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11544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实现XX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和基础教育精准教学行动,通过技术环境升级、教师深度应用、体制机制改革有机结合,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形成开放、灵活、高效的优质教育供给与服务新格局,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XX教育向现代化迈进。二、

2、总体目标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建设“双师课堂”为抓手,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运行机制,有效解决XX区偏远学校或教学点师资不足、优质课程短缺、教育信息化基础薄弱等难题,实现优质师资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共建共享,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2021年完成城乡“双师课堂”基础硬件建设,基本满足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需要的必备基础设施,试点推进“双师课堂”和“数字教材”应用与推广。2022年实现“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即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初步建成“区域智慧教育”综合大平台,接入

3、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双师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2023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三、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互联网+智力资源共享为平台,充分挖掘本土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同时引进先进地区名师名校资源,打造体验好、交互强、实效高、形式多样的“双师课堂”,注重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二)坚持应用驱动。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

4、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因校制宜,创新路径,形成区域内应用模式的新形态,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三)坚持系统推进。着力构建有效运行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内学校组建城乡联校网教共同体,实现师资、课程、教研协同,建立以强带弱长效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激励及经费保障机制,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优化升级硬件设备与技术环境,改善应用条件1 .加强网络及信息化基础升级建设。通过对原有技术环境升级改造和政府购买新建等方式,分步配齐双师

5、课堂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环境,建设满足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需要的必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校内网络教学环境整体提升。到2021年底完成全区教育城域网城乡全覆盖,具备条件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全部开通光纤专线网络,特殊情况的偏远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含开通教育城域网的路由、防火墙、网关等设备)。2 .加快区域智慧教育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初步规划建设公有云与私有云相结合的智慧教育平台,综合智慧校园系统、汇聚优质师资与课程、教育教学大数据,为管理、教学、教研提供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服务。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多媒体终端配备、智慧教育软环

6、境建设,到2022年全区所有学校实现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集成推送更加高效,教育管理信息的整合应用更加普及,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普遍提升。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构建区域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建立支持学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系统,逐年完成互动、直播课堂暨会议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促进育人过程智能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服务精准化。3 .推进本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建立“双师课堂”改革试点,并根据网络基础环境和现有硬件基础,由区政府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应用软硬件升级改造建设,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

7、学点的短板,优先安排试点学校的实施进程,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广泛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做好优质数字资源伴随式收集,逐步建成教育大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各个教育阶段、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资源需求,让地处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二)加强“双师课堂”统筹规划与实施,推动应用普及“双师课堂”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施远程实时直播互动,采用线上名师讲课、线下教师答疑辅导的方式,实现名优师资最大化共享,其优势在于“双师协同”,即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覆盖

8、面、发挥线上名师示范效应的同时,本校教师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与主讲教师密切协同,提供本土化的即时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模式:1.“专递课堂”应用模式:强调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2 .“名师课堂”应用模式: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

9、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 .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模式: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学校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区教育局在广泛征求学校意愿的基础上,遴选试点学校,推广“名校带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制度化安排,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帮助乡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属学校也可自行选择适合的应用模式,创新载体与方式,推动双师课堂的应用普

10、及。(三)健全运行机制和评价考核,激发应用活力1.形成常态运行机制。要把“双师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明确不同应用模式下输出端与接收端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科学确定输出端的辐射范围,合理控制接收端的数量;加强输出端和接收端的线下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以组建城乡“联校网教共同体”的方式,试点推进“双师课堂”应用实践,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为农村地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与服务。实施课程联合编排、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同步共享,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11、,实现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2 .建立开发应用机制。制定“双师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实施细则,使教学教研活动有章可循,积极探索开发本土化路径与经验,为“双师课堂”提供资源课程及管理支持。发挥区域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启动网络名师工作室,通过本土名师名校带动、与外地名师名校协作等方式,引进和建设全国、省名师、名校优质资源,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着力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互联网+智能+教育”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均衡配置。3 .制定考核激励机制。

12、区教育局建立相应的奖励办法,开展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每学期对学校应用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引导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以及“双师课堂”对教学模式、手段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创建一批“双师课堂”应用成效突出的示范学校和先进个人。同时,要把教师在“双师课堂”中承担的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定期开展“双师课堂”应用优质课评选活动,对获奖课程予以推广、获奖教师予以表彰,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和实施教育信息化改革及“双师课堂”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带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应用与管理向规

13、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四)强化教师研训和教研支撑,增强应用能力结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加强国培、省培、市区培训项目有效衔接,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重点解决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双师课堂”应用的基础能力。加强对校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提高“双师课堂”的应用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区教研室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目标,研究“双师课堂”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共同探索基于教育大数据环境下,优化

14、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高课堂质量的规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提升,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新兴技术为支撑,推进“双师课堂”应用的校本研修。开展“互联网+教育”教学竞赛与优质资源评选活动,每年征集100节精品微课、500件同步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和推广,不断增强“双师课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各学科教研员及时跟进“双师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教

15、育信息化应用研讨会、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五)开展质量监测和效果评估,提升应用效能加强对“双师课堂”的统筹管理,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确保“双师课堂”的教学质量。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网络巡课、教学实录等方式,通过对“双师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对“双师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辅助科学决策、支撑精细管理、促进精准教学。构建“双师课堂”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办法,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时对课堂进行反馈,提供备课教研工

16、具、作业管理工具、动态评价与统计分析工具等,实现学习过程轨迹的全追踪和量化分析,促进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提升“双师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同时,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六)积极争取“数字教材”试点落地,提供应用资源积极推进区教育资源平台与国家、省教育资源平台对接,2021年争取试点推行“数字教材”资源,开展以数字教材应用为主题的专项培训,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校本培训1,努力为全区教师提供“备、教、研、训、考”全场景教学服务,让教学管理与校园管理更高效,帮助老师和学校减压减负。同时,组建XX教育系统信息化人才库,着力打造一支懂

17、技术、肯钻研、善创新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为每所学校培养2-5名熟悉平台后台管理,具有较强网络安全意识,能够承担应用培训、资源建设及设备维护等职责的专业人员,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教育局“双师课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XX任组长,分管副局长XX、XX任副组长,统筹推进“双师课堂”应用和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师教科。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具体科室具体人,建立由师教科牵头,教研室、人事科、财务科、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逐项落

18、地,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双师课堂”建设实施。(二)落实经费保障。落实国家有关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分级统筹整合教育经费,优化支出结构,保障“互联网+教育”年度工作任务顺利实施。设立“双师课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专项资金,按照第一步解决农村偏远学校、教学点教师结构性短缺导致课程开不全以及高中学校培优问题,第二步解决优质师资短缺、教师资源不均衡以及网上教研、交流问题进行资金测算,并根据实际需求,将每年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双师课堂”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设备更新、信息技术平台维护以及表彰奖励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双师课堂”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三)注重网络安全。要认真贯彻网络安全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有效防范、控制和抵御信息安全风险,增强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能力,重视数据和信息安全,形成师生个人隐私保护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备的、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