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65479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战略路径绿色经济与“碳中和”在高质量发展中是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题,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当今世界的经济模式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全世界普遍形成和沿用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到今天这个模式走到头了。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我们得从市场经济讲起,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方面来看。商品市场,是产品与服务,从生产、交换到消费的市场活动。依靠市场的作用对我们人类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创造财富之外,它也有负面的影响,就是价值创造产生了外部效应。用普通的话来说,就是商品交换伴随产生排放、废弃物,和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污

2、染,特别是石化能源作为主流的基础设施成为温室气体效应的主要来源,而今天碳排放和污染达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使得我们不得不以巨大的决心来应对。要素市场,它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这意味着生产产品提供服务都需要投入。在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最主要的一个要素投入是土地。实际上,投入的远远不止土地,还有其他自然资源,如水、空气、地下的矿产资源,而这些并未计入市场的成本。这样就遇到一个最大问题,因为其中的资源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稀缺性。生态承受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维持经济无限增长的模式,所以,维持经济增长的以上矛盾叠加并对生产的体系、消费的体系以及供给体系产生的共同影响,表明人类经济活动使生态系统失

3、去了平衡,地球升温、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健康。人类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个紧急的关头,这就是我们必须一方面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一个资源、能源等要素的短缺、可替代、可再生的问题。离开这两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福祉终将不可持续。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传统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实现供需平衡,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不断增长的供给和需求螺旋式地上升,推动GDP不断增加。这一方面促进了技术发展,极大地增加了财富,但另一方面没有将外部性和资源稀缺性纳入发展的考量,更未将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边界条件。所以随着GDP财富的增加,总

4、是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我们常说碳排放,是以它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代名词,在所有有害物质的排放中二氧化碳占据主要成分,其他还有甲烷等等。这些有害的排放,通过三种途径进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空间。一种途径就是进入空气,比如PM2.5,另一种途径是进入土壤(陆地)、水(江湖、海洋),还有一种途径是进入大气。今天人们对前两者比较容易感觉到,但对大气污染给我们人类造成的影响却不那么敏感。温室气体产生的巨大负面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从工业化以来已经上升了1摄氏度左右。地球升温在未来是否能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对人类的生存是一个至关紧迫的问题。为了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后果,巴黎会议提出控制在2度以下,最好用努力控制在

5、1.5度以下。我们可用的土地、水、森林以及地下资源,包含各种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等,其存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发展经济,扩大生产,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资源的约束。既然存量是有限的,那就要想办法一定不能耗尽,因为这是当代和后代生存的基础。第一个办法是,寻求替代品或采用循环利用的方法,另一个办法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经济发展中考虑这样的问题,就已说明这不是过去的发展模式,也就需要采用新的模式了。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能源问题。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各行各业、发展和生产绝对需要的动力。但是今天的能源是化石能源占据主导地位,它是基于碳的能源。在这种能源生产和使用的过

6、程中都会排放二氧化碳,其结果使能源部门成为导致地球升温的最大排放源,除了电力,还有交通、建筑等行业。所以能源转型是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大家一定不要以为能源转型只是能源行业的事情,或只是发电部门的事情。其实,能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能源部门,除最直接相关的是工业、交通、建筑部门外,各行各业,每个企业的生产,千家万户的消费,都利用了基于化石的能源,这就直接或间接地与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发生了联系。不言而喻,能源生产企业和任何其他能源消费产业或企业都必须朝着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方向转型。经济转型的必然性能源转型这种情况要发生,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必须经历全面

7、的转型。经济转型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它意味着什么呢?经济转型意味着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必须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消费,直到回收的生命周期,在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都必须融入前面所讲的那些约束条件。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中,这些因素不在考虑之列,但是在未来这是发展和增长的刚性要求。所以,刚性要求代表必然的趋势,企业无法回避,也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碳中和所提出的问题,并不只是像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那样简单的问题。绿色转型和碳中和是促进传统经济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转变和变革的过程。考虑到商品全

8、球化贸易,即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范围中进行交换,碳排放的足迹也会进入产品和服务将要满足的标准和要求,因而导致国际规则的变化,我们已听说过的碳边境税就是这样的类似的说法。所以说,碳中和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对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也会产生复杂的系统性的影响。碳中和的本质和逻辑在绿色发展势不可挡的全球大趋势下,我们要理解国家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的重大意义,必须理解它的本质和底层的逻辑是什么?碳中和表面上所说的是碳,实际上碳中和在整个经济系统、产业以及企业的控制系统当中,它被看成了一个主导性的参量。如果你没有看见这个主导性的参量,要构建和管理你的组织和系统,你就失去了基本的方向,也很可能失去未来的竞争力。为什么呢?

9、我们常谈低碳社会、绿色经济、绿色转型等等,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当作经济和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战略。这意味着过去的发展方式和过去的战略不再适用,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减少排放、去碳化作为衡量经济社会高质量和进步的尺度。当这个主导参量出现在我们整个经济系统和企业的管理中时,在本质上就意味着要进行经济、产业和企业的绿色重构。全球只有减少排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即达到“净零排放”,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才能不超过一定的阈值,地球的升温才能在可控的范围内,才能避免气候危机,避免对经济社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既然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了气候变化,那么全球就要基于经济活动应对这一巨大挑战,要努力减缓并适应

10、气候变化。因此,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经济、高质量生活的必然。绿色经济的特征绿色经济的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呢?首先,绿色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已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其次,它表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石化能源。再者,经济增长实现与碳排放脱钩,直到碳中和,即净零排放。如果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增加成线性关系,那么这个经济就不被认为是绿色经济。这里还涉及评价经济用什么指标的问题。在未来,全世界、乃至每一个国家衡量经济、国民财富、人民幸福的指标将会超越GDP的指标。传统上,GDP作为唯一指标来衡量发展的方式,它所反映的现实既是粗放的也是高排放的,这就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应当清楚

11、的是,GDP并非不重要,只是它不能压缩为唯一的数字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GDP重要而不完整。衡量经济质量除GDP之外还应包括社会环境的其他指标。也就说,在未来衡量整个经济的价值的标尺会发生变化。对企业来讲,这意味着什么呢?企业是经济的主体,企业将会参与经济的活动,很自然衡量企业的标准和尺度也将发生变化。这个标尺是什么?衡量未来企业发展的不仅是利润、市值等经济的标尺,还会同时增加满足社会、环境和治理要求的指标,代之以综合的尺度,即国际通用的术语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定义的框架。无论是金融机构配置资产,发放债券,或是向企业投资、融资,ESG会越来越成为决策的准则。绿色转型成功的路径绿色转型意味着

12、,企业必须把保护资源、节能减排、去碳化作为控制的参量,将这种理念要贯穿到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融入从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制造到产品的消费及循环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价值链和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转型。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变革,变革意味着对传统粗放式发展进行颠覆性、创造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要要知道从哪儿着手改变?今天,我们处于在全球供应链生态系统中。总体上,我们需要采用国际标准,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遵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宏观目标,考虑国内外环境、行业属性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构建未来发展的蓝图。在国际上有两个最重要的参照目标。一个是2030议程确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个

13、是巴黎气候协定确定的把地球升温控制在2度以下、最好控制在1.5度之内的目标。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国际合作,实现碳中和、可持续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全球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可持续共同的基础。落实到微观层面上,这就需要每一个企业分担国家的责任、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具体的绿色转型、或去碳化、碳中和的战略和目标。实现碳中和目标要依靠科学碳排放的方法。科学碳排放是基于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不能离开经济发展和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也不能把它当作额外的、或一件孤立的事情去做。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对自身的碳排放量进行盘查,参照国家对行业的

14、要求,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基础和条件,设定中期(比如到2030年)和长期(比如到2050年或2060年)要达到目标。为了使长期目标不至于落空,中期目标和措施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企业需要逐步地按照一个可行的路径去实现碳中和。企业首先需要聚焦核心业务环节节能减排、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企业内部活动碳排放,进而延伸到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在碳中和背景下,企业可能需要进行能力和意识提升,必要时引入相应的管理措施。企业有必要了解和运用温室气体排放的体系或ISo相应的管理工具。今天,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大都制定了碳中和的战略路线图,并采用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去规范企业的可持续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绿色经济的未

15、来前景绿色经济与“碳中和”在高质量发展中是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题,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碳中和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它是促进人们高质量的生活、健康和福祉,保护耐以生存的地球,引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实现碳中和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在全球市场中以崭新的方式创造价值、高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也是塑造市场竞争力和领导力的过程。人们对环境友好的意识,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新冠疫情加速了这种趋势。当市场标准和规则朝着去碳化、低碳化、碳中和的

16、方向发生变化时,粗放式的发展显然不再有竞争力。除此之外,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模式也是防范气候风险,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的韧性必不可少的措施。我们知道,空气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现在也逐渐看到气候变化,全世界极端天气和事件频发,造成经济和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这不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反思什么是最重要的。目前全球正处在应对新冠危机过程中,新冠危机与生态环境恶化极为相关。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危机是什么,但气候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保护气候、地球、海洋和生物多样性、或者不立即采取有效的行动,气候危机很可能会是下一个、比新冠更难应对的更严重的危机。多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告诉我们,气候的

17、危机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是每个国家、地区、城市和企业都必须应对的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安全和韧性至关重要。绿色发展和碳中和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人类共同的福祉为目标,要求我们当代人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子孙后代未来的生存空间和满足需求的能力。所以,按照系统化的方式平衡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碳中和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在伦理道德层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必须确定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一个持续变革的路径。可持续的绿色转型不仅是企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可持续性转型在企业中应当处于最高的战略位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消费是相互关联的。在这

18、个意义上讲,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极为重要,因为碳排放外部效应产生最严重的排放源是在供应侧方面。生产系统,贸易系统和消费系统都在其中,无论对市场主体还是对市场参与者,生产、交换或消费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是决策或选择的结果。所以,实现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战略开始,需要加大可持续投资,特别是对关键领域的投资(如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氢能源等),需要推进创新,特别是关键技术(如碳封存、碳捕捉、工业流程等),也需要有宏观调控、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导向,需要采用加速能源转型、创造需求等市场手段,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200多名科学家,给出了科学的结论,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产生地球温度上升的根本的原因。报告指出,今天地球温度的上升已经是确定无疑的。气候科学家证明了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的后果,用科学的方式从逻楫上支撑了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发展范式和人类生活的方式,而这一改变同样也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包括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等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加速知识的更新,加大能力的提升,才能抓住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的机遇。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打造未来竞争力的机遇,也是塑造全球领导力的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