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中如何审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赛中如何审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辩论赛中如何审题 (1)分析题型 把握基调任何一个辩题都包含着特定的论争范围。审题首先要从宏 观上分析了解辩题涵盖的领域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认识辩 题类型、色彩,明析辩题的利弊难易之点,把握双方可能交火 的战场等问题,做到知己知彼。需要剖析的内容有:析辩题类型。就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析辩题性质,弄 清其特点。通常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性质上看,辩题分为三 类:一是价值性命题,即辩论某件事情是否较好;二是事实性 命题,即辩论某件事是否真实;三是政策性命题,即辩论某事 该不该做。从辩题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看,又可分三种形式:一 是从属型,即辩题提出的两种事物彼此是从属关系;二是条件 型,即辩题提出一类
2、事物是另一类事物出现的前提;三是比较 型,即对同时出现的两种事物比较其优劣。不同性质、不同形 式的辩题必然导致辩论方向、逻辑要求、立论角度、论证方 24 式、引用论据有所不同。因此,分析辩题首先要为其“定性 看它属于哪类性质的辩题;而后为其“ 定位”,看它包含着哪 一类逻辑关系。比如,剖析辩题“ 大学毕业生当基层军官是大 村小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价值性命题,是讨论这件事情好 不好的问题,我们应从不同价值观念人手展开探讨和论争;从 辩题的逻辑关系看,这个肯定判断句属于从属型命题,我们应 着力探讨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否成立,掌握了辩题的属性 便可由此引申,进一步探讨立论的方向。看辩题倾向。即分析
3、辩题所包含的理性意义是否与社会 的普遍看法、时代思想倾向合拍。一般说来,辩题含义与社会 思想倾向相一致的一方,会占有客观优势,辩论起来顺理成 章.易于造成有利态势。相反,当所持观点与现时情况不符, 或与之所涉及的政策条文相悖,或明显的涓极片面时,该方就 会处于不利地位,维护这样的论点困难较大。比如,辩题: “中学生异性交往利大于弊”,正方观点明显与社会观念和现实 情况相背离,论证起来必然如同为一个垂死者打针输血,要把 他救活,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持背时、背向观点的一方必 须别出心裁,或在立论角度,或在背景材料上,精心谋划,找 出“理”来,才有可能胜算。察辩题色彩。就是分析辩题的感情色彩与语境
4、人情、辩 场情绪是否相容。有的辩题包含的某种感情倾向很可能与语境 人情不协调。审题时就要细细体察,看它在哪些问题上可能触 25 犯“众怒”,引起反感,从而及早进行策划,以绕开“雷区”; 同时看在哪些感情上可以与观众共鸣,赢得同情,就要充分利 用。比如,在某大学一次辩论中,辩题是:“大学生谈恋爱弊 大于利”。从理性角度看,辩题有利于正方,但是从现场气氛 和大学生的普遍情绪来看,又有利于反方。这样,作为正方就 必须考虑到这种感情色彩的影响,在立场和感情倾向上有通盘 考虑,处理好维护本方观点与照顾观众感情色彩的关系,小心 翼翼地开辟前进的道路。(2) 由宽到窄,探求焦点在认清辩题性质、倾向、色彩之后
5、,就要从微观角度 把目光投到辩题本身,进行剖析研究,一层一层地探求双方的分歧,捕捉辩论的要害之点,触及辩论的实质性问题,全面把握辩题内涵。辩题通常表达一定的判断,由一组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本身包含着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概念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关系。分析辩题就要把这些概念及其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影响搞清楚,以便有效地限制对方,为自己突破辩题的局限,建构优势,创造自由。一般情况下,分解辩题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逐一明析概念。即把辩题分解成最小的意义单位。对每一个小单位进行研究,确定其含义和作用。可以通过定义概念的方法,把每个概念的内涵及所指对象搞清楚。第二步 分析辩题范围。就是
6、搞清辩题所包含或所涉及的实际内容。通常是通过分析辩题中每一概念的范围来勾画辩题的范围。请看实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队在审题时,这样分析辩题“进口高档消费品利大于弊”的论争范围:进口进口和出口一样,都要有量的规定,如大量进口、常量进口和少量进口。进口的量不同,所引起的后果就不同,也就是说带来的利弊也不同。任何事物都有度的规定,过量总是有百弊而无一利。辩题中“进口”二字没有量的规定,显然有利于反方,他们会根据中国资金短缺的事实、盲目进口高档消费品所带来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正方同样也可根据辩题中“进口”二字没有量的规定,坚持适量进口和常量进口的阵地,沦证以往进口高档消费品所出现的偏差,有些是政策失
7、误。有些是局部利益破坏了国家利益,有些则是过量进口造成的,并不是进口高档消费品的错误 不能因噎废食。我们有能力纠正以往的错误,做到适量进口,当然就利大于弊了。高档这个定语是相对的,对于处于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国家来说,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待定的条件下。有些国外的高档消费品。在中国则还未成为消费品。消费品一一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消费品的内荣不同。在发达地区和国家,小汽车是消费品,而在中国尚未成为老百姓的消费品。在80年代中期。个人汽车拥有 27 量几乎还是空白。所以,小汽车就被排除在消费品之外。利大于弊一既有量的标准,也有质的标准,它们之间的衡量是十分复杂的,
8、可能100个小利抵不上一个大弊,也可能一个大利抵得上100个小弊,一个长远的利抵得上暂时的许多 弊。 如此把每一概念的范围都搞得清清楚楚,就大体上勾画出 双方在辩题上的共认点、异认点。了解对自己有利之处和有害 之处。对辩题范围做到了心中有数。第三步,由宽到窄逐步“聚焦”。很多情况下,双方辩论的并不一定是整个辩题,而往往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成为必争之点。因此,在分解辩题的基础上,还要找出辩题中最关键、最要害的词、词组,确定辩题核心,明确辩论的焦点。有些辩题的分歧、对立点比较明显、单一,其异认点就是争论的焦点;也有些辩题的分歧点较多、较杂,难以识别,这时就应反复比较,区分其中心论点与从属论点,分清主
9、次,抓住题魂。我们仍看上例: 在辩题“进口高档消费品利大于弊”中,双方在“进口”、“高档”、“消费品”等内容上,分歧不会太大,甚至双方都会承认这样一个观点:“进日高档消费品有利也有弊”。而在利多还是弊多问题上,则是双方的导认点,构成对立。这样分析就把辩题的范围缩小了,变窄了,更集中了,接近了双方争论的焦点,进一步看,在利大与弊大的问题上 双方必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能举出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似乎仍然不能形成真正的对垒,难以判断胜负。进一步探求下去,就会发现所谓利、弊是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衡量的结果。那么,这个衡量利、弊的标准是否正确,就成了判定胜负的客观标准。这样一“聚焦”
10、,辩题的关键点就比较明确,在衡量标准上争论利大与弊大的问题就自有公论了。如此由宽变窄,由面到点,步步推进,集中在衡量利与弊的标准尺度上短兵相接,决一胜负,就算抓住了争论的焦点,抓住了“题魂”。(3)拓展思路,优选角度在分析辩题过程中,必须打开思路,把问题想得更宽更远更深更透些。为此,就要多设疑,多提问,尽量把触角伸到更广泛的未知领域。从辩题的内外联系,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状况中讲行广思,还要从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 提出问题,才可能找到于已有利的最佳立论角度。比如,南京大学队在就辩题“愚公移山还是搬家”进行审题时,为了打开大家的视野,拓展思路,深入思考,教练周安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愚公面对的主要困难是
11、什么?愚公移山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愚公为什么应该搬家?移山精神是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体?移山行动与文明发展规律是否一致?愚公应该搬家的主、客观依据是什么,愚公搬家的文化支持何在?愚公应当搬家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应如何估价愚公搬家之“智”、搬家之“勇”,“勇”在何处?这样提出问题,就把大家的思索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辐射到历史、文化、价值与文明发展等方面,从过去和现在、主观和客观、智与勇等多重比较中全面思索,寻求可以强化本方立场的理论和事实,大大加深了对辩题的理解和把握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场上的自由。随着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人们会发现一系列可比较因素,主要是:辩对双方的利弊;双方
12、可能立论的角度、攻击点、防守线;主要理论和材料的利弊;与辩题相关的辩场观众情绪、思想倾向的利弊等。这时,我们应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思考,通盘比较,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立论角度。下面是一则综合审题的实例:在辩“儒家思想是四不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时,反方南京大学队在审题中感到反方立场有相当难度。首先辩地新加坡是尊孔和提倡儒家思想的国家,观众和评委中不少人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尚者。再从实际情况看,“四小龙”经济在近期的确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认真分析、审题 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辩地思想倾向和观众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先确定了不批儒家思想,相反要充分肯定儒家思
13、想的总战略。而后又抓住“题眼”“主要” 二字作*,即承认儒家思想是经济快速成长的推动因素之一。但同其他推动因素相比,它不是主要的。这样就把争辩的焦点从“是不是” 转移到“主要与否”上,有一定的出奇性。但是他们又意识到,这个角度并非十全十美因为只要承认儒家思想是推动因素之一,也就会为本方阵地留下缺口,主要与次要之辩难以说清,因而缺少全胜的把握。于是,他们再行思索,终于选出新的角度,确定了“把儒家思想的功能拒之于经济领域之外” 的战略,即在经济领域之外,充分肯定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但是决不承认它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充其量不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协调才是主要推动因素。最后,他们总结成四句话:辩题性质:经济、事实;时空范围:“四小龙”,近30年;辩论内容 国民牛产总值增长的原因,而非其他;儒家思想:非常好。但不具备经济功能。至此,反复审题的结果,为本方找到了有利的辩论角度。后来的辩论实践证明。他们的审题和战略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