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08956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市,更好引领和服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青岛教育以学有优教为目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教育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1.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

2、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渐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基本建成。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居全省第一方阵,2所学校获评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2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36个中职、高职专业入选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7所高校、24个学科入选国家、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齐鲁名师、名校长达到152人。2 .教育优质资源持续扩增。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8所,增加学位6.8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7所,增加学位1

3、8.08万个。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力提升,4所高职院校招生运行,21所高校科教机构落地青岛,康复大学等11个高校项目开工建设。建成终身教育四级平台,学习型社会已具备雏形。3 .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获批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学前教育改革、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等1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获评全国校园足球改革优秀试验区,在全国率先颁布地方版“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推出教育管办评分离、教育综合执法的“青岛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办园改革,成立407个学前教育联盟、65个基础教育集团和3个实验学校集团,273所农村薄弱中小学与265所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发展,15所在青高等教育机构与60

4、余所中小学实现资源共享、联合育人。实施“分数+等级”“分数带”等中考录取政策,初步构建起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四位一体”的高中段教育发展格局。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实行民办与公办学校同等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4500余所。4 .教育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教育经费五年累计投入1646亿元,年平均增长7.5%。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IO1.万名,资助金额22.42亿元。实施特殊教育15年免费教育。学生就学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标准化食堂覆盖率达到94%,建立覆盖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保险保障体系,中小学

5、、幼儿园实现校园封闭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和校园门口视频监控、护学岗设置三个“100%”,小学生课后服务实现需托尽托。5 .教育品牌优势逐步凸显。建立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蓝色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建成100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职业院校开设涉海专业近30个,涉海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达到10所,全国海洋科普、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达到51个。建成青岛教育e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初见成效,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缔结友好学校369个,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59个,成立境外办学项目3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培训基地15个,每年接收

6、各类国际学生8000人次,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破解了一系列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一体、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初步建成,为“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开启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二)面临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青岛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青岛教育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向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亟需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问题。1.青岛教育必须

7、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高质量教育的追求上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为目标,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全民、服务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2 .青岛教育必须在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级上展现新作为。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就业、人口等布局调整,积极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聚集、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弘扬、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本地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3 .青岛教育必须在开放创新发展、

8、抢占现代化教育制高点上集聚新优势。紧紧围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打造城市对外开放的新突破点,努力走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前列。积极把握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在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教育理念、重塑教育结构、优化教育治理、变革教育模式、发展教育新业态等方面展现新作为,构筑新优势,引领和推动青岛站在未来教育前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青岛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教育资源供给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均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够匹配,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亟待增强,终身教

9、育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教育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五育并举、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有待深化;新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中的创新应用不够、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问题仍需破解,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还不能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教育优先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从教等机制还需要健全。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山东龙头、国内一流”为发展定位,坚持人民满意标准,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依法治教,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全面

10、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建统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提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能力和水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坚持育人为本。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坚持优质公平。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

11、好每一位学生”工作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整体提升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健全特殊群体教育体系,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多样、适合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开放创新。以改革为动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促进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开放融合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培育教育新业态,探索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增强区域教育发展的生机活力。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各方资源,强化政策协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普职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文教融合、体教融合,形成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与经济

12、社会协调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率先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公平优质。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四位一体”的特色多样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保障,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持续

13、提升,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教育治理体系规范高效。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教育督导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教育治理法治化、民主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学校和教师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教师、教育经费等保障更加有力,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治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服务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全面建成,高校人才支撑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高,开放协同、融通衔接、智慧共享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渐趋完善,基本建成适应城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区位优势明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中心,

14、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创新平台。教育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模式和平台项目,海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国际化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基本建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区、全国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全国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示范区。青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指标属性2020年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侦期性9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约束性99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约束性9999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预期性9999得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顼期性51475580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达标比例()预期性100义务教育优

15、质均衡发展旦(市、区)达标比例()预期性100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接受大专以上教育比例(%)预期性96.9498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帅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琼期性1.11.02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帅占专业课教师比例(%)预期性8085中小学、幼儿园市级以上名师、名校氏、名班主任数(人)预期性7001000国际学生数(人)畏期性800010000中小学校在线学习及移动办公校园网络基础建设达标率()预期性989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约束性13三、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薄弱环节,构建“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的育人体

16、系,创建文明校园,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打好基础。(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健全各学段衔接、各学科融通、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德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开展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建设一批思政“金课”和精品网络公开课。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抓住节日、纪念日以及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统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红色基因传承项目,构建红色文化育

17、人体系,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实施中小学生法治素养提升项目,提升法治课程质量,加强校园法治文化、法治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公民权利义务和青少年权益保护,广泛开展宪法法律教育和法治体验活动。建立健全特殊学生专业辅导、行为矫治和帮扶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配备和培训,实施班主任育人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二)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城市、社区、学校资源条件,组织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18、,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抓好教师素质、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索差异化教学形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建立学情会商制度,深化分层、分类、分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健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学、研、评一体化教研管理机制。培育推广精品课程、高效课堂、优秀教学法和优秀教学成果,争创教学改革实验校和实验区。(三)提升学生健康素养。1.推动学校体育质量提升。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指标评价导向作用,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发展,整体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

19、平。继续打造校园足球城市名片。鼓励中小学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特色体育项目,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赛事。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鼓励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加强中小学学生体育社团和运动队建设。完善体育教师招聘引进机制,配齐配足体育教师,推动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才进学校授课。2.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校医,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体系,防范学生传染病聚集疫情发生。深入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近视防治预警监测体系和综合干预体系。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加强

20、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建立联防联控和危机干预机制。实施生存教育普及项目,制定生存教育指导纲要和标准,建立课程与实践活动一体的生存教育实施机制,帮助学生增强生存意识、掌握生存技能。(四)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挖掘整合学科美育资源,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民族艺术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结合青岛地方文化设立特色美育课程。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支持中小学与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开展合作,推进学校艺术团建设,开展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艺术教育

21、专业大学生支教活动,支持中小学聘请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任兼职教师,打造美育大师(民间艺人)工作室,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实践、培养)基地。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建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五)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资源,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设立校园集体劳动周,创新校内劳动实践,繁荣校园劳动文化,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农、学工等多元化的劳动实践、职业体验活动和志愿服务;加强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创建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一批示范性劳动实

22、践基地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1.深化阳光校园建设。坚持政治性与引领性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形成“规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创建300所市级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努力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统一。挖掘、提升校园人文历史内涵,在校园修缮改造中注重保留学校传统建筑特色,体现校园文化传承。2 .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水平。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的宣传指导。完善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推进村(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父母学堂等家庭教育服务站点

23、建设;实施乡村家庭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登记制度,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方式,每年开展不少于8课时的高水平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丰富家校沟通形式,加强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大课堂、家校合作网等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局长、校长、家长面对面”“万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实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家校协同治理计划,统筹安排家校作息时间,统筹各学科作业总量,规范校内课外读物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合理使用手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保障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构建学生减负长效机制。健全家长志愿服务、家长义工等机制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引导家长支持学校发展、参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

24、理,开展“优秀家长进课堂”活动。3 .提升社会教育质量。推动社区、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共同履行育人责任,丰富校外教育资源供给,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达到150个、未成年人社会课堂达到550家,形成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研学旅行基地和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校外实践资源体系。探索建设社区学习共同体,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验岗、社区企事业单位学生职业体验基地等建设,推进学校与社区共同育人。探索引入专业力量参与学生管理。【重点工程一: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完善以促进学生嫁合素质提升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机制健全”节、赛、

25、会、展、演”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培养人格健全、体魄健康、才艺广泛、崇尚劳动、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藻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福位学生掌握23项体育技能、1项Z术特长.四、坚持学有优教,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体系建设为重点,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一)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市级统筹、以区(市)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科学规

26、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创新供给方式,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完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逐步控制幼儿园班额。实施优质园发展计划,推进学前教育镇域一体化发展,深化联盟办园改革,推广优质公办园+分园(新园、薄弱园、教学点)、镇街中心园+村办园+民办园等办园模式,着力提高农村园和民办园办园质量,加大培育和认定力度,扩大省、市示范幼儿园规模。发挥省、市游戏活动实验区(园)的示范作用,深化游戏活动研究与实践,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幼小衔接实验,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完善幼儿园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多渠道补

27、充公办园师资,配齐配足幼儿园保教人员,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行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重点工程二: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工程】以公办园、优质网建设为重点,坚持建设、改革、内涵提升并进,全面构建普惠优质、安全规他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7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3个班及以上规模幼儿园中省一类园、省示范园占比达到85%.m(街道)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示范园标准;幼儿园教师全部持证上岗.大专及以上学历幼儿教师比例达到98%;所有区(市)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区域学前教育实现“幼有

28、所育”向“幼有优育”飞跃.2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巩固大班额问题治理成果,积极解决大校额问题。落实建设用地、校舍建筑、体育场地等建设标准,推动主城区热点区域配套学校和乡村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实施乡村中小学提质计划,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育,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干部教师配置(交流)、经费投入、课程建设、办学评估等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一体办学、协同发展,建设一批质量一流的美丽乡村学校。做好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工作,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提升乡镇教育承载能力。实施初中强校计划,提升

29、初中教育整体质量。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完善市级实验学校实验项目常态化推进机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健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就学保障体系,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怀和个性化辅导。【重点工程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健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缩小区市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差距.让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小学、初中123所.培育推出批教育强镇和家门口好学校;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差异系数进一步缩小.全部区(市)力争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标准.3 .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坚持

30、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学生作业统筹管理制度,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形式,探索中小学课业公益辅导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深化培训机构治理,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和综合执法机制,探索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信用等级认证制度,切实解决中小学生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将“双减”工作列入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4 .构建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格局。持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校舍建设、课程教学、教育装备水平。加强课程和学科基地建设,创新教学组织

31、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优化选课走班教学,高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出50门高质量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一批优质学科基地。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支持普通高中学校以课程为载体,探索特色办学和个性化教育模式。实施综合高中改革计划,加快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管理模式、评价机制。深入推进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联合育人,健全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资源互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推进高中阶段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执教。【重点工程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工程】以多样化特色发展为方向.加大普通高中设力度,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扩大综合高中规模.为学生提供优质适合教育。到2025年.

32、建、改扩建普通高中U所.在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等犊域推出批特色高中形成具洋岛特色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特色高中、琮合高中建设数位分别达到20所和18所.【重点工程五: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程】以模式多样化,内容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最大化为目标,推动优质学校打破区域、层次等界限.开展融合型、聚合型、联合型办学.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办学质址优良、福射带动力强的示苑性教育集团.到2025年.全市质教育集团达到30个.5 .推动特殊教育内涵提升。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加强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建设,建立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就学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33、相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5年,残疾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不低于93%,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随班就读儿童占适龄入学残疾儿童比例不低于60%,完成义务教育且有升学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加强残疾学生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支持接收5名以上残疾儿童、少年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办好自闭症教育资源中心。建立适龄特殊儿童数据共享、动态跟踪机制和特殊儿童入学评估标准,提升残疾学生评估认定、教育教学、康复训练有效性。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和培训,强化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培训。(二)构建

34、融合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健全城乡一体、上下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市级统筹、全域一体原则,优化市、区(市)两级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强化市级对招生、专业、师资、实训I、就业的统筹。实施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计划,推进青岛国际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城、青岛现代职教园区项目建设。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发展计划,遴选有实力的高职院校统领全市中职学校对口专业建设,建设一批中高职融合发展集团,推动优质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对接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推进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四期、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期、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二期、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新建服务电子信息、

35、轨道交通、卫生健康、海洋、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高职院校。支持和推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支持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鼓励在青高校扩大职业教育本科和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发展。6 .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开设专业、建设二级学院,力争建成12所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和35个校内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专业)。支持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试点推广“3+1+2”(即:3年中职、1年企业实习、

36、2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构建校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7 .提升职业院校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职业教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立政府部门与行业企业联动的重点(新兴、优势)产业人才供需分析预测制度和人才培养规划,实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加强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质量评价、重点大类专业评估排名公示和预警机制。探索职业院校综合办学模式,鼓励建设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基地、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重点工程六:职业教育创新示范工程】以“一区、一城、一园

37、、一基地”(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青岛国际职业教育科技产业城、青岛现代职教园区和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集.坚持“三化”“三通”“三合”(即:体化、市场化、国际化.上下贯通.普职融通、校企联通整合、融合、综合)发展路径,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区域改革发展新模式*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新建24所高职院校和2所以上占地超过200亩的中职学校.重点建设10所高水平职业院校、3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速成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2所、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3个.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三)构建质量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1.扩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优

38、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和引导高等教育机构相对集中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院士港等区域打造科教园区。高标准建成康复大学,推动中科青岛科教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古镇口科教园区、中央美术学院青岛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项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青岛眼科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产学研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家产教融合青岛基地、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青岛大学上合校区等项目。完善高等教育机构规范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制定分类支持政策,促进引进高校可持续发展。支持在

39、青高校高精尖和紧缺学科专业建设,力争6所高校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进入国内高校前IOO强,国家一流学科数量增加到8个。完善市属高校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市属高校内涵化、特色化发展。2.全方位增强融合发展能力。引导在青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主动融入城市重大战略部署,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强高水平应用研究,培育和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参与国家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引导高校优化学科设置,重点培育符合青岛产业布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专业,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发展一批特色优势

40、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实施在青高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计划,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持在青高校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支持高校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支持引导高校面向社会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体育场馆等设施资源。深入实施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计划,发挥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工程七: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工程】以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室持引育并举、办学质附和服务能力提升并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媒合实力.到2025年,新增独立法人高校和高校校区(产教融

41、合基地)各5所,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总数达到70所.在校生总数力争达到50万人,建成10个重点学科产学研合作联盟和批特色示范专业.在音高校人才培养兀配度和招育率、基础创新策源能力和高科技成果区域转化率,专业资源开放度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四)构建丰富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加强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融合发展,强化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健全城乡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建立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完善开放大学弹性学习制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丰富

42、学习资源供给,构建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模式。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和企业职工全员培训,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途径。培育老年教育多元举办主体,加强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作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加强终身教育服务保障,健全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打造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终身教育师资队伍。【重点工程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强化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的互通衔接,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共建共享,推进社区大学

43、、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四级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高水平建设开放大学和全民学习网培育优质特色教育项目、维续教育基地和终身教育示范性组织.构建开放多元,融通便捷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五、坚持统筹协调,提升教育服务区域新发展格局能力坚持需求导向,牢固树立大教育观,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一)统筹各类资源提供多元优质教育服务。1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适应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生育政策变化等需要,实施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完善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设施网络体系和管

44、理机制。严格落实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优化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强化精细化导向,有序实施老城区校(园)舍改造,提升校内空间利用品质,有效增加优质学位供给。统筹现有优质资源和政府、社会力量,推动区市间、校际间教育合作,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2 .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依法管理、享受同等法律地位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差异化扶持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基金会投资举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支持社会资本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区域民办教育发展联盟。落实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政策。依法规

45、范民办学校招生和办学行为,建立教学常态化指导、评估机制。健全民办学校财务、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办教育机构、受教育者(监护人)、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民办教育信息化智能管理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提升民办教育服务监管效能。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3 .促进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共享。推进体教融合,将学校体育与健康青岛、体育强市建设有机结合,推进体育特长人才跨学段、跨体系贯通培养,实现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推进文教结合,充分利用艺术院团、社会艺术场馆等社会资源,拓宽美育途径,健全有序衔接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质量、系统化的艺术人才培养

46、机制。完善教育、卫生健康、残联等多部门联动的残疾儿童、少年医教结合服务模式,实现发现、教育、康复、保健一体化跟踪服务。鼓励支持中小学利用高校及其他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二)探索系统化、特色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 .探索基础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创新创造教育项目,鼓励开展STEM教育实践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普课程建设,推广项目化、研究型、合作式、体验式学习,成立创客社团,开设创客空间、创业工作坊,建设创新实验室,举办科技节、创业周(创业日),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创业体验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申报活动,将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创业

47、能力。加强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健全课程、活动、体验、辅导一体,形式多样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完善学科特殊禀赋学生的甄别和个性化培养机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探索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做好各学段教育衔接工作。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技术进步趋势和国际先进标准,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和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

48、建设,满足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需求。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综合高中课程的贯通与衔接,深化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国家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开发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技能大赛项目与职业教育课程融合,争取世界技能大赛训练基地落户青岛。3 .建设海洋人才培养高地。推广普及海洋基础教育,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海洋教育指导纲要,深化海洋课程资源开发,健全基础教育学段海洋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海洋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探索海洋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机制,推动普通高中与高校联合育人。做实做精海洋职业教育,加强涉海高职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深蓝”计划,打造船舶电气技术、港机械、海洋化工等海洋类专业品牌。做优做强海洋高等教育,支持涉海高校在青项目和在青高校高水平海洋学院、涉海学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倡导海洋终身教育,培育社区海洋教育特色项目。加快建设线上海洋文化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海洋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承办全国性海洋教育活动,强化区域海洋教育辐射引领功能。【重点工程九: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建设工程】以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海洋教育改革创新示他区、海洋特色人才培养高地和国际海洋科教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构建全学段、多层次、离水平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和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