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82479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强口岸发展内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口岸营商环境跻身全国前列。国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口岸营商环境逐步形成,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与沿海沿边口岸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取得明显成效,综合服务能力居全国前列。口岸通关流程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提升,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成效巩固扩大,口岸收费进一步公开透明规范,打造内陆地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口岸营商环境。一、加强内外协同联动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相关开放措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承接委内加工等内外贸业

2、务。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与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大数据综试区等互动发展。加强与区外加工制造、物流、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综合保税区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协同推进改革创新。二、打造数字智慧口岸按照高效、集约、安全原则,立足智慧口岸、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口岸监管、运行、服务智能化,实现国际贸易业务全链条覆盖,为建设对标国际的一流口岸赋能。深化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提升跨境贸易通关服务主平台功能,实现口岸和国际贸易领域相关业务全覆盖,提高在线业务办理效率。推动平台“通关+物流”“外贸+金融”等

3、服务模式创新,深化与金融、保险、电商、通信、信息技术等行业对接,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信息联通交换,为各参与方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加强通关服务平台互联共享。推进口岸部门单位信息化、无纸化、智能化建设,依托“单一窗口”打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各类口岸通关和物流信息节点。推动与沿海、沿边地区“单一窗口”合作,促进跨口岸、跨区域信息联通、共享和协作,实现实体口岸与数字口岸有机融合。推动口岸场站智能化建设。在各类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实施铁路、机场等场站无人化、智能化管理,实行货物全流程实时跟踪与可视化监管,实现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装箱单、提货单等单证无纸化,进一步

4、优化提升口岸服务效能。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提升核心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相对集聚的综合保税区空间布局,发挥开放型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和主引擎作用,提升服务开放强省建设的能力。加快提升核心功能。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等核心功能,做强做优精密电子、新型显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推动保税贸易、检测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交易期货等特色业态发展。坚持“项目为王”,加快引进技术先进、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旗舰型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5、规划建设管理,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监管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统筹有序推动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申建,优先支持现有运行良好、条件成熟的“两仓”(保税仓、监管仓)和保税物流中心,相应申请升级为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探索监管模式创新。探索推广海关管理机制、监管服务和科技手段改革创新政策,实现智慧智能、高效便捷海关综合监管。推广应用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简化集团内企业间保税货物流转手续,满足企业灵活生产需要。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流程,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区内企业专利技术研发,培育创新企业集群。推行“多查合一”工作模式,提升进出口货物质量安全水平。探索实行非保税货物与保税货物

6、同仓存储和集拼分拨,实现货物便利、高效、安全流通。加强内外协同联动。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相关开放措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承接委内加工等内外贸业务。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与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大数据综试区等互动发展。加强与区外加工制造、物流、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综合保税区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协同推进改革创新。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完善机构设置和薪酬体系,提升开发建设、投资运营水平,增强产业培育、专业服务能力。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发挥综合

7、保税区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引进培育高层次运营团队,提升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强化发展绩效监测和考核,加大省、市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四、加强口岸治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现代口岸法治体系,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安全高效、法治规范、集约可持续的口岸运行和发展环境。推动平安口岸建设。坚定维护国门安全,建立健全口岸安全风险联合防控制度,统筹开展风险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和布控处置,提升风险联防联控能力。巩固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完善口岸限定区域反恐维稳基础设施保障,严防重大疫病疫情和外来物种入侵。健全口岸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和处置预案,在反恐维稳、打

8、击走私、查处逃避出入境检查、查堵不安全产品进出境等方面加强合作联动,提高口岸整体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推动法治口岸建设。加强口岸法制体系建设,改进执法方式,规范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建立健全口岸管理制度,加快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境人员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查验机构执法服务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流程,加快由“串联执法”转为“并联执法”,提高口岸监管管理法治化水平。推动绿色口岸建设。加强口岸环境综合治理,严格禁止“洋垃圾”入境,加强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口监管,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落实口岸环保标准制度和要求,推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设施,推广绿色照明。推动节能工作数字化、智能化。采用

9、新能源装备和产品,有效促进口岸节能减排。五、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省全面落实省委、“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口岸大开放、大通关、大产业、大协同,全省口岸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开放体系日益完善,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显著,为“十四五”开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口岸枢纽通道功能全面强化。郑州航空口岸枢纽地位显著提高。深入推进郑一卢“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29条,全货机航线51条,形成横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体系。“十三五”期间,郑州航空口岸累计完成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16

10、9.71万吨,年均增长16.3%,其中2020年完成45.13万吨,同比增长47.9%;累计进出境人员631.38万人次。中欧班列战略通道地位巩固提升。全力畅通“陆上丝绸之路”,构建以郑州为主的多点开行模式和“八站点、六口岸”国际货运大通道,初步形成欧洲主通道和中亚、东盟通道共同构成的中欧班列“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全省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630班次,货值149.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5.6%和35.1虬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全国五大集结中心之一。铁海河海联运网络日益完善。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至连云港、青岛、天津、宁波等港口铁海联运线路,推进洛阳、新乡等

11、国际陆港建设,开通周口港国际集装箱航线,推出一站式、一单制多式联运服务,形成以郑州铁路口岸为主,省内交通物流节点为辅的集疏网络体系,推动铁海、河海联运快速发展。口岸平台体系更加完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整合设立,新设洛阳、开封综合保税区和民权、许昌保税物流中心,全省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达到9个,开放平台布局不断优化。功能性口岸发展势头良好。药品进口口岸、中欧班列运邮试点等成功获批,澳洲活牛口岸实现转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二期等工程建成投用,全省已建成运营功能性口岸9个,居内陆省份领先地位。自贸试

12、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XX)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改革取得成效,48项创新举措全省复制推广。郑州、洛阳、南阳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继获批,首批列入国家跨境电商B2B监管试点,郑州、洛阳、商丘、南阳、开封、焦作、许昌等城市入选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许昌获批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口岸通关便利化明显改善。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日益健全,建成涵盖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4大领域100余项功能,注册企业1.8万余家,主要业务应用率稳定在100%,实现全省区域、功能、业务全覆盖,成为通关服务的主平台。监管服务优化创新,实施“两步申报”“提前申报”“先放后检”“

13、双随机”查验等改革措施,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由86种减至41种,并实现联网核查、自动比对,在“单一窗口”一口受理、一网通办。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实施郑州航空口岸“7X24小时”通关保障,实行符合条件的业务“先放行后缴税”,开通农副产品和鲜活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2020年底全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基数分别压缩82.4%和92.2%,空运进口通关时间全国最短。口岸收费公开透明规范,建立目录清单制度,公示收费项目、标准并强化监管,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口岸经济日益繁荣。保税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进出口值1.82万亿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5%以上,

14、带动全省进出口总值达2.78万亿元,年均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稳居中部地区首位。2020年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突破4000亿元,规模居全国综保区第2位。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1210”保税进口、“网购保税+线下自提”等模式,开通跨境电商出口包机、中欧班列“菜鸟号”业务,2020年全省跨境电商零售申报2.43亿单、货值30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5%和89.4队稳居全国前列。特色商品进口需求旺盛。进口肉类、水果、活牛、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药品等功能性口岸进口货值近10亿元,中欧班列进口商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口岸政

15、策体系日益健全。制定出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质量发展、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建设、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运营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年度方案并组织实施,推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口岸监管机构更加完备。抓住国家机构改革机遇,获批新设11个隶属海关机构,实现全部省辖市全覆盖。国门安全得到有力维护。完善口岸安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口岸出入境管理,推进反走私综合治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现口岸安全稳健运行。六、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口岸开放能级显著提高,口岸开放通道、平台、环境更加优化完善,现代化口岸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协同联动成效显著,支持我省

16、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口岸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先进位次,为开放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口岸通道平台体系更加完善。郑州航空、铁路枢纽口岸地位进一步提升,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通道网络和支撑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层次高能级平台基本形成。郑州航空口岸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旅客吞吐量达到320万人次;建成功能强大、现代智慧、港产融合、服务优质的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线路网络覆盖欧亚、串联RCEP成员国,班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中欧班列综合运营效益居全国前列;建成投用一批航空、铁路、水运等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国际陆港,争取新增1一2家综合保税区,23家保税物流中心,承接产业转

17、移和集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口岸经济规模质量大幅提升。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的位次明显提升,进出口值力争突破6800亿元;跨境电商总体发展水平居中西部前列;特色商品进口实现较快增长,进口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药品等业务量大幅提升;国际航空货运、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口岸营商环境跻身全国前列。国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口岸营商环境逐步形成,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与沿海沿边口岸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取得明显成效,综合服务能力居全国前列。口岸通关流程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提升,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成效巩固扩大,口岸收费进一步公开透明规范,打造内陆地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口岸营商环境。口岸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推动形成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平安、智慧、效能、法治、绿色口岸治理结构。口岸风险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数字智慧口岸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口岸执法和管理环境基本形成,集约、共享、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高质量完成“五型口岸”建设,建成与开放强省、内陆开放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化口岸体系,形成“口岸+枢纽+通道+平台+产业+生态圈”协调联动格局,口岸开放优势显著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