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09207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课改带教改提质量,聚焦课程教学实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转变育人方式,优化教学环境,让老师应教尽教,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二、行动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实施强课提质行动为总抓手,建立健全强课提质工作机制,深化普通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升级。“十四五”期间,逐步形成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示范带动、整

2、体推进、充满活力、全面提升的良好教学改革局面,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阶段目标1.2022年,教学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基础理论、国家课程标准,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牢固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适应新时代要求并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规范落实国家课程,融合实施地方课程,创新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取得新提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素养导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建立,主题化、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形成强课提质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环境。2.2023年,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创新素养课程开发取得一定进展。素养导向的

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趋于成熟,打造出一批主题化、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样板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初具规模。教学改革环境进一步优化。3.2024年,优质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完善,大多数学校开设创新素养课程。素养导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效初显,主题化、项目式的跨学科学习推广普及,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局面。4.2025年,全面回顾总结,巩固行动成果,持续推进强课提质行动常态化,探索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新路径。三、行动原则尊重规律,育人为本;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立足实际,问题导向;继承发展,改革创新。四、具体行动围绕实现强课提质行动目标,重点抓好“教师素养提升”“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

4、升级”“作业革命深化”“信息技术融合”“教研创新赋能”六项行动。(一)教师素养提升行动1.转变育人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省市重要教育文件,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前沿理论和省内外先进经验,巩固2021年“三学四查五问六提”活动成果,深入开展“XX走在前,XX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落实。2 .提升师德师能。实施校长专业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开展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品德培养、课堂组

5、织、教学实施、作业设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3 .强化名师带动。完善普通中小学名师培养机制,加强对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名师队伍和名师工作室的管理,通过青蓝工程、主题教研、送教助研等方式,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壮大名师队伍。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加强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建设,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和施教能力。(二)课程体系建设行动4 .规范落实国家课程。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严格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视艺术、体育、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严格按国家课程

6、标准(或指导纲要)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规范使用国家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及教师用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教学辅助资料。5 .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以党和国家育人目标为先导,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统筹规划三级课程,构建国家课程有保障、地方课程能落实、校本课程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选修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开发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探索建立中小学一体化创新素养培育模式。6 .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加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等社团活动,加强课

7、后服务指导方式的研究,促进教师向“一专多能”发展,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鼓励学校积极探索购买服务方式,联合高等学校、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开展特色课程教学。(三)高效课堂升级行动7 .加强德育落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持续实施“学科育人”工程,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落地、落实。广泛开展美德教育,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美德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8 .改进教学方式。坚持因材施教,精准分析学情,依据学情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家校协作等,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针对性辅导。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实施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

8、情景化、项目化学习,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创新性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推进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学校各门课程原则上要安排10%以上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9 .创新教学模式。落实学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持续推进素养导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及推广应用。不断优化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结构,新授课均要安排一定时间开展随堂监测反馈,提升课堂效率。推行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创新,开展教、学、

9、评一致性研究和实践。10 .加强实践教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所有实验课应开尽开,加强实验教学培训和督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鼓励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基地,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增强实践教学实效。(四)作业革命深化行动11.促进作业控量提质。完善作业管控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准确把握作业育人功能,深化学科作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不断提高基础性作业质量,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等综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及时批改、精准反馈,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完善作业共研共享机制,推行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学科作

10、业研制和配送。12 .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严格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考试管理规范,加强对高考评价体系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研究,转变命题观念,提升命题能力。深化教学评价研究,修订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评价与学业发展评价标准,开发符合改革要求的评价工具。持续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建立基于监测诊断的协同改进机制,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五)信息技术融合行动13 .提升教学资源供给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的作用,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众筹共建市、县、校优质教学资源,提升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均等化、普惠化水平。14 .促进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引导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资源、改进教

11、研、精准教学、科学评价,优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策略,推进网络直播教学环境、交互式教学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的创新应用,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打造、推广基于信息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课程,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六)教研创新赋能行动15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依据国家和省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要求,配齐市县两级教研机构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加强兼职教研员队伍建设,遴选一批优秀一线教师,充实兼职教研员队伍。完善教研工作规程和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考核制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教研队伍。16 .增强教研服务能力。提升教研人员政治素养、师德修养和专业素

12、养。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形成指导性的教研成果或调研报告,引领全市普通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研,促进研、训、赛、评信息化。17 .增强校本教研实效。制定全市普通中小学校本教研基本规范,明确校本教研的组织、内容、评价等基本要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支持学校(教育集团)组建教研共同体,联合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增强校本教研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五、推进措施(一)制定专项方案。各县市区、各学校立足实际,对教学改革成效、突出问题

13、、提升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一县一案,一校一案,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方案于2022年4月30日前报市教科院办公室邮箱:XXo(二)加强专业指导。统筹学科教学专家、一线教师、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资源,组建市、县两级教学改革指导专家队伍,通过专题视导、督导和阶段性的交流活动,加强对行动的跟踪指导。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改革视导,对专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组织开展“强课提质”专项课题研究,集中攻关教学改革中重点问题,破解遇到的难题。深化基于学科的综合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深度学习专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三)加强教学

14、管理。学校设立教学(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教学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学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管理规程。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落实学情会商制度,制定学业述评实施办法,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学科学情会商,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健全教学督查制度,定期检查和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确保教学计划有效落实。健全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学生造成学业损失或身心伤害的予以责任追究。(四)加强示范带动。逐级做好优秀教学模式、案例的挖掘和培育,总结提炼区域和学校强课提质行动工作典型做法。定期组织精品课程、优秀案例、优秀教学模式、作业设计展评。定

15、期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定期组织教学能手、教坛新星、学科优质课评选。定期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每年评选奖励一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县市区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强课提质现场观摩、主题研讨、学习交流。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强课提质专题研讨,全员晒课活动。六、行动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学校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市教育局成立强课提质行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科室(院、中心)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规划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和专业指导,市教育局有关科室(中心)配合推进。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

16、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二)加强督查考核。把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试行),作为学校办学的底线标准,把国家课程方案落实、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作为检验校长履职能力的重要因素,将其纳入学校办学评估和绩效考核指标,每年进行一次专项督导,督导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检查督导情况,对落实“双减”工作不力、教学改革推进缓慢、违规办学行为频发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三)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及时宣传强课提质行动新经验、新成效,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改革能量。附

17、件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工作推进表时间阶段目标推进措施主要活动2022年形成强课提质工作机制,转变教育理念,打造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素养导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批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学优秀案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专业指导;加强活动推进;加强示范带动;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督查考核。1 .印发XX市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2 .各县区、各学校制定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3 .组织围绕新课标、新要求、新理念的教育教学“三新”学习活动,转变育人理念,提升专业能力;4 .组织强课提质专项课题申报、研究;5 .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评选等;6 .开展教学视导、课程实施水平评估、

18、阶段性交流活动;7 .开展名师送教助研、送课下乡活动;8 .组织精品课程、优秀案例、优秀教学模式、作业设计展评。9 .组织市级教学成果评选。2023年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环境,教学新理加强组织领导;1 .组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2 .组织专项课题中期推进活动;念成为教师行动自觉,创新素养课程开发有一定进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熟。加强专业指导;加强活动推进;加强示范带动;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督查考核。3 .开展优质课、教坛新星评选活动;4 .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5 .开展优秀教学模式、课例、作业展评活动;6 .开展教学视导、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阶段交流活动;7 .开展名师送教助研、送课下乡活动;8 .组织市级教学成果评选。2024年教师素养适应新时代要求,优质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完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效明显,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专业指导;加强活动推进;加强示范带动;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督查考核。1 .组织教师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培训;2 .组织专项课题结题,总结成果,转化应用;3 .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4 .组织市级教学成果评选;5 .总结、提炼成果,推广应用,共建共享。2025年总结巩固行动成果,持续推进强课提质行动常态化。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成果转化。开展强课提质行动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强课提质行动,探索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新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