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01669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杨 勇 中医系(5教303室),防治原则,主要内容: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治则治法,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防治病邪侵害,调摄精神 加强锻炼 顺应自然,起居有常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魏文王问扁鹊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

2、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汉书艺文志鹖冠子-世贤第十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

3、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对临床各科病证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如:扶正祛邪是治则 扶正: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祛邪:发汗、清热、活

4、血、吐下,主导思想,治 则,治 法,治疗八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内服、外用针灸、推拿,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基本治则 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 调整脏腑 调摄精神 三因制宜,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 本,三种理解:,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 病变的主要矛盾,正治与反治,正治,是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

5、证。 “逆者正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 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称为寒者热之。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热者寒之 热,指证候的属性; 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热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称为热者寒之。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 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方药,虚则补之 虚,指证候的属性; 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 如:气虚:补气; 血虚:补血 阳虚:补阳; 阴虚:补阴,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

6、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从者反治”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热因热用 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 热因热用,是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 宜用温热的方药。,寒因寒用 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7、; 后一个寒,指病证出现的的假寒征象。 寒因寒用,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阳盛病证,即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如:患者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同时见四肢厥冷、脉沉。 宜用寒凉的方药。,塞因塞用 前一个塞,指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 后一个塞,指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现象。 塞因塞用,是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治疗闭塞不通的虚证,即以补开塞。适用于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 宜用补益的治法。,通因通用 前一个通,指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 后一个通,指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 通因通用,是用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即以通治通。适用于

8、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性腹泻、热结旁流、瘀血性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等。 宜用通利泻下的治法。,正治与反治 相同之处: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之处: 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治标与治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邪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病位:脏腑病为本,体表病为标。,急则治其标,指在标病紧急,可能危殆生命,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到先发之本病治疗时,要先急治其标病,后缓

9、图其本病。 如:中满、大小便不利 大出血 慢性病患者,复感外邪,缓则治其本,指在标病不急时,要针对病证的本质而治疗本病。 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以治本; 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标本兼治,即标病与本病俱急并重时,应标本同治。 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扶正与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注意: 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 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与祛邪单独运用 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

10、实假虚证。,扶正祛邪相兼 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如: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如:暑热病,耗气伤津。,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如:正气虚弱的虫积病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应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正气虽虚,尚能耐攻者。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病 机,证 候,治 法,正气虚衰,邪气已退,邪气亢盛,正气未衰,实证,虚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邪气久留,损伤正气,正气虚衰,邪气留着,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祛邪兼扶正,扶正兼祛

11、邪,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邪气亢盛,阻滞气血,正气虚衰,作用减退,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塞因塞用,调整阴阳,调整阴阳,1.损其有余2.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盛而出现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亢而出现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 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中佐以滋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中佐以助阳, - 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双补,调整阴阳治则的应用,病 机,证 候,治 法,调理气血,调气气虚则补调补脏腑功能(尤重脾胃) 调理气

12、机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 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调血 血虚则补 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活血化瘀 脉流疾迫清热凉血 出血止血,调理气血关系,气滞血瘀 行气为主,佐以活血气虚血虚 补气为主,佐以补血气不摄血 补气为主,佐以止血气随血脱 益气固脱止血气血两虚 益气养血,调津液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证祛除痰饮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湿证,调整脏腑,调整脏腑 补母泻子 表里脏腑互治同治 脏腑虚实补泻 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泻子:肝实泻心 心实泻土(胃),返回,表里脏腑互治同治 脏病治腑 如:心火上炎证,治宜通利小肠 腑病治脏 如:膀胱气

13、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补肾 脏腑同治 如:脾胃同治,返回,脏腑虚实补泻 虚则补脏 脏虚补脏:如食少腹胀,治宜补脾; 腑虚补脏:如膀胱气化无权而便频,宜补肾。 (腑病多实,腑虚者可补其脏) 实则泻腑 腑实泻腑:如阳明热结,治宜泻胃肠实热; 脏实泻腑:如:黄疸,治宜清泄肠道、渗利小便。 (脏病多虚,脏实者可泻其腑),返回,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 眼病治肝 鼻塞治肺 耳鸣耳聋治肾 四肢乏力治脾,调摄精神,调摄精神,是指医者以语言疏导,精神安慰,以情治情及药物、针灸等各种手段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舒畅情志,达到治愈疾病、恢复身心健康之目的。 应用:调整心态 重视心疗 以情治情,改易心智 调养精神,三因

14、制宜,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法。,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应用: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子午流注针法。,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应用: 西北地区病多风寒,治宜辛温 东南地区病多湿热,治宜苦寒,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年龄老人多虚,宜补;实邪,攻补兼施。 小儿多伤食或寒温不调,慎用补法, 勿投峻剂,药量宜轻,疗程宜短。 性别 妇女宜注意经孕产乳等特殊时期 体质 阳盛阴虚之体慎用温热药 阳虚阴寒之体慎用寒凉药,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