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红色小故事(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史红色小故事(共4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党史红色小故事(共4篇)第一篇:宋任穷咬牙渡难关开国上将宋任穷无论是在艰难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还是在极度困难的冀南抗战岁月中,都写满了“咬牙渡过难关”的动人故事。他也因此成为党史上闻名的“咬牙干部”。1927年,宋任穷随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冬,敌人开始重兵围剿井冈山根据地。为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等决定撤离井冈山,另辟新的根据地,同时还决定,由宋任穷率领特务连作为后卫,负责断后。由于众寡悬殊,特务连被打散。宋任穷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历尽千辛万苦,于1930年2月重新找到红军。1938年3月,宋任穷率骑兵团和一个独立支队奔赴冀南,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1942年至1943年,是冀南抗战最艰苦的时
2、候。日军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扫荡”“合围”,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当时,除了战斗频繁激烈外,还遇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百年不遇的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旱灾又伴随着虫灾,顷刻之间寸草不留,冀南地区500多个村的庄稼全被蝗虫吃掉。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灾荒过后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饿殍遍野。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依照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指示区党委、行署以及军区的后勤机关都转入后方。他带领留下来的不足200人的少数机关干部和直属队坚守得之不易的根据地。他和部队一方面要随时打仗,一方面要解决吃饭问题。为此,宋任穷带领干部战士走遍附近的村村县县,布置工作,发动
3、群众,积极组织生产自救。没有食盐,大家就把盐碱地上的硝盐刮起来,放在缸子里加水熬了当盐吃;没有粮食,牲口也都饿死了,宋任穷和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拉犁。由于长期耕地和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宋任穷积劳成疾。正是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宋任穷率领干部战士和冀南人民咬紧牙关一起渡过最艰难的时期。为此,冀南老百姓亲切地给了他一个称呼:“咬牙干部”。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新时代新使命,仍然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的“咬牙干部”,书写新的篇章。第二篇:水缸的秘密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
4、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篮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杨大娘和二婶觉
5、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
6、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第三篇:陈毅与家人约法三章”陈毅元帅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曾在1961年写就示儿女
7、一诗,其中写道:“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陈毅对亲属要求很严格,从来不准搞特殊化。1950年春,组织上把陈毅的父母和妹妹从四川老家接到上海来住。过了一段,陈毅督促妹妹自己去独立工作,并动员去报考学校。妹妹想上大学,请求哥哥写个条子或打个招呼。陈毅坚决不同意:“这样的条子我不能写,这种招呼我也不能打,我是共产党的上海市长嘛!你有本事自己去考,考不取就回四川。”后来,妹妹报考了卫校,被录取在上海市卫生人员训练班。陈毅经常对干部说:“干部亲属的言行,在群众中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他自己非常注意对亲友们的教育,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后来,陈毅的父母提出回老家生活,他提出三
8、条具体的安排意见:一、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不要惊动省委;二、找普通民房住,不得向机关要房子;三、安家事宜自行解决。“约法三章”落实后,陈毅很满意。陈毅还有另一首示儿诗,诗中写道:“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绮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他谆谆告诫子女要有为全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莫要当纨绮子弟,“浪荡”一生。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陈毅的子女都非常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三儿子陈小鲁与粟裕的女儿结婚时,正好是夏天,前去家里祝贺的宾客看到桌上仅放着一个大西瓜,俭朴的“西瓜宴”就成了“婚宴”。在陈毅的影响下,子女们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在生活上不仅克勤
9、克俭,而且待人谦和。陈毅住院期间,子女们对医护人员都非常敬重,主动取药、打扫楼道卫生。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子女们终生的骄傲,也让他们终生获益。第四篇:把支部建在连上一支拿着老套筒、梭镖、大刀的小队伍,能做什么呢?除了能博敌人一笑,似乎很难掀起什么波澜。所以,彼时的蒋介石并未将新生的人民军队放在心上。随手灭之罢了一一历史往往有个不成文的规律:预料之外才是奇迹,凌然大惊才叫历史。1927年9月29日。故事,起承转合在三湾改编。行军途中的一次小憩?败退路上的一次整顿?或许是一次和过去的挥手。过去如同断裂的车轴,而此时的车轴开始被进化裹挟,毅然向前。广袤荒野,空中浮云。一支军队前进的身影,走过凄凉的叹
10、息,仿佛火燃烧后最伟大的生命。破晓和月牙在交替,生就是为了证明,信仰存在的痕迹。那一刻,我军如同确立了宏大、超然的气质。不言而喻,这是“支部建在连上“携来的气质。那么,这气质,是如何让历史和现实为之倾倒的呢?(一)斗争实践的魔力为什么说三湾改编对我军的成长壮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答案应有这六个字一一支部建在连上。字字,足以凿崖题石摩苍穹。它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我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支部建在连上,到底有多大魔力?历数战史,自三湾改编后,我军虽偶有战败,但部队溃散这种可怕的情况再也未出现过,哪怕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时期,也没有一支队伍崩溃。反观国民党军队,不管是在抗战,还是
11、解放战争中,一触即溃的情形俯仰皆是:战事不利,长官们则带着细软家卷只身跑路;风雨欲来,散兵游勇们则拖着“七斤半”(俗称步枪)游离。抗战期间,傅作义统领的绥军人送外号“七路半”,团里也像八路军一样设了指导员,只不过并非共产党员担任。就是这样一支“山寨八路军”,仍然打得虎虎生风,成为让日军头疼不已的存在。在1939年12月中国军队发动的冬季攻势中,绥军以一个师的兵力一天之内打残了一个日军骑兵旅团(相当于中国军队的建制师),成为最突出的亮点。照猫画虎的“七路半”尚且如此能打,况真正的八路乎。原来,人民军队把支部建在连上,就像是给建筑安了大梁,给战机换了新发动机,给导弹装了导引头,不但保证了人民军队结
12、构稳固、方向明确,还大大提升了战斗力。其实,支部建在连上,也建在了心上。心里的力量喷薄时,背后永远是理论的清醒、是政治的坚定,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催生的无畏战斗力。(二)优良传统的法宝所有的进阶拓荒,都是在血拼自己的法宝。“支部建在连上”,无疑就是我党我军的看家本钱和传家法宝。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之后更升级为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优良传统。在这里,传统和实践做出了完美的融合。正如创作话剧支部建在连上的唐栋说,历史与现实,有时候会惊人地相似,有时会重叠地走到一起。是的,支部建在连上的现实意义是辽阔深远的。我们在用历史的目光观照现实时,也秉着现实的思考去回溯历史。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的斗争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回眸我军初创时期那段悠悠岁月和闪光轨迹,我们心里愈加清明:一支思想强大、意志坚定的军队,才会战无不胜。斗争实践终会成为历史经验,并如同璞玉般,纹理和积阴都透析成优良传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我军的特有的政治优势,更是永放光辉的优良传统。“支部建在连上“是党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支部建在连上”,就是建在心上。一以贯之地坚持好、发展好,因为,用心,则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