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299243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真菌(Fungus)的概念,系指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的营养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为单细胞,多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和(或)几丁质的细胞壁的有机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真菌(Fungus)的概念 系指具有典型的细胞核,,真菌学,王灵,2,真菌学王灵2,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3,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3,【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

2、一)单细胞真菌,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和类酵母型 真菌。(1)酵母型真菌 菌丝:无 繁殖方式:从母细胞芽生 菌落:与细菌相似 (2)类酵母型真菌 菌丝:假菌丝 (pseudohypha) 假菌丝:长的芽体可伸进培养基内 繁殖方式:从母细胞芽生 菌落:与酵母型相似,由假菌丝联结成 假菌丝体,称为类酵母型菌落,6,(一)单细胞真菌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两大部分组成 1.菌丝 (hypha) 2.孢子 (spore),7,(二)多细胞真菌 由菌丝和孢子两大部分组成7,黄曲霉菌,8,黄8,黑曲霉菌,9,黑9,青霉的帚状结构产生青霉素,10,青霉的帚状结构产

3、生青霉素10,11,11,12,12,(二)真菌的培养特性,1、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 常用沙保弱培养基 (Sabourauds medium):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 和琼脂。2、温度:2228,但某些深部感染的真菌为37。3、pH:4.06.04、需要一定湿度5、生长速度:较慢,13,(二)真菌的培养特性1、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13,各种曲霉的菌落,14,各种曲霉的菌落14,变异性 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容易变异(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生理性状 (毒力))。 抵抗力 热:不强。孢子一般60经1h即被杀灭 (不同于芽胞)。 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 耐受性较强。 1%3%石碳酸、2

4、.5%碘酊、0.1%升汞及10% 甲醛液:较敏感。,15,变异性15,致病性,真菌性感染 真菌性超敏反应 真菌毒素中毒,16,致病性真菌性感染 16,真菌性感染,真菌病 (mycoses): 由真菌引起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者 真菌的致病力比细菌弱 致病性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原发性感染: 球孢子菌(Coccidiodes)、 皮炎芽生菌 (Blastomyoes dermatitidis)、 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等继发性感染: 机体防御机能显著低下时。 致病机理:真菌的粘附能力,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胞壁中的酶类,17,真菌性感染 真菌病 (mycoses):17,真菌性超敏反应,

5、按性质分:感染性超敏反应:感染后, 型接触性超敏反应: 吸入或食入, 型按部位分: 皮肤超敏反应: 皮炎、湿疹、荨麻疹、瘙痒症等呼吸道超敏反应: 支气管哮喘以及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超敏反应,18,真菌性超敏反应 按性质分:18,真菌毒素中毒,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上表现: 1. 肝、肾、神经、造血系统损伤 2. 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等 (原发性肝癌),19,真菌毒素中毒 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上19,微生物学检查法,取材:浅部:鳞屑、病发或甲屑 深部:分泌物、排泄物、体液、 痰液及血液直接镜检: 粘稠或含角质的标本:先加10%KOH, 微加温后镜检 液体标本:离心后镜检培养: 含抗生素的沙保弱培养基 2

6、5 (丝状真菌) 37 (酵母型真菌),20,微生物学检查法 取材:浅部:鳞屑、病发或甲屑20,其他检查法 血清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等防治原则 皮肤癣菌: 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 深部真菌病:去除诱因,提高抵抗力,21,其他检查法21,深部感染真菌,侵袭深部组织、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统称为深部真菌1、条件致病菌 白假丝酵母菌2、病原性真菌 新生隐球菌,22,深部感染真菌侵袭深部组织、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统称为深部真菌2,1、俗称白色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2、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病3、新近分离的柏林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白假丝酵母菌,23,1、俗称白

7、色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白假丝酵,1、形态与结构: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阳性,但染色不均;在组织内形成芽生孢子,继而形成假菌丝;培养后的白假丝酵母菌可发展成为厚膜孢子2、培养特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平板及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37培养23天后可出现典型的类酵母菌落;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假菌丝,并产生真菌丝和厚膜孢子,生物学性状,24,1、形态与结构:生物学性状24,25,25,26,26,条件致病:,皮肤粘膜感染 鹅口疮,阴道炎,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致病性,27,条件致病:皮肤粘膜感染 鹅口疮,阴道炎内脏

8、感染:肺炎、关节,28,28,微生物学检查,一、直接镜检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帮助诊断,假菌丝,厚膜孢子,29,微生物学检查一、直接镜检假菌丝厚膜孢子29,新生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传染源是鸽子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30,新生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30,生物学特性,圆形,有肥厚荚膜(大,可比菌体大1-3倍)染色:墨汁负染出芽繁殖,不形成假菌丝(酵母型菌落)培养特性:沙保弱或血琼脂培养基,2537,菌落表面粘稠,由乳白色转变为橘黄色,最后成棕褐色,31,生物学特性圆形,有肥厚荚膜(大,可比菌体大1-3倍)31,荚膜,32,荚膜32,33,33,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外源性感染,

9、传染源是鸽子,呼吸道吸入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高度易感多数症状不明显,自愈;有的支气管肺炎;严重肺呈暴发性感染,死亡经血行传播至中枢神经及其它组织,引起慢性脑膜炎,34,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34,直接镜检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墨汁负染,微生物学检查,35,直接镜检微生物学检查35,浅部真菌,36,浅部真菌36,角层癣菌,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代表: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37,角层癣菌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花斑癣,38,花斑癣38,浅部真菌:引起

10、表面角化组织感染的真菌浅部真菌病:浅部真菌引起的感染,简称癣,39,浅部真菌:引起表面角化组织感染的真菌39,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角蛋白组织,引起皮肤浅部感染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侵犯部位:角化的表皮,毛发,指(趾)甲不同的皮肤癣菌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皮肤癣菌,40,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角蛋白组织,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皮肤癣菌40,致病性,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可引起头癣、甲癣、足癣、体癣、股癣等,以足癣最常见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41,致病性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41,头癣,42,头癣42,灰指甲,43,灰指甲43,脚癣,44,脚癣44,

11、45,45,体癣,46,体癣46,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甲屑、皮肤鳞屑、病发等,标本10%KOH,稍加温,低倍或高倍显微镜镜检不同种属皮肤癣菌间的鉴别有赖于分离培养,标本接种于含抗生素的沙保弱(Sibouraud)培养基,47,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甲屑、皮肤鳞屑、病发等,标本10%KOH,防治方法,预防主要靠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保持鞋袜干燥等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皮肤癣病,48,防治方法预防主要靠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保持鞋袜干燥等48,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有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49,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有着色真

12、菌、申克孢子丝菌49,病灶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最长达50年,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挛缩,影响淋巴回流,造成肢体橡皮肿,致残,亦有致癌的报道。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亦可引起深部感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但极为罕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青壮农民男性。,chromomycosis,50,病灶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最长达50年,引起,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芽生菌。申克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等引起感染,引起孢子丝菌病。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51,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51,感染途径: 伤口侵入皮肤疾病: 孢子丝菌下疳: 孢子丝菌侵入皮下组织、淋巴管,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52,感染途径: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