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292118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X 页数:103 大小: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文化传播课件.pptx(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左传,左传,目录,第一章,左传简介,第二章,左传经典语句,第三章,左传经典语段,第四章,左传经典故事,第五章,结语,目录第一章左传简介第二章左传经典语句第三章左传经,第一章,左传简介,第一章左传简介,1、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

2、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1左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2021年已经推出。,1、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2、作者及其创作时间,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2、作者及其创作时间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

3、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3、左传与春秋,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

4、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4、评价(1),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4、评价(2),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4、评价(2)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

5、的历史,4、评价(3),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4、评价(3)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作品。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4、评价(3),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第二章,左传经典语句,第二章左传经典语句,金典

6、语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金典语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干的坏事,金典语句,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金典语句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金典语句,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译】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金典语句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译】生,金典语句,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译】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

7、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金典语句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金典语句,5.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我听说过用忠直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权威可以防止怨恨的。,金典语句5.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金典语句,6.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译】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就不好再摆动。(故,“尾大不掉”长被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金典语句6.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译】树,金典语句,7.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译】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找茬惩罚

8、与自己有私仇的人。,金典语句7.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译,金典语句,8.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金典语句8.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我,金典语句,9.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译】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金典语句9.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译】贪图,金典语句,10.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摇摆不定,不知该如何下才好,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金典语句10.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金典语句,11.众怒难

9、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译】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一人的欲望难于实现。(指不能违背多数人的意愿。),金典语句11.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译】众,金典语句,12.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金典语句12.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金典语句,【译】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即有好的一面,也有缺点的一面,不可能尽善尽美。可用于说明事物不可避免缺陷,人不会没有缺点的道理。),金典语句【译】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金典语句,13.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

10、公七年,【译】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金典语句13.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译】有,金典语句,14.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译】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华:同“花”,比喻言论和虚名。实:果实,比喻行为和实际。),金典语句14.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金典语句,15.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译】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这两句告诉人们:骈奢淫逸是产生邪恶的根源,人们应以此为戒。),金典语句15.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金典语句,16.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金典语句16.

11、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金典语句,【译】善念善行不能放弃,恶念和坏事不可任其发展。(左传中同样还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学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样难,学坏就像山上的石头从高处崩塌滚落那样容易。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这是我们都要引以为戒的。),金典语句【译】善念善行不能放弃,恶念和坏事不可任其发展。(,金典语句,1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译】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金典语句1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金典语句,18.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金典语句18.兄弟虽

12、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金典语句,【译】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现实中,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事情很多。这两句话就是告诫大家,即使发生矛盾,互有怨愤,也不要忘了兄弟是骨肉同胞,有至亲的血缘关系。),金典语句【译】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金典语句,19.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译】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这两句话意在告诫世人:灾祸和幸福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由人造成的。),金典语句19.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金典语句,20.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译】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

13、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了。,金典语句20.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译】,金典语句,2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金典语句2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金典语句,【译】辅车相依: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意指命运紧密相关联。,金典语句【译】辅车相依: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金典语句,2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金典语句2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金典语句,23.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14、。左传哀公元年,金典语句23.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金典语句,【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春秋时代,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派人与吴国议和。当时吴王夫差想答应吴国的请求,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即若违天意而长寇雠,一旦越国强大起来将后悔莫及。因此,“去疾莫如尽”后世演化为“除恶务尽”的成语,说明对坏人坏事务必斩草除根,切不可姑息养奸,留下无穷的后患。),金典语句【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金典语句,24.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金典语句24.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

15、三十三年,金典语句,【译】不能因为一个人由个别的错误就掩盖抹杀他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眚:shng,本指眼睛角膜上的小翳,引申作过失、错误。),金典语句【译】不能因为一个人由个别的错误就掩盖抹杀他平素的高,金典语句,25.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金典语句25.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金典语句,【译】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简而言之,国家的兴亡在于人的得失和人心的向背,而得人与否与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

16、当政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强调国家的兴亡福祸取决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时,可用这句话。),金典语句【译】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金典语句,26、有德不可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古军志。)【译文】国君有德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此句话的意思和“仁者无敌”基本类同,都讲的是良好的德行是不可战胜的。一个有德行的君主,施行仁政,那么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拥护,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假如一个国家,国君昏庸无能,任用奸佞,祸患平民,引起民众的离心离德,那么这个国家必不能长久。,金典语句26、有德不可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古军志,第三章,左传经典语段,第三章左传经典语段,经典语段,一曲

17、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一曲肝肠断,轻羽此去莫留连,更有南国花正好,莫向白苹洲上独叹秋水寒二曲肝肠断,深院梨花相谢早,五马罗堂久徘徊,油壁桐车载君去,去时盈盈红泪满红绡。三曲肝肠断,落花为雨侬为愁,秋千架上看笑靥,而今都随海棠瘦,唯自弄笛别院忆兰舟。,1、原文,经典语段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一曲肝肠断,轻羽此去莫留,经典语段,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译文】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2、原文,经

18、典语段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经典语段,四曲肝肠断,琵琶不语琴绝弦,鹦鹉架前说心事,垂画双立秉烛观,但得青鸟传信与香媛.五曲肝肠断,往事何堪忆从头,剪花笑谈灯影瘦,而今红螺渐蒙愁,明月华衫霓裳能记否?六曲肝肠断,欲倾心事无所藉,还自南园抚霜枝,云台黛色苍烟里,问君此去还谋定佳期?,3、原文,经典语段四曲肝肠断,琵琶不语琴绝弦,鹦鹉架前说心事,垂画双立,经典语段,“疾不可为也,在肓那看到为上,膏那看到为下,攻那看到为不可,自家那看到为不及,药不走声焉,不可为也。”,【译文】病没法治了!病灶在药力达不到、针刺够不着、砭石不能用的膏肓之处。“病入膏肓”一语本此,形容病情

19、严重,无法医治。也用以说明错误严重,不可救药。,4、原文,经典语段“疾不可为也,在肓那看到为上,膏那看到为下,攻那看到,经典语段,5、原文,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经典语段5、原文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译文:,祭仲专权,郑厉公对他很担心,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雍姬知道了,对她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

20、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祭仲说:“雍氏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所以告诉您。”祭仲就杀了雍纠,把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郑厉公装载了尸体逃离郑国,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译文:祭仲专权,郑厉公对他很担心,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他。雍,经典语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译文】 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6、原文,经典语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经典语段,7、原文,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

21、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经典语段7、原文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译文:,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译文: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经典语段,8、原文,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不出震,无灾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札。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灾,谁能御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经典语段8、原文其

22、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译文:,它的收藏周密,它的使用普遍,那就冬天没有温暖,夏天没有阴寒,春天没有凄风。秋天没有苦雨,雷鸣不伤人,霜雹不成灾,瘟疫不流行,百姓不死于传染病。现在收藏着河川池塘的冰放在那里不用,风不散而草木凋零,雷不鸣而畜伤亡,冰雹成灾,谁能够防止它?七月这首诗的最后一章,就是藏冰的道理。”,译文:它的收藏周密,它的使用普遍,那就冬天没有温暖,夏天没有,经典语段,【译文】 伯比所说的请君王训诫百姓而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而勉之以美德,见到莫敖而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

23、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9、原文,经典语段【译文】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经典语段,10、原文,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经典语段10、原文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译文:,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许国违背法度而庄公讨伐他们,服罪了就宽恕他们,揣度自己德行而决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办理事务,看准了时机而行动,不要让忧虑连累后人,可以说是懂得礼了。”,译文: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

24、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经典语段,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译文】 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11、原文,经典语段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经典语段,12、原文,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二心吗?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又谁不是他的臣下呢?臣下不应该有二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子仪居于君位,十四年了,现在策划召请君王回国的,难道不是二心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个人,如果都用官爵做贿赂以劝说别人三心二意

25、而又可能成功,君王又怎么办?下臣知道君王的意思了。,经典语段12、原文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译文:,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二心吗?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又谁不是他的臣下呢?臣下不应该有二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子仪居于君位,十四年了,现在策划召请君王回国的,难道不是二心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个人,如果都用官爵做贿赂以劝说别人三心二意而又可能成功,君王又怎么办?下臣知道君王的意思了。,译文: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二心吗?如,经典语段,13、原文,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

26、,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经典语段13、原文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译文:,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译文: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经典语段,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译文】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

27、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14、原文,经典语段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经典语段,13、原文,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其如此而已,虽伯宗若之何?,经典语段13、原文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译文:,山有了腐朽的土壤而崩塌。又能怎么办?国家以山川为主,所以遇到山崩川竭,国君就要为它减膳撤乐、穿素服、乘坐没有彩画的车子、不奏音乐、离开寝宫、陈列献神的礼物。太史宣读祭文,以礼祭祀山川之神。就是这样罢了,即使是伯宗,还能怎么样?,译文:山有了腐朽的土壤而崩塌。又能怎么办?国家以山川

28、为主,所,第四章,左传经典故事,第四章左传经典故事,1、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29、,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

30、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译文】,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

31、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译文】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译文】,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译文】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2、泓之战,原文,“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

32、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2、泓之战原文“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原文,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

33、,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原文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

34、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译文】,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译文】古时候指

35、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译文】,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译文】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3、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

36、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3、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原文,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37、公赐之食。食舍肉。,原文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原文,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文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

38、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译文】,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

39、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更何况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译文】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译文】,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

40、,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民心。”庄公说:“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会崩溃。”,【译文】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译文】,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译文】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

41、好兵马战车,4、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4、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42、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43、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

44、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译文】,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译文】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45、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5、子罕以不贪为宝,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5、子罕以不贪为宝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46、子罕弗受。献玉者,【译文】,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雕琢玉器的人鉴定过,他认为这玉是一块宝玉,所以我才敢进献它。”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将玉给予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心中的.宝,还不如我们都拥有各自的宝物。”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这块玉石放在自己的手里,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再让他返回家乡。,【译文】有个宋国人

47、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原文,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丑。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日:“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日:“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原文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译文】,翻译:4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

48、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日:“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译文】翻译:4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原文,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原文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原文,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49、?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原文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译文】,十四年春季,诸侯在缘陵筑城而把杞都迁去。春秋没有记载筑城的是哪些国家,是由于文字有缺。鄫季姬回鲁国娘家,僖公发怒,留住她不准回去,这是因为鄫子不来朝见的缘故。夏季,鄫季姬和鄫子在防地见面,要鄫子前来朝见。秋季,八月初五日,沙鹿山崩塌。晋国的卜偃说:“一周年将会有大灾难,几乎要亡国。”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译文】十四年春季,诸侯在缘陵

50、筑城而把杞都迁去。春秋没有,【译文】,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这就是那样的。”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译文】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