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199642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格证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预测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OA.儿童发展B.社会需求C.学科特征D.教师能力2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OA.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B.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C.揭示教育规律D.分析教育现象3 .德育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不包括OA.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心理特征B.借鉴国外发达国家C.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D.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

2、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A.个体身心发展B.个体心理发展C.个体身心变化D.个体心理变化5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O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6 .我国现行的学制类型是OA.单轨制B.双轨制C.复合型学制D.分支型学制7 .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OA.皮亚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8 .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O.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B.采取罚款的方式解决班级卫生问题C.中学

3、生德育可更多采用说理教育法D.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将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9.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OA.演示教学法B.实验教学法C.欣赏教学法I).情境教学法10 .最先提出“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O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罗杰斯D.布鲁纳11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O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12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能力B.思维力C.观察力D.记忆力13 .学习单词basket(篮子)后,再学习baske

4、tball(篮球),所产生的迁移是OA.一般迁移B.普遍迁移C.非特殊迁移D.具体迁移14 .灵感现象是O的结果。A.直觉思维B.综合思维C.聚合思维D.分析思维15 .“雪地中难辨兔”是由O引起的。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物的新颖性C.刺激物的对比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16 .在归因理论中,身心状况属于O的因素。A.不稳定、内在、不可控B.稳定、外在、可控C.不稳定、内在、可控D.稳定、外在、不可控17 .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是O.发现问题民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I).检验假设1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OA.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9 .动作结

5、构方面,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这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阶段的表现。A.操作定向B.操作整合C.操作熟练D.操作模仿20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O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21 .微格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OA.训练单元小B.反馈快速准确C.有老教师规范指导D.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2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3 .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6、,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4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有利于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2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L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

7、。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请运用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对此材料进行分析。2.在一次讨袁的“护国战争”中,因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讨袁军惨遭溃败,时任连长的刘伯承带着只剩下数十人的连队,冒着绵绵的秋雨,踩着泥泞的道路,在敌人约一个营兵力的穷追不舍

8、下艰难地开往大足县。行进中,刘伯承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到路旁小树林中休息。夜幕降临时,刘伯承命令部队,将草鞋“倒穿在脚上”,折回原路,继续前进,走上一小段路后,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敌人循着脚印,在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小树林内搜索了一阵,毫无所获,在树林外,敌人仔细辨认刘伯承他们留下的足迹,见脚印朝着大足县方向,于是沿着大路往他们前进的方向追去。士兵们不约而同地将敬佩的眼光投向使他们化险为夷的刘伯承。请用相关心理学原理解释敌人上当的原因。(5分)这一心理学原理对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5分)如何克服其消极影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8分)参考答案及解析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预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

9、D【解析】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特征。2. C【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 B【解析】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四个方面:(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4.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5. B【解析】略。6. D【解析】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7. C【解析】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10、。8. C【解析】略。9. 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题干描述的是图画再现的情境。10. A【解析】略。11. 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12. B【解析】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13

11、. D【解析】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题干描述的是具体迁移。14. A【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突发性)、猜测性的特点。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15. C【解析】白色的兔子在白色的雪地上难以分辨出来是因为两者的颜色相同,刺激物的对比不强烈。16. A【解析】身心状况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所以也是不可控的。17. C【解析】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

12、段。18. D【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19. C【解析】题干所述是操作熟练阶段动作的特点。20. 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21. A【解析】略。二、辨析题1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I)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他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确定教育目

13、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3 .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能否有效提出假设,受到

14、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思维越灵活、知识经验越丰富,提出的假设就越多。4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有利于良好的品德的形成。(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1)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2)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 .简述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是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最基本方

15、法。(2)谈话法,指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本方法。具有灵活、方便、容易了解事情细节、有利于感情沟通等特点。(3)调查法,即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问卷、座谈等。通过这种方法可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的问题比较深刻全面。(4)书面材料分析法,即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的方法。这是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最简易的方法。2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 .影响

16、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4.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7、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

18、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9、,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都有什么强项?”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进行对比了,这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这个“倒穿草鞋”之计,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利用敌人的心理定势,造成敌人判断失误,使部队在比较严峻的形势下转危为安,这便是刘伯承超人的智谋。思维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从生理机制上讲,定势是人们多次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所形成的动力定型的结果,它影响着解决后续问题的态势。定势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具体表现为:当解决相同或相似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适应而提高反应的速度。但对变化了的情境或课题,定势常有消极的作用,会阻碍人们产生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易受到定势的消极影响。要解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改变思维方式,运用多路思维或逆向思维,以达到问题的顺利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