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研究随着检察建议刚性逐步增强,进一步运用好、发挥好检察建议制度,尤其是增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是检察机关从司法办案向社会治理延伸、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力措施。当前,基层检察院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仍然存在不同问题,严重影响其进一步深入发展。本文拟以*县人民检察院为例,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发挥更大作用。一、近年来相关工作基本情况2009年,高检院出台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第一次从规范性文件层面对检察建议工作进行明确。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主要是对行制度进行梳理,对违法犯罪予以预防。对此,各地各级检察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2、以*县人民检察院为例。2018年以来,该院分别向公安局、城管局、林业局、湖北银行*支行等单位共计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9件,内容涉及涵盖预防未成年人进人网吧、旅社未按要求登记身份证件、预防教职工性侵未成年人、路口人行横道交通指示灯设置不科学、防止乱挖和收购滥伐林木等现象;共向相应部门提出在办案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7个,建议整改措施13条,相关单位通过迅速采取行动,有效预防类似案件发生。二、发出的检察建议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制式不规范。以该院发出的上述9件检察建议为例,虽然都包括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等基本内容,但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样式和参照的模板,而且发出的检察建议来自第一检察部、第二检
3、察部、第四检察部等不同部门,出现建议制式不统一等问题。二是针对性不强。基层检察院对社会治理类检察不够重视,加之受制于当前案多人少的办案实际情况,发出的检察建议缺乏深人系统的调查研究作支撑,发现的部分问题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仅对存在的现象泛泛而谈,缺乏具体针对性。三是措施不精准。针对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提出的建议整改措施呈现“外行人教内行人”的倾向,措施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完善机制”“加强检查”“扩大宣传”等方向性、框架性建议较多,具体、实际的整改措施建议较少,不够精准。四是效果不明显。限于当前检察建议刚性仍有发展空间的现实,相关行政部门在收到检察建议后,均迅速开展了整改并及时回复检察
4、机关,但普遍并未建立长效预防机制,出现部分问题反弹等现象,导致需要反复监管,浪费司法资源和行政资源。五是发展不平衡。当前发出的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主要集中在刑事检察部门。相较于刑事检察工作,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本就属于法律监督,对社会问题发现更多更广泛,但在督促行政机关抓好整改的同时,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度,对促成在一定范围内系全面整改的效果有待加强。三、对进一步加强检察建议的意见建议一是通过实践积累提高规范性。善于发挥检察建议的“建议”属性,进一步探索和行政机关共同促进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二是通过借力外脑提高专业性。各基层检察院也可以探索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将当地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尖端
5、人才或者相关行政部门业务骨干纳人检察人才库,增加第三方对即将发出的检察建议的论证程序,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和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更好解决“外行人监督内行”的尴尬局面,提升检察建议的专业性和必要性。三是通过深人调查提升精准度。牢固树立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的司法理念。承办人员应与办案同步开启检察建议调查程序,通过在办案中深人调查研究,弄清楚行业漏洞存在的根本原因,经过追根溯源,分析查找问题源头,避免因诉讼程序终结或中止而错过最佳调查和取证时机,出现为发检察建议而笼统概括问题和提出粗略意见建议的类似问题。四是通过提高质量提高说服力。建议由市级院或更高层级检察院对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出台更加规范、具体、详实的操作办法和规定,统一检察建议制式和模板,完善具体操作方式,并在各级院设置归口负责部门,统一对发出的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检察建议质量,提高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