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18670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双减” 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 & 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落实“双减”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落实“双减”政策专题座谈发言稿“双减”政策的目标是要通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重构教育生态,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认真回顾,一方面看到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也客观看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看到一种粗放的倾向,正在影响政策的落实效果。如某些学校粗放的课后托管模式、一刀切的评价模式等,都无法让衡量“双减”工作成效的“个性化”“针对性”等指标得到专业的体现。另外,家校社协同模式也存在粗放的问题。“双减”政策中提出要

2、“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但是政策落地以来,承担主要责任的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够明确,行动路径不够清晰。这就必然导致“双减”政策实施的协同力量虚化,家长更多地寄希望于学校,自己不能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学校则无法有效发挥其在作业管理、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而如何促使“粗放”向“专业”转化,从而保证“双减”政策的走向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家校社承担起应尽的专业责任。“双减”政策的落地,应该“倒逼”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各自的领域尽到应有的专业责任。首先是学校教育要避免过分关注课堂教学,而应该在预习、练习、复习、考试、分析总结等环节,特别是作业的分析、布置

3、、批改上加强研究与指导,才能让作业管理走出粗放的窠臼,进入专业、精准、集约的轨道。其次是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学习和成长,积极改变观念,并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升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能力,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再其次是社会教育要强调助学属性,将其职责定位为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弥补与帮助,可以通过一些专业途径为家庭和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而不是制造教育焦虑。构建家校社协同专业机制。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稳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校社三育各具特点,学校教育的优势是集体性的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的优势是生活化的相机而教,社会教育的优势是个性化的体验式教育,协同是互补和融合的。如学校教育要

4、在做好自身专业的基础上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要创造条件将社会力量引入学校,对学生开展托管服务和个性化补习、答疑与提优拓展,引导社会助学力量进入学校规范的管理轨道。如社区可以主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培育志愿者,开展社区托管服务以减轻学校托管负担,避免交通堵塞,方便家长,支持学校,并在“双减”政策中进一步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全社会形成专业科学的人才观。“双减”政策的实施正在改变全社会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观,这是值得欣慰的现象。学校因此能走出粗放的办学模式和竞争旋涡;家长能对孩子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规划,避免盲目攀比,引导孩子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能形成专业的多元的人才评价理念与成才导向,

5、为人尽其才提供好的环境,这样又能反过来影响学校和家庭的育人观,避免不必要的教育焦虑,从而构建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提升“双减”实施质量心得体会座谈发言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双减”政策在培训市场降温、学生学业负担减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家庭所依赖的“在校交给学校,出校交给培训机构”的模式被打破,面对“双减”后多出来的时间有些束手无策;学校短期内缺乏足够人力和资源回应“双减”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社会资源也缺乏进入路径和动力机制,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究其原因,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尚未形成可以满足“双减”要求的协同育人机制。今年开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庭教

6、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正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生态。“双减”政策实施质量的提升需要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提升育人能力为着力点。家长需要主动学习,进一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既不能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无关,也不能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步步紧逼。“双减”政策意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社会亟须通过共识、共谋、共为,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一端连接着家庭

7、,一端连接着社区乃至广阔的社会,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影响家庭和社会,承担起协同育人主心骨的角色。首先,学校应该提供支持,进一步帮助家庭提升育人能力。不少家庭科学育儿的认知和能力准备明显不足,学校和社会应为家长提高育人水平提供支持。如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探索的家校社“教育合伙人”制度,开发和设置了家长学校课程、家校互动课程、家长服务课程三大类课程,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了家长的育人能力和水平。从“海棠经验”中可以发现,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如课程、师资、专业的家庭教育队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为家庭提升育人能力提供支持。其次,学校要积极推动多主体交流互动的协同育人实践。家校

8、社协同育人的良性运转建立在各主体相互交流、充分表达的基础之上。转变学校在家校沟通中“任务输出者”的角色,构建学校与家长“我与你”的关系,让学校变成家长家庭教育困难的“求助站”以及良好育人经验的“中转站”和“转化站”;学校要加强对家长需求、家长困惑和家长焦虑的调查研究,建立“双减”背景下家长关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校本家校沟通指南;全面提升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此外,学校应积极听取吸纳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干部以及社区关键人物的意见建议。只有多主体的声音充分表达、相互影响,才能确保协同育人实践的长效运转以及不断更新。再其次,学校要更加重视加强课堂教学的

9、育人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实施后,协同育人的重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因此学校需坚守并加强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作用。构建学生在校时间延长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新教学时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样态,通过校本作业准入与评价制度,提升教师命题研究、作业设计以及学生研究能力,建立适应“双减”的校本教研制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个性学生发展的分层分类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缓解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焦虑。此外,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要善于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将社区优质教育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10、并挖掘激活各类校外场馆和资源的育人功能。其一,实施“引进来”战略。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优质教育资源以及社会人员入校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等举措,采取政府采购、家庭付费、学校支持相结合等方式允许社会资源进入学校,解决学校课后服务师资不足以及优质课程供给不够等问题。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对校外资源与人员进行遴选,同时可借助“家长委员会”等机制,构建入校资源以及人员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和淘汰机制保证引入优质资源,合力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持、安全教育支持、兴趣发展支持、社会实践支持等教育需求。其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可建立“双减”校社实践基她协同体系,协同青少年宫、博物馆、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活动中心以及研学基她等共同组成社会教育基地,并充分挖掘各类场馆与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可结合各类场馆与资源的教育特征,通过合作或者自主组织等多种方式,系统设计相关活动课程,并吸纳家长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提升“双减”政策的实施质量,家庭、学校、社会应自觉强化育人的共识度、参与度、协同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既各司其职发挥所在场域的教育优势,又相互支持整合育人资源,共同担起育人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