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点领域普惠性生活服务扩容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重点领域普惠性生活服务扩容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动重点领域普惠性生活服务扩容实施方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93人,医护比达到1:1.2,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L8万次,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5平方米,城市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95虬普惠性生活服务实现提质扩容。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在实现1.5个的基础上,有大幅提高,普惠性托位占比达到60%。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到2025年,培育10个以上生活性服务
2、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消费商圈、特色商业示范街、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康养度假区等,生活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供需适配性持续提升。一、推动重点领域普惠性生活服务扩容聚焦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生活服务。普惠性养老服务。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服务专项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增强居家养老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通过新建、改建改造既有设施,发展小微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着力推进
3、居家社区与机构融合发展,引导养老机构开放运营,向社区和居家老年人提供延伸服务。鼓励引导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医养结合能力,重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以及养老床位,逐步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引导敬老院在满足兜底保障对象供养需求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提供托养服务,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转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落实新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农村老代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管理运营。探索邻里互助养老模
4、式,推进互联网+菜单式服务。到2025年,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已建成居住(小)区按照标准逐步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更好满足多元养老服务需求。普惠性托育服务。支持自治区和五个地级市新建或利用现有机构设施、空置场地等改扩建一批示范性、综合性的托育服务指导中心,设置一定规模的托位,并提供托育从业人员培训、托育机构管理咨询、托育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家庭养育指导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等服务。实施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及社区、妇幼保健等公办机构建设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发展一批嵌入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
5、设施。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或安排自治区预算内资金,对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签订城企合作协议,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和社区托育服务机构的企业及社区、幼儿园、妇幼机构等,给予每个新增托位1万元补助,扩大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业开办托育服务机构,承接运营政府投资建设的托育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公益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商业体,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等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和周边群众提供托育服务。推动社区(村)依托社区便民服务站儿童之家开展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探索发展家庭育儿知识传播、社区共享平台等托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5年,每个地级市建成1
6、所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二、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生活服务多样化发展。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加大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重点领域投入,开发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阶段各环节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生活服务,进一步丰富服务供给和消费场景,提升服务质量,培育和挖掘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加快生活性服务业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阶梯式发展,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现代生活服务发展格局。推进生活服务业态融合创新。在生活服务领域推进服务跨界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体验服务、私人订制、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医养
7、结合模式,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示范机构建设,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多点执业,支持各类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医养服务。发展养老服务联合体,支持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居家、社区、机构间接续养老。充分发挥旅游+融合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文化、健康、养老、研学、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服务+制造融合创新,支持企业开发、设计、销售适合不同生活场景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推动新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促进城乡生活服务消费。支持银川市深入推进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在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
8、新方面积极探索,放大试点效应。开展自治区特色商业示范街和旅游休闲街区创建活动,提升生活服务消费承载力。推进智慧商圈建设,集成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餐饮住宿、生活便利服务,打造综合服务载体。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聚焦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动电商、快递进农村,进一步畅通农村生产、消费循环。完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开设乡村便民连锁经营网点,建设乡镇商贸中心,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带动产供销协同发展。到2025年,每个县(区)打造一条核心品牌街区,实现乡镇商贸中心和村级便民商店全覆盖。推进行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围绕文化
9、旅游、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等重点领域,制定具有宁夏特色优势的服务标准,初步搭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制定相结合、系统发展协调配套的生活服务标准体系。支持各地立足自身特色,开展区域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创建行动,建设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打造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长城遗址等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开展宁夏老字号宁夏优品认定、宣传和推广,打造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生活服务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引领和示范效应的养老、育幼、家政服务品牌。到2025年,制定修订生活性服务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15项以上,培育30个以上特色浓、信誉高、竞争力强的服务品牌。三、推进基本公
10、共服务均等可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标对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民生保障目标,实施80项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持续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差异,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在国家规划指导下,统筹考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动态调整。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落实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义务教育。大力实施
11、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制度,扩大学位供给,逐步实现中小学标准化办学。持续改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乡村相对集中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乡村办学效益和质量双提升。推动2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因地制宜在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学校(班),新建学校原则上达到无障碍建设标准。加快全区教育专网和智慧校园建设,扩容升级宁夏教育云平台,提质扩面三个课堂,深化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医疗卫生。深入推进健康水平提升行动,优化医疗资源
12、布局,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积极创建国家肿瘤、妇儿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固原市人民医院、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全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面推进市、县两级医院等级提升,支持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覆盖人口数量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3万人TO万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区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体化应用服务平台,加快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建成1所达到相应水平的医疗机构(含中医类医院),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
13、置1所村卫生室。基本养老。强化政府兜底保障,将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改(扩)建敬老院,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加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提升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照护能力。鼓励各地将农村老饭桌、幸福院、互助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纳入乡村建设中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已有敬老院、农村互助养老院等,发展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联动乡镇范围内老饭桌、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为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机构。到2025年底,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具备失能失智特困人员照护能力的县级特
14、困供养服务设施。文化体育。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改造提升市级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全覆盖,完善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基础网络设施。拓展社区、街区、乡村公共服务空间,打造一批城市阅读岛、悦书房、微剧场、文化驿站等小微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图书阅览、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流动文化服务进乡村、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施移民致富提升重点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实现村级体育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全覆盖。加强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冰雪场馆、社会足球场建设。基本消除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盲点,补齐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助残服务。普遍建立乡镇(街道)阳光家园残疾人之家,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做好家庭医生签约、康复训练、服务器具适配、支持性服务等,为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托养和照护服务。保障困难残疾人家庭基本住房,并根据残疾等级与类别,优先保障适宜残疾人居住的楼层。结合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到2025年,完成1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