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192324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策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挑战(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装备制造、产品生产、技术研发、诊断检测、设备采购、工程施工、分包集成、调试运行、体系认证、维护管理等完整产业链。200余项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被评选为节能产品称号,40余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入选国家推荐目录。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本市节能环保产业总规模为1803.39亿元

2、,年平均增长率16.5%o其中节能环保制造业实现总产值为826.73亿元,节能环保服务业实现总营收为976.66亿元。2 .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依托本市综合科研优势和骨干企业研发力量,本市部分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具有独创性、领先性等特点。截至2020年,本市在统的节能环保制造业企业153家,太阳能海水淡化装备、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等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3 .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初步形成了节能服务、环保服务及资源循环利用服务齐头并进的产业框架。截至2020年,本市在统的节能环保服务业企业共计236家,推进了能源托管型、新建项目合同能

3、源管理、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领域的各种服务模式。(二)面临的挑战1.总体规模有待扩大十三五期间,本市节能环保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具有高端制造能力、高效运营服务能力和综合化运作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全市策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约为6%,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4 .资源要素供给不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缺乏要素的有效配置。节能环保制造业因土地、人工等资源要素影响,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节能环保服务业市场开放度不够,服务模式有待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较为困难。5 .创新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本

4、市节能环保技术产品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成效不显著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仍然较低,科研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尚待完善。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优化,追求短期利益、轻技术创新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要工作目标,有效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企业竞争力,推动本市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1 .坚持创新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打造技术孵化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以跨界融合为突破,着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构建数字化生

5、态,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掘新内需,提升产业供给质量和水平,匹配多元化、个性化市场需求。2 .坚持重点突破。推动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实现攻关突破,加大市场应用与推广,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对本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3 .坚持数字赋能。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赋能节能低碳改造,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推进能源管理数字精细化,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4、坚持合作开放。鼓励国内外优

6、质节能环保企业来投资,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商业模式及管理经验;结合一带一路、一体化、新片区策略,鼓励本市节能环保企业输出好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显著提高,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推广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8%,规模达到2500亿元以上。2 .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聚焦中心城区等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功能,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布局。3 .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设10家以上市级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

7、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现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装备成套化与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4、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推进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10家节能环保龙头企业,100家核心企业和1000家特色企业。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技术引领,打造先进装备新高地1 .做大新能源技术装备可再生能源方面,开展陆上低风速风电机组和高效直驱发电机技术研究开发。支持高转换效率光伏逆变器、光热电站关键设备及新一代薄膜电池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氢能方面,推动掺氢燃烧研究和示范应用,研发膜电极、双极板、储氢装置等关键核心材料与部件。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方面,提高低钳催化剂、超薄金属双极板等关键

8、材料和部件的生产能力,推进燃料电池供能系统的推广和示范应用。2 .做精节能节水技术装备高效制冷方面,加快高效压缩机、高效传热肋片的研发和应用。电机方面,加快冷轧硅钢片、绝缘栅极型功率管等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的研发应用。分布式供能方面,加大小(微)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分布式供能装备制造能力。储能方面,探索建立以储热为核心、储电(冷)为补充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余能余压利用方面,研究推进重点行业低温余热发电、废热资源制冷、热泵等技术与企业余热利用技术。照明方面,加快大尺寸1.ED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绿色建材方面,推进超高性能混凝土、超高保温节能玻璃、智能调光玻璃等产品应用。节水技术装备方面

9、,推广循环用水及废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水质分级梯级利用等技术。3 .做强环境治理技术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快非电、交通及发电领域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VOCs治理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生活与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研发和零排放示范应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突破功能材料(药剂)、土壤调理剂和修复药剂的技术和成本瓶颈,推动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城镇生活垃圾、一般固废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面,提高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浓缩渗滤液、填埋气利用技术水平。污泥处理方面,开展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示范和应用。噪声和振动控制方面,开发新型吸声、隔声、隔振、减振材料及设备的研

10、发和应用,加强低成本、可移动降噪设备研究与推广。4 .做深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工业废渣方面,研发冶炼渣、脱硫石膏、冶金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再生资源方面,开展报废机动车、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塑料制品、废玻璃等拆解、回收利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再制造方面,开展机床、盾构机、发动机、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再制造试点和示范推广。(二)创新驱动,打造高端服务主阵地5 .做大节能节水服务不断创新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商业及服务模式,引入智能运维、综合能源服务等管理理念。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为本市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社

11、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能节水环保服务,为工业企业提供诊断、设计、改造、建设、运营等一揽子服务,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的良性发展格局。6 .做强环境治理服务研究制定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相关服务标准创新第三方治理机制和实施方式,探索实施限期第三方治理以及效益共享型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模式,鼓励第三方治理单位提供环境综合服务。鼓励工业园区引入第三方治理单位,对污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一体化集中治理。鼓励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7 .做优资源循环利用突破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传统发展方式,推动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产业有机融合,探索形成企业自身回收体系、公共信息化服务、市场化电商平台

12、等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建立资源循环产业可追溯管理体系。8 .做实数字赋能支撑构建创新、开放、协作、共享的能源大数据生态。开展能源大数据智慧应用,构建能源大数据服务体系,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数字化转型和高效智慧用能。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钢铁、石化、汽车等重点行业在能源数字化转型领域建设标杆企业、开展应用场景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三)市场拉动,打造生产生活新领地9 .强化重大工程引领效应实施现有企业工业节能改造,推进区域余热梯级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分布式供能、工业储能等节能工程落地应用。实施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

13、无害化处理、工业污染源环境治理、危险废弃物防治、土壤修复等环保工程。实施资源循环化利用,开展大宗工业固废、废旧电器的深度化、高技术、高附加值利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的协作发展。10 .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完善节能产品评审遴选流程形成行业内优质节能技术产品的培育、输送、壮大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创新节能技术应用,重点聚焦低温余热深度利用、电力削峰填谷、氢能利用等领域,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按照行业、领域梳理一批节能潜力大、效果好的技术产品,进行推广和应用。完善绿色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计量测试、质量检测和监管。组织实施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行动。

14、11 .培育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开展全民绿色消费教育,把绿色消费纳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利用线下展馆、线上平台、专业杂志等多种形式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绿色产品。同时,鼓励企业实行绿色低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绿色消费。完善垃圾分类及绿色积分制度,探索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积分制度,扩大绿色积分应用范围。(四)多元互动,打造要素供给集聚地12 .促进各类型企业融合发展通过积极延伸、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等措施,支持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10家龙头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做大做强,培育100家在国内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具

15、有明显综合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培育IOoO家在节能环保清洁产业装备制造、检测评估、规划设计、工程咨询、技术服务、运营管理、展示交易等领域的特色企业。13 .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产业布局,重点在中心城区(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及高端再制造)、(资源化利用)及(节能环保材料和装备),打造各具功能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节能环保产业土地供给,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在中心城区,重点布局以特色节能环保服务业为主及初创型企业孵化培育为主的节能环保服务园区。着力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节能环保制造园区。14、发挥第

16、三方机构平台作用发挥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催化作用,在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加强行业自律和同业监管,建立完善行业内自律性管理制度。建立节能环保企业信息报送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强化数据采集处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开展产业调查、技术遴选认证、行业标准和技术目录制修订等工作。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和对接等活动,促进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和项目信息的交流合作。15 .建立产业投资促进新机制通过建立内生外引并重、市区协调联动等模式,着力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总部经济模式。大力推动本市创新型、成长型节能环保企业升级成为企业总部。通过投资促进工作,吸引国内外节

17、能环保企业在本市落户企业总部、地区总部或总部型机构。着力打造一个集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发布、投资项目对接、金融服务为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技术、管理、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专业咨询服务。(五)多措并举,打造政策人才保障地16 .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建立涵盖能效、水效、物耗、污染排放等全生命周期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合同能源管理、环保污染第三方治理及合同节水管理等节能环保商业模式及高效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全覆盖服务体系为重点,提升各类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充分利用本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的技术

18、攻关及应用推广。17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节能环保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形成分层次、多渠道、自下而上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通过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选拔,遴选一批节能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补充完善节能减排专家库,形成百名节能环保人才智囊团队;开展多层次工业节能培训,培养能源审计师、能源管理师、碳排放管理员等专业人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扩大行业队伍。18 .加强绿色金融支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各金融机构加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以产业绿贷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基础,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各项金融服务,全面支持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完善节

19、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节能环保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大产融合作,推进节能环保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机制。19 .加深国际国内合作依托一带一路、一体化建设,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帮助本市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鼓励优质高效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走出去。积极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鼓励外资投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支持在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内国际节能环保标准制修订,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统

20、筹协调成立节能环保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领导、协调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全局性工作,谋划中长期发展策略规划,制定年度重要政策、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专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重要工作。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市级有关部门积极指导行业组织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工作联系机制,支持组织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规则,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开展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工作,协调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二)加强政策支持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一揽子政策,发挥好改革和市场机制良好作用,为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落实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节

21、能环保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运用好预算内投资补助、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等,积极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高新区自有资金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入。发挥价格机制激励约束作用,深化水、电、气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收费标准,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探索建立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储运、回收专营制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担保、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支持专精特新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试点气候投融资。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政策。(三)

22、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能源物流保障。支持供能和电信公司开展服务重点节能环保企业专项行动,一企一策指导企业降低用能用网成本。对节能环保设备产品运输实行市优惠政策。强化土地保障。对符合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的节能环保投资项目,做好项目土地保障和建设用地指标调配。增强人才供给。借助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引进一批拥有重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完善生态环保科技人才管理和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出台重点大学节能环保专业优秀毕业生引进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学科带头人、科技骨干制定教育、培训和培养计划,支持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接受培养或开展合作研究。支持各类院校开展校企职教合作,

23、培养节能环保产业中高级技能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扩大节能环保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做好节能环保产业用工预测、培训、储备等人才保障工作。(四)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法律制度约束,建立统一开放、竞争充分、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提质增效的市场生境,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软实力。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法律,完善相关配套地方性法规,加大节能环保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加大环境保护督察力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规范市场秩序。探索改革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机制,建立质量优先的评标原则,严防恶性低价竞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将环保违法信用记录纳入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实

24、施跨部门失信约束。严格落实环评要求,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优化市场环境。优化简化节能环保项目行政事项审批流程,鼓励区县建立节能环保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落实对节能环保小微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强化对节能环保项目的环境绩效管理,减少政府对项目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等的干预。(五)强化项目支撑围绕重点园区、企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低碳产业发展、产业平台建设等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为产业规划实施提供支撑。围绕水、气、固、土等领域,编制招商目录,建立市级重大项目信息库,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支持区县开展节能环保产业链补链强链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建设。

25、六、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分析依据按照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保护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和相关国家标准,对本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本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市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统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将坚持创新引领、市场主导、重点突破、开放共赢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一批特色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低碳产业发展

26、,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对规划的目标、指标、重点方向、策略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规划目标和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产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能源和各种原材料的消耗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的变化上。(二)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分析1 .对土地环境的影响本规划区域的影响范围主要为产业园区,规划改造不涉及用地性质改变,对市本地的土地利用和陆域生态环境基本不会产生影响。规划区域严格落实市生态保护红线方案,覆盖范围主要为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以及区县工业区,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也不会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景

27、观造成影响。部分项目施工建设阶段,因土地平整、区内道路建设及建设项目的施工,将导致开挖面裸露、地表覆盖物改变,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同时,本规划涉及的产业包括垃圾医废焚烧企业、再制造产业、土壤污染防治、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会改善区域内主要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环境和土壤修复,对土地环境带来正面影响。2 .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根据区域内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排放污水的主要污染指标包括COD.BODx氨氮、总磷以及重金属和一些有机化合物。本次规划涉及产业包括工业污水处理、城乡水环境治理、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和装备。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区域内水体环境的改善,对库区水域、干支流水域、

28、纳污水域和地下水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根据区域内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区域主要大气污染源包括燃料燃烧和电力发电产生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烟尘以及粉尘和工艺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他污染物。本次规划涉及产业包括烟气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餐饮烟气及恶臭气净化治理等技术和装备,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区域内空气环境的改善,对大气环境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4 .对噪声环境的影响本规划影响区域内的主要噪声源为工业区域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转噪声、项目施工建设噪声,区域内社会活动产生的噪声和交通噪声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噪声环境。5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本规划所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能有效推

29、动市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和服务效能提升,加速培育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群,推动形成绿色化生产模式,把绿色+智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市一带三屏重要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对提高本地区居民收入将起到积极影响,对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将起到积极作用。(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施工或生产过程中开挖面裸露、地表覆盖物改变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可采取种植生态林、回填土等措施,预防或减轻土地环境影响。施工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或渗透液,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废水或渗透液处理达到国家废水综合排放标准,从而

30、预防或减轻水体环境影响。施工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臭气、烟尘以及挥发性气体等,加装空气净化治理装备,达到国家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规定,并在场地周设置绿化隔离带,在绿化带内密植高达阔叶乔木和灌木,行成有效的绿色屏障,从而预防或减轻对大气环境影响。施工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应用低噪声设备、对噪声源采取隔声和消声措施、合理布局噪声设备等措施,满足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预防或减轻噪声环境影响。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规划的实施对全市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控,对全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将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