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1101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改-医学精品,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是研究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康复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用于促进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恢复,身心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按摩、针灸、传统运动疗法的记载,强调局部到整体、内外平衡、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着眼于宏观、整体的调节。西方康复治疗技术中也有按摩(mas-sage)和手法治(manipulation),强调整体到局部,注重人体微观世界的变化。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决定,将针灸疗法用于治疗偏头痛、便秘等43种疾病。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使用和研究针灸

2、。故此,我国康复工作应当弘扬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的特色,推动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水平,更好地造福人类。,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中医传统康复优势:弥补西医的不足,中医传统康复优势:弥补西医的不足中医康复操作方便方法多样弥补,中医传统康复的内容,cupping,massage,Traditional motion,Acupuncture and Moxibition,中医传统康复的内容1 针2 拔3,针灸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疗法以调节人体卫气营血、阴阳盛衰,促进神形功能恢复,达到恢复患者功能、回归社会的目的。,针灸疗法(Acupuncture thera

3、peutics ),针灸疗法(Acupuncture therapeuti,1、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作用就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的根本目的。 2、扶正祛邪:针刺时不同强度的手法具有不同的功效,根据辨别虚实后采用补或泻的手法,通过扶助人体之正气,增强和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病除正安的目的。 3、疏通经络: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是针灸疗法的核心。针灸时通过作用于人体相应的腧穴、经络,从而调整气机、疏通淤滞、调和气血以治疗疾病。 4、行气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行气以助血行。,(一)针灸疗法的机理,1、调和阴

4、阳:针灸调和阴阳作用就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二)治疗原则,1、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体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 依据。指对疾病进行治疗前先辨其虚实、表里、寒热、阴阳及对脏腑、经络辨证后,再对证施治。针灸疗法中应用最多的辨证施治是经络辨证,即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与疾病发生的部位来辨别其属于哪个脏腑经络的病变实施针刺。 2、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即为补正气,泻邪气。 3、清热温寒:寒和热表示疾病性质的两个对立面,任何疾病都会表现或寒或热的变化,而治疗上要逆其性质而治之。 4、治标与治本:治标即治疗疾病的外在症状,治本即治疗疾病的原因。一般临床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5

5、、局部与整体:在病变部位取穴为局部治疗,根据辨证取有关脏腑经络的穴位为整体治疗。临床上两者兼治。,(二)治疗原则 1、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体系,,针 法,Acupuncture,针 法 Acupuncture,1、针法:头针、体针、电针等。 2、灸法: (1)、艾炷、艾条灸; (2)、温针灸; (3)、隔姜、隔盐灸。,(三)针灸疗法的种类,1、针法:头针、体针、电针等。(三)针灸疗法的种类,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1基本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如:合谷穴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

6、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如:环跳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相应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舒张进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如中脘穴。,(四)基本针刺法,1基本进针法(四)基本针刺法,2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

7、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四)基本针刺法,2基本行针手法(四)基,3辅助手法 循: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 弹: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刮: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飞:针刺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

8、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四)基本针刺法,3辅助手法 (四)基,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属同一经脉的腧穴,均具有其共性;每个穴位所处部位不同,其作用范围也各具特点。,(五)腧穴的主治规律,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属同一经脉的腧穴,均具有,1、远治作用: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症,还有全身性的作用,如:列缺治疗上肢、头项、胸肺、喉部疾病;阳陵泉治疗下肢、胸胁、肝胆、神志、痉挛、抽搐疾病。 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如:鼻病取迎香、禾髎、卜星等;胃病取中脘、梁门、气海等。 3、双向调

9、整:指有些腧穴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前者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它可通便;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处于弛缓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五)腧穴的主治规律,(五)腧穴的主治规律,4、随证取穴:有些病表现出全身症状,就必须对症选穴进行治疗,如发热取大椎、合谷;呃逆选膈腧、内关;失眠选神门、三阴交等。 5、配穴方法:常用远近配穴法,前后配穴法,上下、左右配穴法。 6、针刺与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手法,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反应,或出现针感放射现象。,

10、(五)腧穴的主治规律,(五)腧穴的主治规律,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对身体瘦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穴位。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禁刺。如妇女行经时亦慎用。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六)注意事项,(六)注意事项,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腰、背部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在针刺过程中精神应高度集中,选

11、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事故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患者针刺小腹部穴位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六)注意事项,(六)注意事项,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七)灸法,(七)灸法,1、艾炷灸 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可如麦粒、莲子大小。 2、艾条灸

12、 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cm长、20cm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紧成直径约1.5crn的圆炷形的艾卷,外裹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等药物各等分的细末6g,成为药艾条。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长约2cm的艾条一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七)灸法,(七)灸法,4、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 5、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 6、施灸的禁忌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七)灸法,(七)灸法,THANK YOU,THANK YOU,谢谢!,谢谢!,感谢聆听,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