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7843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一一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及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见要求,应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三门县祁家村为例,从分析与评估、保护与控制、更新与发展、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同类型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祁家村1.分析与评价规划通过对村落概况、现状条件、特色识别、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祁家村传统村落特征,总结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祁家村是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缩影,整体格局为

2、“三面环山一面田”,反映了自清代民国以来的传统居住及社会生活的历史特征。村内包括祁氏宗祠、祁家祁宅两处省级文保单位及祁氏民居县级文保单位。祁家村历史环境要素种类丰富,特征也相当明显,包括寺庙、石板路、古桥、古树、古井、石台阶、风水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雕刻、饮食、曲艺、手工艺、特殊农耕器具等。1.1保护与控制规划合理划定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进行分类保护控制。从村域环境保护、格局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对祁家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控制提出详细要求,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使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村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村庄发

3、展相协调。2.1村域环境保护祁家村依山而建,东、西两面均为山体,最主要的水系是大坑溪及两处水库,村落内农田集中连片,周边景色优美,是祁家传统村落村民赖以生存的坏境。规划对山体、水体、农林景观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2.2格局风貌保护重点保护祁家祁宅、祁氏民居、祁氏宗祠和祁先森老宅及周边的街巷肌理,保持原有街巷的走向、宽度、比例,保护巷道宽、窄变化,保护巷道的模数关系,且对历史街巷的风貌、铺装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对历史环境要素分别提出保护要求。2.3传统建筑保护根据对现状建筑的评估和分类,规划将村内所有建筑分为三类,即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分别采取保护、改善、整治改造和拆除等措施O

4、(1)文物保护单位。对祁家祁宅、祁氏民居、祁氏宗祠等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2)传统风貌建筑。对与村落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主要采取改善的保护整治方式。(3)其他建筑。对于与村落传统风貌不协调的近代、现代建筑及临时建筑,主要采用整治改造、拆除的方式。2.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保护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特点,分类保护,规划采取传承文化遗产、搭建展示平台、建立非遗档案三种保护方式。(1)传承文化遗产建立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用多种方式扶持与培养传承人,制定政策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或表演及授艺等传承活动。(2)搭建展示平台利用传统民居设置制作工坊

5、或建设展示馆,一方面,使其具有展示、游客体验的功能,另一方面,可根据特定非遗的性质,实现产品销售功能。(3)建立非遗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摸底,通过非遗传承人访谈、影像资料记录、文字资料记录等各种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工艺流程、材料器具、产品用途、文化习俗等要点记录下来,单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1.更新与发展对目标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管制、村落发展、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指引、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规划内容进行充分论证,科学合理指导传统村落的更新与发展。(1)明确目标与定位。依据祁家村现状特征、资源禀赋和整体诉求,提出“保护传统村落、满足住房民生、提升村庄品质

6、、发展村庄产业”四大发展目标,以传统村落建设为契机,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和村落的历史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产业,将祁家村打造为三门的“城市后花园”,同时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成传统特色明显的宜居村落。(2)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旅游、农事体验”两大产业。在保护村落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重点结合祁家村传统建筑、历史环境元素发展品味历史、休闲度假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在村庄和城市功能区之间重点发展特色花卉、有机蔬果、粮食种植为主的体验观光、生态农业,吸引城市人群。(3)空间管制。根据现状的建设情况以及村庄建设发展对村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村域内不同地段的资源情况、承载能力和保护原则

7、,将祁家村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根据现状村庄资源的分析,划定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4)村落发展。明确村庄功能结合、用地布局、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开放空间等内容,明确各类建设用地界线及用地性质,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出村庄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科学指导祁家村传统村落建设。(5)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指引。结合祁家村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确定祁家村整体景观风貌特征。铺地应与传统街巷相协调,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统一设计村庄内的路灯、公共座椅、垃圾桶、指示牌、树池等景观小品,体现村庄特色,提高村庄景观品味。(6)旅游发展。规划以祁家村

8、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周边山体、大坑溪等景点为依托,山水田园景观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传统文化、田园观光、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7)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考虑与街巷的传统风貌相协调,适当采用新技术、新方法。(8)防灾减灾。结合祁家村所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消防、防虫害、防台风、防洪排涝等灾害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及应急预案。1.实施与管理1.加大宣传,增强意识。通过大力宣传引起村民对村落保护的重视,依靠村民自觉地保护村庄环境、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与非物质文化。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健全稳定的古村保护管理委员会,建立责任机制,合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1.增加投资,改善环境。改变仅依靠政府财政的局面,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建议政府及村民共同出资维护传统建筑,同时适度发展特色旅游,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参考文献:1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见.2014.52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201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