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61430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o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

2、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o表1共识推荐、评估、开发和评价系统等级表级描逑Rfi:风险与负坦证堀的方法学陵启示IA强烈推荐,高质证据联蕊明显大于风险Kl负祖.反之亦然(风除与负担明显高于获总)来源于无说大S即的通机对照试蛤或观察性研究中铁得的明的证18Ie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假用地ia用于

3、绝大多BI咽者IB强制推存,中等质HS同上来源于有重大SHl晒!机对照试蛉(结果矛盾.方法学有SWL间接证里或设计不产建)或观察性研究的格外强的证据照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保留地适用于绝大”图者IC强烈推荐,低或极同上观察性研究S漏例研究福质证据出现时可进行调整2A推荐程度羯,高质BiiES朕底接近于风险和负担来源于无电大蝴窗M机对照试题磔爆性研究中获得的明的证需根据只体临兄或患者所处社会的价(8取向进行决策2B推荐程度弱,中等残证据BLt来源于有霰大SMB的IB机对照试蛉(结果矛卮.方法学有谢氏间接证据或设计不严11)或观察性研究格外强的证IB根据具体慵况或患者所处社会的价值取向进行决策2C推

4、荐程度55.低成吸低任量证据同上观察性研究或病例研究几苧不作推荐.典他的选绳也可领川治理一、预防性造口的定义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1 .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02 .神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神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见图1o皮肤腹膜Sl祥式造口(于冠钟浮程绘制)3 .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

5、造口。见图2o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明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谷绘制)肠管S3双般造口(于冠宇和李超绘制)二、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

6、造口组的16.3%28.0%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IA;100%同意)。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

7、级:2A;98.6%同意)。三、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1 .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2 .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3 .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

8、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IC;97.1%同意)。四、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末端回肠神式造口和横结肠神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

9、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1 .回肠拌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2 .横结肠拌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3 .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

10、。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二)操作原则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1 .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裨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2 .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3 .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神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

11、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4 .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神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拌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神式造口。对于神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五、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

12、分早期并发症(3Od内)和晚期并发症(3O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1 .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

13、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2 .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3 .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

14、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4 .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神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神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神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5 .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o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

15、治疗策略(推荐等级:IB;92.8%同意)。六、预防性造口还纳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Walma等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Thalheimer等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

16、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l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o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