法学教授爱泼斯坦语)。尽管如此,奥威尔对极权政治之恶的揭发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深邃、精准和预言性。1946年,他搬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荒岛上隐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说,他将这一年份的后两位数字颠倒,给新书命名为1984,在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极权政治给人类社会制造的阴暗图景,其基本主题是,在强大的极权(集权)政治下,个体意志、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卑微的个体如何与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管的国家作斗争。奥威尔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写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

5、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诞生了奥威尔的国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担忧没有到来,但不幸的是,他的担忧却在另一些国度几近成为现实。有人反对将奥威尔称为预言家,说他只是政治讽刺家,是的,在奥威尔的时代,1984是对历史的讽刺,但更加讽刺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更像是对历史的预言。奥威尔的不幸还在于,当一个社会最需要阅读奥威尔之时,正是这个社会最悲哀之时,而这却是奥威尔最成功之时。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3断断续续的,我终于将1984重新读完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呢,主要是几点疑惑。一是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言语里可以看出他对“理想主义”的温斯顿的思想可以说是十分了解,而

6、且从他参与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的反派老大古的著作的写作来看,他对真实的世界,甚至是“正确”的思想是有清晰的认识的,但他的所做所为却完全是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究竟是权利的魅力太大,让他完全的沦陷,还是他原本就是一个不够“正”的人,只是他足够聪明,了解所谓“躁动”的人心里想些什么,又或者他发现“理想主义”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少数人的理想主义永远无法战胜群体的欲望甚至个体的欲望,如果不同流合污,自己的生存也会成为问题,所以他选择独善其身,做对自己最好的事,而不是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第二个疑惑是温斯顿最后是“信了”,还是放弃了“不信”,我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后者意味着所谓的改造温斯顿并没有成功,只是极权

7、逼疯了人。对于这两点疑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我的心里或许也有我更愿意相信的答案(事实上我相信奥是看透后自我欺骗独善其身,温并没有相信,只是放弃了“不信”),我疑惑的原因在于我迫切的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罢。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读后感4我曾开玩笑地说,读一读末世,反乌托邦,才能深切体会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有多么幸福美好。果然,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在庆幸:幸好我还拥有思考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极权主义的社会充斥着绝望与血腥,中途穿插着温斯顿与茱莉亚短暂的情感交集是唯一一抹闪烁的亮色,可这段闪烁的光就像一个鲜亮的苹果落到赛马者的帽子上,来不及稍作停顿就已滚落到沙土中,被飞驰的马蹄踩

8、得粉碎。悲剧果然是将美好的东西建立起来再毁得粉碎还要补上两脚。原本1984的世界就一派监狱似的铁灰色调,好不容易温斯顿才拥有玻璃珊瑚中透着碧色苍穹的宁静天地,那里的语言都被刷的五彩斑斓,画眉雀跃吟唱着歌儿。我想象着暗调的画面中,仅仅温斯顿和茱莉亚是彩色的,失去思想的人群化作团团灰色的呓语围绕着他们,两人的手悄悄相握,目光却一致地、平静地注视着远方,毫无交集。可惜玻璃镇纸被摔成了碎片。“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奥布兰终究是仁慈的,他让温斯顿的肉体活了下去,即使那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极权主义下,奥斯都选择了适应它的生存方式,他活的很好,不必与肮脏的办公间、劣质的杜

9、松子酒、一塌糊涂的粉色炖菜为伍,而是活在整洁明亮的地方,只需要举杯用葡萄酒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罪犯。当温斯顿吃惊地喊叫“他们也抓到你了!”的时候,奥布兰平静有多少有点遗憾地讽刺道“他们很久以前就抓到我了。”奥布兰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问题是:妥协与否。不大乐意跳出书本去联想现实,我是个对政治不太感冒的人,宁愿停留在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群众阶段,做一个清醒的人太累了,如奥布兰一般的人了解时代的黑暗却倒向黑暗,把一个个觉醒又不打算妥协的人拉拢或者改变,这未免太过令人悲哀。当时代在逆流的时候,你是要选择顺流还是逆流?1984会让人联想到十年动荡那个逆流式的时代,人人身不由己,命如浮萍。我一直在追求自由,却发

10、现人生是一个个扣好的圈子。我翻越了栅栏,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只黑羊,却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更大的牧场中。据说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种之多,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于我而言,我是深受追寻自由之苦,就像是要捕捉一丝风,谁又能做到呢?思索了古代庄子的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太玄了,怎样去“游无穷”呢?怕是要飞升成仙了罢。温斯顿最终还是没能寻到与双重思想对立的双重自由即肉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他不畏死,然而生不如死却迫使他屈服,肉体的压迫禁锢了精神的飞升。已经足够了,偶尔放纵自己思考,稍稍在边缘游离不担心越界最后歌颂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安喜乐。和1984比,我们还是不错的,不是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