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1269796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篇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1南渡北归共有三部,但由于时间问题,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南渡讲述的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说实话,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战时期的书籍,因为不愿去揭开那段历史。但如今,合上这本书,我只觉神清气爽,一位又一位大师的经历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战岁月。南渡北归的作者名为岳南,南渡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

2、、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尽管作者对大师们的叙述有时是批驳,但这反而展现出大师们别样风采。正如王安石所说:“不以其善而非其善。”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他人是了解其为人的基础。作者的客观叙述更让我对曾经知晓的大师们产生了别样的感受,感受到大师们的人性光辉。作者参考浩繁的资料,引经据典,治学严谨,让我充分的了解大师。在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大师们拖着沉重的书籍纷纷南渡。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安逸去接受敌人的糖衣炮弹,出卖祖国,而是奋力保护祖国文化,那是一个时代的幸事。正是因为他们的

3、存在,中华文化的血脉才被保存下来。在这些大师的故事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梁启超和李济的友谊”这一部分。梁启超对李济的推荐与鼓励不仅是对人才的重视,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更有甚者,梁启超为科学牺牲自己,更是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这句,让人不免扼腕叹息。虽然那个时代的大师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和学术成果仍被有幸保留下来,供后人敬仰。而且我相信在这些精神的引领下一定会有新一代的大师出现来带领下一代人。读完这本书,我感叹于大师们的坚守与执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这本书也许会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一些触动,让我再次面对挫折时,有勇气去战胜它。正如岳南在采访中所说:

4、“希望读者看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是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是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了张显的那种历史温情。”大师们所带给我们的历史温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大师已远去,风范犹长存。南渡北归读书心得2正如标题,南渡北归这本书,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读,但依然有不少感触。从此看出凡刘老推荐的无不是好书,奈何时间紧迫,无法细读,只能日后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想便是这本书好难读。许多关于大师的琐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现在这本书上。让人应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细节铺天盖地地捐过来,的确让人喘不过气。但当我略读完第一本后,又翻过来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师远

5、去,再无大师。”一切却又似乎明澈了起来。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清华的四大导师,鲁迅一派与胡适一派的纷争,西南联合大学的出现。无不是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事件。这本书总体的时间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文中讲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各个大师做的事情以及贡献,但我发现当作者再讲关于大师们的学位时却鲜有人是真正的“海龟”,许多大师在出国留学时都没有拿到学位,不是说大师们拿不到,而是大师们根本没有时间或者那个心思。很多大师出国留学只是为了知识,学到了知识便又去学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学位,并不是说大师们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想更早的回到祖国加以报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时间将国外的知识学到手,仅此而已。大师远去,再无

6、大师。很多人也许不理解,不是还有句话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强,怎么会没有大师呢?其实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所谓”大师”是指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他们是必须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的伟大人物,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大师,但是那些大师他们活在过去,给过去的人们乃至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连现在都有它们的影响。谁敢说自己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鲁迅先生的足迹,谁敢说北大的校园没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会有现在的辉煌?都不可能,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大师,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南渡北归读书心得3正如标题,南渡北归这本书,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读,但依然有不少感触。从此

7、看出凡刘老推荐的无不是好书,奈何时间紧迫,无法细读,只能日后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想便是这本书好难读。许多关于大师的琐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现在这本书上。让人应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细节铺天盖地地捐过来,的确让人喘不过气。但当我略读完第一本后,又翻过来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一切却又似乎明澈了起来。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清华的四大导师,鲁迅一派与胡适一派的纷争,西南联合大学的出现。无不是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事件。这本书总体的时间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文中讲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各个大师做的事情以及贡献,但我发现当作者再讲关于大师们的学位时却鲜有

8、人是真正的“海龟”,许多大师在出国留学时都没有拿到学位,不是说大师们拿不到,而是大师们根本没有时间或者那个心思。很多大师出国留学只是为了知识,学到了知识便又去学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学位,并不是说大师们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想更早的回到祖国加以报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时间将国外的知识学到手,仅此而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很多人也许不理解,不是还有句话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强,怎么会没有大师呢?其实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所谓”大师”是指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他们是必须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的伟大人物,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大师,但是那些大师他们活在过去,给过去的

9、人们乃至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连现在都有它们的影响。谁敢说自己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鲁迅先生的足迹,谁敢说北大的校园没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会有现在的辉煌?都不可能,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大师,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南渡北归读书心得4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_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

10、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大师们求

11、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

12、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南渡北归读书心得5读别人的人生,写自己的感悟。看到大部队都读完了南渡北归,我很汗颜,并没有读完,才到第六章。看来我暑假时间利用率有点低,不给自己找借口。虽然只是阅读到第六章,感受还是深刻的。阅读南渡北归让我对民国到新中国建立之前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也对那时候的伟人有了更仰慕的敬意;更对那时候的苦难有了更醍醐灌顶的痛和悟。拥有和平年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该为自己和社会做些什么。先辈们用血泪打造给我们的和平安稳社会,我们该怎么珍惜并也做出些什么。常常为文学大师的思想震撼,到底是怎样的情怀才可以不顾自己个人而为大家

13、,为后代留下什么。伟人和凡人的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不同;而伟人又和凡人相同生活的爱恨情仇,又多了份真实感。他们也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不合,也会因为性格不合而不来往。但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为国家而奋斗!文学大师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傅斯年,胡适,蔡元培等。他们的思想真的是永垂不朽。梁启超的育儿观让我记忆深刻。西南联大迁移的难和保护文化遗产而牺牲的伟人都让人敬佩不已。我已无话可说,文字言语都太无力,表达不出那时候的难。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感受也很浅薄。我只能表达对那时候付出生命牺牲小家而成全国家的敬意,而让自己对民族有更高的敬意,民族毅力永传承,平时个人生活的挫折困难算得了什么,简直渺小至

14、极!感受也只能到这,我的阅读分不及格!我没有阅读完暑期任务,后期时间利用率应该提高了。南渡北归我连一半都没读完,要赶紧迎头赶超了,否则新书又开始阅读了。加入组织阅读还真是特好,没完成也如学生般,羞愧不已,也会警醒自己,下次要加速了。拖延只会让自己吃亏。九月份两本书要一起开读完成。南渡北归读书心得6关于民国,我最先了解的资料应该是年幼时的电视剧,对民国的印象也很刻板:衣香鬓影与纸醉金迷;军阀与戏子。短见。后来再看民国,印象最深的是文人。与我的理解,民国是一个宗师辈出的时代,“宗师”而非“人才”。似乎民国的文人总有一些特殊气质。我想最典型的是西南联大。那是一个多么辉煌而理想的学校啊。纵使外界炮火连

15、天,校内的师生们仍然全身心的奉献于知识。看过汪曾祺的散文集跑警报里面的内容生动有趣中又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可以在炮火中,淡定的学习,而如今的我们却连上课安静有时都很难做到。我想起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幕,学生与老师一起在漏水的教室中静坐听雨,多么美好的一幕。那是旧时代的留影。我对陈寅恪在王国维悼文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我想这也是民国文人的立身要诀。不可否认,民国文人中也有类似于胡兰成者,在中日问题上,由于自己的思想问题,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但更多的是类似于章太炎、朱自清等人的清高。这些文人,日子过的很不好,他们在名缰利锁中闪躲,在枪炮战火中挺身。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却不

16、会感到他们的艰难。他们精神的高大让他们那战火中晦暗不明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闪烁。我对于文人们的了解是很浅薄的,大多是在一些记录文学中了解。但实际上只有通读他们的作品再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林语堂先生前期作品大多是半文半白,我很难通读,更别说陈寅恪、辜鸿铭等人。我较喜欢的*还是朱自清、梁实秋、鲁迅等人的散文和小说。我比较喜欢吃,对民国文人的关于吃的*也看了很多。大家都说汪曾祺先生关于食物文化写的好,我却更喜欢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梁实秋先生从小生活在老北京,家里比较富裕的他对于北京几个阶层的食物都很有一番见解。果然,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我是比较羡慕那个年代的文化氛围的,但我又想,若我真的存在于那个时代,却未必有那样的精神在战火中学下去。或许,民国文人们的伟大正在这里。他们身处黑暗,却创造出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