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295105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定风波》使用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导入,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d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 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诗歌清新豪健,善用

2、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3、,定风波,苏轼,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1、读准字音,同行 xng 吟啸 yn xio 芒鞋 mng 料峭 qio 萧瑟 s 一蓑烟雨 su,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4、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鉴赏词作 点拨方法,1、知人论世;2、找意象,理解象征义;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或启迪的东西;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6、分析表达技巧。,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思考: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

5、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知人论世,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即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到黄冈的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南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6、。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一)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二)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2、如果把全词浓缩为一个字或

7、一个词(词组),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8、?,1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置之不理,无所畏惧气定神闲,雨大,挑战,轻松欢快,神态自若,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

9、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一蓑烟雨任平生,3.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双关手法任: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小结: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

10、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

11、,“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小结此句:“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12、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总结,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归纳小结,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苏轼答李端叔书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作业:,写一篇课后随笔东坡先生,我对你说要求: 课后查找苏轼资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字数300字左右,多多益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