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8171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增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工作方案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在农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产品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在具有较高商品率的农产品优势产区,为快速大批量集散农产品、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而建立的批发市场,以交易本地农产品为主,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增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引导生产主体在自控自检的基础上开具使用,推动经销商验证采购。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逐步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信息化准入准出管理系统,并与农业农村部门农产品追

2、溯平台对接,定期开展信息比对与查验。二、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运营效率(一)促进集群式发展加快三级市场联动发展。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与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田头市场,通过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增强业务联动,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集群式发展。引导仓储保鲜、商品化处理和物流配送等流通资源集聚,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联建联营、融合互用、上下游有机链接,提升流通组织发展水平和服务效能。鼓励成立农产品产地市场协会,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打破地域界限,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形成网络化布局、集团化经营。引导各级农产品产地市场通过平台对

3、接、资源共享等方式,打造优势互补、利益一致的市场共同体,开展符合产业链、供应链要求的流通和配送服务,促进产品空间对接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销市场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配货配送、连锁门店,引导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经销商开展摊位共享、代购代销等合作,推动农产品产地直供与销地直采双向融合。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共同配送,推进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设施设备共享共用、网络互联互通,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服务。(二)加快融入现代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效率。发挥农产品产地市场在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国有农场等主体,发展种养加、产

4、供销和内外贸联动的现代农业。构建产销协同机制,实时共享生产、需求、库存和流通信息,实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仓储物流。提升产地流通服务水平。应用供应链理念和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培育形成新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整合资源,拓展质量管理、追踪服务、金融支持、品牌培育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分拨物流、信息处理、融资结算等服务,建立与中间渠道、消费终端经营主体紧密合作机制,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统一体系。增强质量安全追溯能力。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引导生产主体在自控自检的基础上开具使用,推动经销商验证采购。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逐步构建来源

5、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信息化准入准出管理系统,并与农业农村部门农产品追溯平台对接,定期开展信息比对与查验。(三)主动嵌入国际消费市场培育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与贸易企业、出口企业发展战略合作,积极开展跨境物流,开拓农产品对外贸易业务。打造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构建国内农产品抱团出海、国外农产品批量进口的高效枢纽平台,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融入国际农产品物流通道。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国际物流业务,完善铁路专用线、水运港口、多式联运转运、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及中欧班列、水

6、路航道等运力资源。支持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海外仓、分销网络建设,开展或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销售终端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服务能力。深化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合作,将农产品贸易政策引入市场落地实施,为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化、国际认证等服务。参与国际标准研编,推进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标准对接,推动内外贸农产品“同线同质同标”。三、补齐农产品产地市场设施短板(一)提升交易服务水平全面升级交易设施。改变露天交易、占道经营、简易厅棚的现状,建设分区清晰、环境整洁、使用安全、绿色节能的交易及结算场所。支持有条件的市场根据交易需要,建设农产品拍卖厅、电子交易

7、中心或大数据中心。鼓励采用具备数据存储、传输及交易票据打印功能的电子称量设备。丰富市场交易方式。引导市场内经销商转变交易习惯,规范农产品期现货交易行为,促进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电子化。积极推进公平交易,有条件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依法依规丰富现货交易方式。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高效农产品交易。(二)提高仓储物流能力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根据经营农产品种类和规模,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粮油自动通风筒仓、果蔬精准控温保鲜库、畜产品和水产品高效节能冷藏库等仓储设施。配备标准托盘、立体货架、自动传输、装卸提升、吊装搬运等设备,建立协调统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管理

8、系统。完善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专区或车间,结合市场主营产品特点,安装预冷、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果蔬商品化处理设备,以及冷却、分等、分割、冻结等肉类和水产品初加工设备,鼓励配备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实用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加工配送能力,将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产地。健全产地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重点提高冷藏保鲜能力,东部地区着重提升冷链物流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运行效率。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冷链运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鼓励国家级、区域性

9、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加强冷藏保鲜设施共建共享。(三)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市场公用工程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内交通道路和停车场硬化建设,减少人流、车流交汇带来的安全风险。建设畅通可靠的给排水系统,接入安全稳定的电力线路,满足用水用电需求。完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加强污染物综合处理。建设有机废弃物处理站,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市场采用微生物气化等技术,实现易腐有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集中建设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设施,避免污水直接排放。鼓励市场周边建设防噪降噪设施,强化车辆管控,减少市场噪声污染。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鼓励国家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完善仓储、物流、配送、资产、

10、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ERP系统,实现市场人、财、物、车辆集成化管理。配备信息获取、计算、分析和发布设施设备,构建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四、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菜茶、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效率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逐渐加快,国家级、区域性和田头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产地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我国粮食、油料、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总产量约20亿吨,绝大部分进入流通领域,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2.93万亿,比20XX年增长24.0%。同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打造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业品

11、牌,为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0XX年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发布以来,农产品产地市场由自发分散向规范有序转变,由集散交易场所向复合功能平台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截至20XX年底,已建设21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带动各地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产地流通主体日趋多元。“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蓬勃发展,产销一体化不断融合,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各类产地流通主体快速发展。20XX年,全国成交额亿元以上农产品产地市场近5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9万家,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224.9万个,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348.1万个。电子商务正成为农产品产地流通的重要推动力,20XX年农村网商(店)达到1500多万家。市场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各地各部门出台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标准规范、教育培训等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积极进入农产品仓储、物流、营销等各环节,形成了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