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09654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现实基础与机遇挑战(一)现实基础,是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素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小县大城”到“名县美城”再到“现代化和合之城”建设,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的实践意义,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并于2019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为开启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经济,蓬勃发展。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7%o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

2、级,三次产业结构为5.5:39.8:54.7o工业转型取得实效,入选省小微园建设提升重点县,规上企业上市公司占比全省第一,机电、橡塑、汽车用品、产业用布、生物医药和食品等六大传统产业跨越裂变发展,全省唯一的市级轨道交通协会落户,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入围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数字经济快步发展,数字产业化水平居全市前列。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农场”建设全面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验收,乌药、山云雾茶、黄茶等先后获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和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获评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旅游三产显现活力,获评“美丽中国旅游首

3、选目的地”和省旅游发展十佳县,成功举办中国旅游日、中华济公文化节、山水旅游节、浙东唐诗之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峰会等活动,成功列入省首批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获评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十佳县。水韵山城,天生丽质。县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美县域”,荣登“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第28位。“五水共治”成绩斐然,县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面达到H1.类及以上,国控出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连续五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优秀县,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大禹鼎银鼎”的三个县之一,

4、始丰溪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和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蓝天保卫战”成效卓著,2020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4%,PM2.5年均浓度为22gm3,优于国家二类标准,获评首批省清新空气示范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持续扩大,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泳溪乡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生态新名片,华顶国家森林公园荣获“中国森林氧吧”称号。城乡融合,品质提升。“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并驾齐驱,“八个全覆盖”工程加快推进,“五美联动”全面铺开,荣获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跻身国家卫生城市,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文化、物流等六大中心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一心带

5、三区”的统筹发展格区,创成省级示范文明县城、4A级景区城。在全省率先实施驻镇规划师制度,率先探索“景城镇村联动模式”,连续两年获评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县。美丽乡村成为全省示范,创成全市首个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省首批大花园典型示范县,入选首批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片区化组团发展”经验写入省委决定。平桥镇入选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石梁镇、街头镇、南屏乡获评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乡镇,石梁镇入选首批5A级景区镇、省美丽城镇样板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县素有“文化之邦”和“小邹鲁”的美誉,为佛教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活佛”济公出生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和合

6、文化发祥地、五百罗汉应真地、诗僧寒山隐居地、刘阮桃源遇仙地、王羲之书法悟道地,是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诗词之乡”。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8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和名村2个。山入选首批“文化印记”名单、国家级研学基地,山易筋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合文化列入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打造全国首个和合文化特色的山和合小镇。举办山和合文化论坛,出版和合文化当代价值论坛文集等论著二十多部,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合文化理论体系。体制改革

7、,持续创新。积极探索环境准入机制、环境监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考评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五位一体”新模式,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环保监督五化管理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生态补偿核算、生态文明考核等适应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新制度。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实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全覆盖。延伸河长制范畴,在全省首创“十米河长”制,并创新“夜间河长”“黑猫警长”巡河治水制度,确保全县每条河道、每个水体、每个时段都“有人管”。围绕“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

8、板,撰写的县级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探索与思考理论文章获得2018年度市方法制度理论文章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二)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任重道远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是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围绕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目标,紧扣县委十四届五次党代会的具体要求和部署,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拉高标杆、争先创优,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努力成为展示“重要窗口”的魅力县域和精彩篇章。县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县域空间格局相对分散,绝大部分的人口和产业集中布局在始丰溪流域中下游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总体不高,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局

9、部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依然存在。新兴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高端装备、现代生物科技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仍然较少。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局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仍存在问题。城市景观打造、城市文化塑造有待强化,城乡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元素和生态思想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尚未成功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生态品牌形象。生态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群众生存发展和美好生活的经济优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有待进一步打通,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明氛围尚未真正形成。()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1 .“重要窗口”建设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锚定新方位。在全面建成

10、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全面开启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新嘱托新要求,作为“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力打造“现代化和合之城”,奋力实现新飞跃,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新时代美丽建设的篇章。2 .重大战略交汇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随着杭绍台高速建成,杭台高铁、甬金衢上高速等大项目的推进,区位条件日益凸显,将成为连接南北、融会东西的重要枢纽和开发门户。同时,作为长三角经济带重要经济节点和“一带一路”重要文化节点,依托“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大

11、潮,在加强山海协作、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创新创业新高地、打造现代化湾区活力板块等领域更具机会。3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赋予新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资源、要素、人才优化配置和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突破,为激发美丽城市建设的活力和潜力,创新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重要契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12、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落实“八八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县域全方位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深层次融入新发展格局,同步推进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高质量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理念标杆县,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努力把建设成为“现代化和合之城”。(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

13、引领经济提质增效,加快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使“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让美丽与发展同行。坚持改革驱动,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为美丽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大力。坚持协同开放,区域联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强化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和兄弟县市在产业、设施、资源等方面共享,在多领域开创通力合作、借鉴共赢的新局面。始终做好统筹协调,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软硬实力等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以及三大统筹区

14、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文化引领,特色彰显。发挥优势,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提升内涵,建设独具魅力的“和合圣地”。全力推进“和合文化”品牌建设,赋予“和合文化”新的生命力,使之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引擎,跑出生态文明建设新速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共建共享,全民行动。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家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三)战略定位践

15、行“两山”理论标杆地。以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载体,率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以发展优势反哺生态建设,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共同富裕标杆县。充分利用好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力融入长三角,切实畅通内外循环,深化数字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切实激活发展动力,做大工业经济、做深文旅融合、聚力品牌兴农,大力推动全民享富,争当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杆县。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充分挖掘生态之美和文化名城优势,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多层次、多类型文旅产品,做强养心养生文章,做大文旅融合平台,构建“以文化为魂、山水

16、为形、旅游为体,覆盖全域的文旅宣传”模式,打响“佛宗道源、济公故里、和合圣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金名片。美丽城乡品质生活典范地。优化县域空间发展格局,打好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组合拳,擦亮城市形象窗口,建设“未来社区”等高品质生活社区,激活乡村美丽细胞,全力提升城乡颜值。完善智能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网络,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构建“居民治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自豪感。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强化科技支撑和数字赋能,推进生态环境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

17、理、源头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建立引领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性机制,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战略目标1 .近期目标(2025年)。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基本建成绿色经济主导、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品质优越、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的美丽城市,全面建成美丽先行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成效凸显。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打开,形成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生态农业融合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美丽经济实现大幅跃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绿色智造集群加快形成,经济开发区发展主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8、达到6%o-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分。生态环境质量短板基本补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各项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居全省前列。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地表水达到或优于1n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达100%,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0gm3以下。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4%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建成“无废城市”。幸福宜居生活基本实现。原汁原味原风情的自然山水得到有效保护,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等建设串珠成线。县域空间总体布局更加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城乡生活垃

19、圾分类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o现代生态治理体系基本建立。聚焦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突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关键环节和具体制度,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政府治理、企业自治、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的现代美丽城市治理体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政府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和查办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步伐加快。2 .中期目标(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纵深推进,形成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优质成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域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常态,人民群众对生

20、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城市活力迸发,城乡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新时代美丽城市先行示范彰显成效。3 .远期目标(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质量建成美丽中国样板县。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与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相适应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大花园全面建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县域现代化之路,建成“现代化和合之城”。三、优化空间布局营造绿色高效的全域美丽空间优化

21、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统筹城乡融合、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错位协同、产城融合的新格局。(一)坚持全域联动,拓展构建区域开放融合格局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耕地、林地、草地、矿产等各类要素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建立统一规范、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实现发展战略与空间基底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国土规划的综合性、协调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

22、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全县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规划、有效监管。迈上区域开放合作新台阶。全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一纵一横”铁路网、“两纵两横”高速路网和“两纵三横”国省道网,开辟空中大走廊,打通外联大动脉,拓宽发展新空间。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美城”优势、“大车配、大旅游、大健康”产业效应和“和合文化”特色,努力变“单向辐射”为“双向合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共兴共赢、区域市场联建共筑、科技创新协同提升、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互通互惠,打造接轨大上海北向桥头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先锋。主动对接“大湾区、

23、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北承杭州、东融宁波、西接金义、南连市区,深度参与区域共建,提升区域影响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各乡镇(街道)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乡镇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西进南拓、东优北融”,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县域发展。突出平桥镇的县域次中心地位,依托山水资源和产业用布等特色,打造西部宜居城镇。白鹤镇发展轻工机械、航空模具、袜业电商、旅游用品等产业。坦头镇依托时尚车品小镇建设,重点培育汽车用品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东部公共服务中心。三合镇、洪畴镇培育

24、橡塑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县域东部工贸型城镇。街头镇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培育西部生态旅游、古镇旅游特色镇;石梁镇突出唐诗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县域北部生态诗意度假文旅小镇;联动南屏乡、雷峰乡、三州乡、泳溪乡、龙溪乡,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诗路文化、佛道文化、养生静修等主题建设,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镇风貌。(二)坚持集约节约,构建高效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打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集约的“一核三心、一圈四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以赤城街道、始丰街道、福溪街道组成的中心城区为工业化和城镇发展的核心和中心,以平桥镇、白鹤镇、坦头镇

25、三个片区为重要支点,形成县域中心城市经济圈,联动街头镇、三合镇、洪畴镇、石梁镇等四个乡镇,共同推动未来现代化产业发展。优化城镇功能配置,加快转变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用地效率。持续优化村庄空间分布,有序推动边远村镇撤并集聚。构建优质休闲的农业空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中部谷平原粮经畜复合产业发展带为“一带”,西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为“两区”,北部农林茶生态农业片区、东部农林茶菜生态农业片区、南部农林果渔生态农业片区为“三片”,龙溪香鱼鳄鱼特色精品园、省级无患子精品园、泳溪茶叶精品园等多个产业平台为“多点”,构建形成“一带两区、三片多点”的现代农业空间格

26、局。构筑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以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基础,立足自然山水和文化资源,结合县域自然社会条件、城市空间布局与总体规划、森林廊道现状、村镇分布特点,锚固“三山九水”的生态整体格局,培育三州、石梁、泳溪、南雷、街龙五大生态文旅保护利用区,构筑以生态、人文、休闲为主题的特色群落,放大生态和人文价值,形成县域空间的生态“绿肺”、特色支撑,打造浙东绿色崛起的生态样板。(三)筑牢绿色屏障,构建优质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开展综合整治与修复。对县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敏感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解决地质灾害隐患、土壤污染等问题,提高林地水源涵养、抗病虫害能力,确保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且生态环境稳定,加快推进生态保

27、护红线内人为活动逐步退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千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连片提质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好“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开展城镇空间综合整治,实施分类施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加强土地供给保障,优化城市复合功能。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结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分布,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效管控城镇空间,防止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在县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以城镇功能规划分区和建设用地用途分类为基础,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

28、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对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具有特殊保护与利用价值的区域,实行特殊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的刚性和约束性,落实差异化管控要求,对21个优先保护类单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乡建设;对14个重点管控类单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范,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13个一般管控单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把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为战略和规

29、划环评落地、项目环评审批提供硬约束,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专栏1美丽国土空间建设工程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开展天台县总体规划、幽3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主体规划体系建设,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以“T图”为现实现规划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持续提升生费间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农业空间耕地生态功能,战乡村自然山水,全面开展乡村全域土峥合整治,加强乡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转型

30、发展为抓手,全面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和实现路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现代经济。(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铸造“大农”区域品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升级。落实“藏粮于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补齐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建立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着力破解遗传改良、高效生产、害虫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大力推进农业

31、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藏粮于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广应用5G、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聚焦生产绿色优质产品,打造山云雾茶等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高质量推进茶叶、中药材、生猪、蔬菜、水果、笋竹、淡水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乌药、云雾茶、黄茶、黄精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认证和保护力度,充分挖掘农产地理标志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管理体系,打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拓宽农业产业链。加快

32、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展,推动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综合开发,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全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建设,全面推广“认种认养认租+电商”,加快畅通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农村电商产业链升级。深度挖掘“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二)深入发展生态工业,打造绿色工业示范县着力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强化工业基础,推动机电、橡塑、汽车用品、产业用布、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六大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百亿级特色优势制造

33、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引,突出延链补链强链优链,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和轨道交通等示范产业链,培育一批链条健全、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新星”产业集群。聚焦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大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德交通科技产业园、航空产业园,聚力建设苍山产业集聚区“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引导以机电、橡塑、产业用布等为主的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全力清退“低散乱”,全面迈向“专精尖

34、”,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业链。推进镇街园区和老旧工业点转型优化,打造“一园一业”特色鲜明的主题小微园体系。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布局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前沿新材料、绿色低碳环保等未来产业。加快推广智能制造。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智造经济,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突出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全面实施“机器人+”,重点推进机电、生物医药、食品等行业的智能化应用,着力打造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无人工厂”“未来工厂”等,培育一批典型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做大做强电连接器、智能仪表、通讯设备等

3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端电子制造产业。深化“互联网+”应用,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发展。(三)全面发展生态服务业,着力深化多业态融合着力打响全域旅游品牌。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培育层次丰富的文化旅游业态,争创省5A级景区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以山脉为纽带的名山旅游圈、以水系为载体的秀水旅游线、以人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带,打造一批千万级核心景区,建设一批标志性文旅地标,推动旅游向“

36、旅居”升级。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中药材、果蔬生产、景观农业等资源,开发一批乡村精品民宿、田园综合体和农事乐园,推动农业向休闲观光、亲子教育、农事体验等领域发展,打造独具魅力的全国休闲农业目的地。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引进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等新型休闲运动业态,发展滑雪、滑道等运动休闲基地,办好世界女子围棋团体锦标赛等精品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示范基地。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集观光、体验、参与、购物、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旅游工业园区。深化旅游市场改革,加强旅游协会综合协调资源能力,促进旅游配套项目、产品、服务等改造提升。高品质

37、发展生态康养业。推进“中医名县”建设,实施健康产业升级工程,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立足丰富独特的中药材资源、医药产业基础和中医特技,加强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中医康养、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创建一批集观赏、企业、餐饮、购物、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以国清寺、高明寺、智者塔院和桐柏宫等“佛宗道源”文化印记为依托,推出悟道修心养生体验项目和素斋、仙食等文化养生的特色饮食产品,打造世界级佛道养生首选地。以易筋经、传统武术、道教太极等特色健身为核心,全面发展徒步穿越、绿道骑行、低空飞行等健身休闲项目,打造全国体育运动养生胜地。以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为

38、载体,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质空气等优势,引进高端医疗资源,发展颐养身心的休闲养老基地,创成一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修复一批森林古道,打造长三角品质养老福地。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聚焦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积极培育楼宇经济、共享经济,提升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水平。接轨高速时代,构建多层次物流服务体系,壮大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物流大数据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搭建公共服务中心,推动电商入园入库,创新发展电商新模式、拓展电商新服务。探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模式,聚焦发展检验检测、研发孵化、创意设计等领域。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专业化、个性化

39、、多样化的服务能力。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服务产品文化价值,打造“服务”品牌。专栏2美丽现代经济建设工程1.农业绿色生年型、推进万头养猪场、万亩根食生产功能区、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粮食、生狩稳产保供放在首要位置,增强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痰农民合作出物带、家庭农场为基城的农业产业化联.2 .制造业绿色改造提升.重点推进机电、像翌汽车用品、产业用布、生物医药、食品恻六大百亿产业发展,大力培育高端装备、新能病柞、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6+6”绿色智造产业集群.围绕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浦吉化、资源能源利用酸(化、管理

40、数字化,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制造园区,推动制造业低碳循环发展。3 .服务业生态融合发展。以唐诗之路、和合文化霞客文化为主线,围绕“仙养、参佛、习茶悟道、崇文、乐游”衽题,重点发展1播研学研修、文化体脸、诗情演艺和休闲康耨特色旅游业态.加快推进天台山北部文化旅游区、西爱始丰溪生态休闲慢生活廊道、北线寻佛问道文化康养旅傩道、四个小镇(和合小镇、云端唐诗小镇、寒山文旅小镇、桃源小镇)建设。开发禅修养生、温泉疗养、乡村康养等系列产品,建设康养中心,推广独具特色的养眼、养肺、养胃、养脑、养心、养神“六养”旅游生活。积极推进现代商贸、公共服S、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构建“2343”现代服务业体系.五、厚

41、植生态底色建设山水神秀的美丽生态环境坚持全过程防控、全地域保护、全形态治理,实施全要素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全力保卫蓝天碧水净土持续推进清新空气行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聚焦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步改善。深化VOCs污染专项治理,实行分类分区管控,实施精准精细管理,重点推进机电、橡塑、汽车用品、产业用布、医药等行业企业的源头控制和综合治理,开展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创建

42、无异味园区。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进PM2.5和03“双控双减”,建立健全03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机制。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实施煤炭减量替代。以柴油货车治理和非道路机械治理为重点,加强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以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水安全保障,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明确并落实境内始丰溪、慈圣溪、大同溪、泳溪、界溪等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生态流量(或生态水位)底线,推动部分被挤占的河流生态用水逐步得到恢复。巩固提升工业、农业、城乡各类污染物

43、减排成效,探索补齐面源污染防治短板,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里石门水库、黄龙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有效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土壤环境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土壤环境源头预防、过程阻断和治理修复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土壤污染溯源排查整治,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有针对性实施污染整治和污染减排。加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优化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分,建立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的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严格落实管控和修

44、复名录制度,实施一批管控和修复重点工程。建立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推进重点区域防渗改造试点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全面推动固体废物源头管控,深化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严格落实“限塑令”,有效打好“白色污染”歼灭战。加强固体废物分类收集,推进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健全危险废物集中统一收运模式,实施“互联网+实体回收站”模式。强化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加快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利用园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升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

45、焚烧发电、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推广应用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固体废物闭环式监管体系。大力培育“无废城市”细胞单元,提炼典型实践案例。(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安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龙穿峡省级森林公园、华顶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核心节点,结合江河水系、城市绿脉等空间构建生态廊道,全面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县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和编目,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点,构建重要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体系,对非法盗猎行为自动报警追踪并严厉打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水平。采取

46、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等措施,强化鹅耳杨、七子花、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夏腊梅、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小狗牛、小香猪等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力度,实现自然生境的标志性物种重现。加强松材线虫等病虫害监测和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和治理,强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升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森林建设,深入推进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平原绿化和森林扩面提质。推进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持续开展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制定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

47、度,完善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问题台账系统。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和绿化,重点抓好尾矿库“头顶库”专项整治。积极实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深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强化清单数据应用。研究制定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分行业率先达峰。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开展“碳中和”实践,规范“碳中和”抵消机制,立足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始丰溪湿地公园等优质生态系统,提升区域内森林、土壤、湿地等生

48、态用地的碳汇能力。面向乡镇、社区、园区和企业,探索建立多层级、多维度的“低(零)碳”试点示范体系。(三)提升生态环境智治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等全要素全覆盖,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重点流域、重要河流干支流、重点湖库、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千吨万人”和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全覆盖。完善大气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对臭氧、VOCs.恶臭异味等污染物的监测,加大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网络建设。重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全氟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

49、、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治理,加强新污染物监测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探索建立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和预测预警系统。构建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各级各类监测数据互联共享。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基层环境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有效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实施重奖举报制度,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的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日常执法水平与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交叉执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常态化执法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提高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规范信用红黑名单的认定、管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