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28371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汇报材料自申报XX市智慧校园以来,学校不断思考智慧校园专项工作,努力按照标准,不断筹划,提高建设水平,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学品质的提升做出突出贡献。一、组织方式体两翼,三级并行学校成立“信息中心”,指派精通技术又熟知教学的管理人员担任中心主任。信息中心是工作推进的主体,负责对研究进程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对硬件建设长远考虑、高标建设,对技术应用全面布局、有效指导,对成果经验及时评估、调整方向。“两翼”为学校教学中心和德育中心,在智慧校园推进工作中,两大中心由信息中心统一调度,依据各自工作实际,确定结合点、应用点、突破点。“三级并行”包含在推进总体工作中信

2、息中心对教育、教学中心的调度;包含三大中心对其各自分管团队的管理;也包含在具体教育教学研究中,信息中心对年级主任、备课组长、项目组长的无缝对接。纵向与扁平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学校各项工作都与信息化紧密挂钩,让学校每位成员都成为研究团队的一份子。同时保证了研究工作既有宏观把控,确保方向准确,又有微观践行,确保取得实效。二、支撑保障一一高位布局,双轨推进(一)理论支撑,知晓“天时”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及XX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个性化、服务师生、学生发展”等词语频入眼帘;回望XX发展之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XX教育的终极目

3、标。在对两者的结合思考中,我们明确了思路:以信息化建设助力实现“关注每一个,了解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全域赋能我们的“适性教育工(二)硬件支撑,营造“地利”在完成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和4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建设数字互动教室和能完成区域互动的录播教室。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同步课堂、远程教研、名师课堂直播功能,打造“数字直播互动教室”,实现教学过程数字化。建设了千兆网络到桌面,实现了全校无线覆盖、平板进课堂,引入了电子班牌,实现了103名教师每人一个移动终端,更新了全体教师的人手一机,建设一间

4、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网络云微机室,一间高配置适用于人工智能教学的微机室,两间智慧教室,一套适用于学生体质云检测的物联系统,一间融合多元的STEAM教室,一间对话未来的创客教室。建设“五大网络平台”:即智慧教育云平台、钉钉办公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学校网上选课平台、鸿校园智慧宣传平台。(三)软件支撑,涵养“人和”学校通过建设“校本学科资源库”,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进行“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五大网络平台的使用”等途径,全面涵养教师信息化素养。每位新到XX的教师都要在同组骨干的指导下,熟悉学校评价系统,并尝试做好第一次评价和录入;针对班级白板系统、录播教室使用的培训因用而设,解决

5、大家的使用困惑、阶段疑难;定期进行个人空间使用情况的评比和交流,汇聚大家的智慧,提升大家的水平;分期选派学校各学科骨干赴XXXX参加“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培训;以备课组为单位,跟随教研室做平台运用的先行者,探索学科工具使用。全校102名老师均拥有自己的智慧教育空间,1577名学生人人都有学习空间。全体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智慧云空间完成网络研修、整理资源、教学反思、阅读分享;能运用教学助手和录屏软件制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另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拥有自主学习、更新技术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专业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用设备、用技术的效果,更为持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三、创

6、新举措一一围绕理念,全域赋能(一)智慧环境,让泛在学习成为现实环境文化是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学校的环境建设中,我们努力地在有限的空间中预留和设计一些信息化应用的资源与空间。我校建成350平米的智慧空间,包括了互动式投影游戏区、Stea1.n活动区、创客工坊、机器人操作区、编程建模区、3d打印区、激光切割区、作品展示区、公共阅读区、自由讨论区、工具收纳区。在这里为孩子们创设了丰富的“思维场、学习场、实践场”,力求让思维课程真实可见,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为了让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感受科学魅力,我们在学校走廊中建设了许多泛在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门外的信息发展博物馆浓缩了计算机的发展史,描述

7、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孩子们常常与互动投影做游戏,凝神关注透明机箱里设备的运转;三楼走廊的XX科普e站储存着海量视频,孩子们最喜欢点播各类科学视频,聚在一起边看边笑边思考。图书馆门口的超星阅读机里藏着好多的科学绘本、科幻图书,即使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能够熟练操作,课间里读得津津有味,高年级的同学则懂得登录其后台网站,扫描二维码,从海量资源中搜索和下载心仪的电子书。各班门口的电子班牌展示着班级的资讯、生活、评比、榜样,三五成群了解班级最新动态早已成为了XX学子课间活动的重要组成。“一带一路”学生感受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风貌,了解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浸润着习爷爷的教导。学校的每一棵树木都已做好了“身份

8、证”,简单的名称特性之下,还有引导深入探索的二维码,带着平板进入操场,扫码畅游植物天地的愿景实现。当“泛在学习”无处不在,我们坚信,XX的校园里会有更多的学习者、发现者。(二)智慧课堂,让学习过程更具个性适性课堂,其首要特征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前,微课导学,教师利用人人通平台发布预习微视频和导学任务单,学生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教师通过学生预习作业功能了解学生学情;课上,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收集孩子们的课前自学情况:课文、字词朗读的音频,针对难点产生的困惑和感悟,自主梳理完成的思维导图均可以便捷上传。而老师们则可以在线浏览,了解学情,实现以学定教。课后,学生进一步延伸课堂学习,利用其

9、整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复习巩固,教师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智慧课堂带来的沟通无障碍,让老师们的课堂可以直接聚焦共同难点、重点学生,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机会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所学所得。在我校全学科智慧课堂研究下,有两个项目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并形成成果。(三)智慧评价,用海量数据辅助诊断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回顾整个评价系统的建设,我们经历了从“教育核心价值观”这一抽象的理念,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工具测量,最后到实证数据,形成素质发展“雷达图”的一个“系统地构建范式”,体现了“育人为本,关注过程,立足发展,彰显个性”的教育质量评价原则。通过对评价功能的认真论证

10、,对各级指标的反复修改,对操作方式的不断简化,评价系统实现了内容更加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领域;轨迹更加完整,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方式更加多元,重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功能趋于深化,实现个性诊断与宏观管理并重。评价系统在学期末根据过程性数据生成每个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主要包括:各评价领域的素质发展汇总清单,清单中展出了一学期四次评价节点中各模块学习等级评定,还包括该生各模块发展水平与班级平均水平的折线比对图,和学科奖励。有助于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水平程度。素质报告单还包括系统根据学生在六大领域数据自动绘制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雷达图”。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个体,可以精

11、准帮扶,适性教育;了解了群体共性,可以针对短板,精准发力;了解了成长规律,可以未雨绸缪,少走弯路让管理逐渐从传统的自我感觉型、模糊判断型、浅表分析型进入到“提取数据-一诊断分析一一发现问题一一行动改进”的目标导向型管理。最终,每个学生经过六年的数据积累,形成小学阶段素质综合评价报告,为升入XX中学提供一份珍贵而全面的衔接档案。同时,我校适性评价课题顺利结题。(四)智慧课程,给创新幼苗提供土壤依托智慧校园的打造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五大领域众多门类课程,包括普及课程、短课程和精品社团课程。普及课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员参与:在高年级学校每学年开设

12、26学时的人工智能课程,在四年级开设每学年28课时3D打印课程,在三年级开设每学年25课时Scratch创意编程;短课程灵活多样开拓学生视野:3d打印笔创意制作、无人机花样飞行、智能绿色种植、智能人体放生学等;精品课程为勇攀高峰的各级竞赛课程,vex1Q、机器人足球、机器人基本技能等。学生逐渐学会搭建、编程、操控,完成各类任务;设计、探索、实践创造许多新奇。(五)智慧管理,让团队运转更加高效智慧管理保障了XX的高效,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班级文化管理、图书借阅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智慧教育的生态环境已经在XX形成,智慧校园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将会伴随XX的成长显现更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