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0824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俭示康》上课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说历代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是:因勤俭而成功,因奢侈而破败。 (唐代李商隐咏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潜心努力来提高自己,用俭朴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做不到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潜心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诫子书),训俭示康,司马光,司马光砸缸,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晚号迂叟,山西夏县涑(s)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后人称司马温公.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伟大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约300多万字。所记历史断限,上起战国初期韩

2、赵魏三家分晋(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灭后周前(959年),前后共1362年。,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意思:,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训俭示康,训:教诲,教导俭:节俭示:给看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字公休,从小严谨、聪明,博通古书,曾任校书郎、著作佐郎兼侍讲。,中国自古就重家教,多家训。例诸葛亮的诫子书、颜子推的颜氏家训等。(朱子家训、傅雷家书),翻译课文第一段,吾

3、本 寒家,世以 清白相 承。吾 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 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 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 违也。” 乃 簪 一花。平生衣 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 垢 弊 以 矫俗 干名,但顺吾性而已.,本来,清贫,一代一代,廉洁、朴素,继,继承,生性,豪华奢侈,吃奶的婴儿,把,省略宾语“之”,介后,总是,因害羞而脸红,扔掉,省主语“我”,谦词,辱,名作状,在闻喜宴上,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违背,才,名作动,插,zn,平素,一向,求,御寒,名作动,穿,脏,破,脏而破的衣服,形作名,来,违背世情,求,追求名誉,只是,翻译课文第一段,众人皆以奢靡 为荣,吾

4、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 约 失之者 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 以俭相诟 病.嘻,异哉!”,把,浪费,当作,只,节俭朴素,嘲笑,固执不大方,缺陷,省略宾语“之”,回答,因为,俭约,名作动,犯过失,少,有志,名作动,以为耻,意动用法,粗陋,定语后置,值得,谈论,省略宾语“之”,竟(却),因为,讥议,嘲骂,奇怪,第一段:提出中心,以俭素为美,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

5、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小结,说明自己以俭素为美,批评世人以奢靡为荣的歪风。先说自己清贫家风,再说自己天性不喜奢靡。举三个例子证实:童年怕穿戴金银华美之服进士宴不肯戴花平时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再以两个对比:自己与众人,古人与今人,引孔子之言驳斥对方,批评今人以俭相诟病的怪现象。,翻译课文第二段,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 士

6、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 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 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 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年,更加,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名作动,踩,足穿,ni,记得,已死的父亲,作,没有不,备酒,有时,xng,行酒,不超过,g,通“沽”,买酒,介后,仅仅,只是,限于,yo,下酒的菜,f,干肉,hi,肉酱,汤,这样,判断句,意动,以为非,认为不对,讥评,shu,屡次,微薄,翻译课文第二段,近日士大夫家,酒非 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 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 营聚,然后敢

7、发书。苟 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 吝。故不随俗靡者 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 虽不能禁,忍 助 之 乎!,如果不是,按照宫内酿酒方法酿造,名作动,珍贵奇异之品,形作名,品种,形作动,摆满,矮的长桌,约会,用几个月,名作状,营谋聚集,请柬,如果,有人,这样,意动,以为非,讥评,鄙陋,吝啬,时俗,倒下,大概,败坏,居高位有权势的人,即使,忍心,助长,代词,代这种坏风气,第二段:将先公待客与近岁风俗加以对照,慨叹“风俗颓弊”。,作者分几层来论述的?,分三层,总说今年社会上豪奢风气,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近日社会风气的奢靡败坏情况,对 比,小结,回忆父亲招待客人的情况,指出近岁风俗尤

8、为侈靡,居位者不能助长此风父辈待客: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酒、果、肴近日士大夫待客: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慨叹:风俗颓弊如是,自警及诫子“不 能禁,忍助之乎”。,对比,翻译课文第三段,又闻 昔李文靖公为 相,治 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 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听说,从前,作,宰相,修筑,住宅,介后,听取,处理,使动用法,使转身,有人,i,狭窄,要,作为,确实,作,担任,找到,介后,省宾,“得”后省略“之”,派,紧急,召见,省主

9、(鲁公),省主(真宗),已经,之后,从哪里来,省主(鲁公),回答,皇上,为什么,酒馆,介后,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 重之。张文节为相,自 奉养 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 或 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 自信 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翻译课文第三段,到,请人喝酒,名作动,因为,隐瞒,更加,形作动,器重,自己,生活待遇,如同,亲近的人,有人,劝告,虽然,宾语前置,知道自己,清廉节俭,盖布被,名作动,讥评,应当,通“稍”,稍微,sho,即使,全,名作动,穿绸缎衣服吃珍贵食品,担心

10、,宾语前置,省宾(鲁公),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 有? 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 失所。岂 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翻译课文第三段,只是,长期,享有,身体健康,有一天,介后,习惯,立刻,导致,(饥寒)无所依,哪里,怎么,比得上,健在,稳定,平日,形作名,大贤之人,常人,凡人,比得上,第三段:引述、赞扬古人崇尚节俭的言行。,举了几个事例? 哪些方面?,三个,1.李文靖公(居住)。,2.鲁公(饮食),节俭可得朝廷信任。,3.张文节(生活作风),节俭可保持家人生活如常。,小结,列举前代贤相为

11、例,赞扬他们崇尚节俭、深谋远虑的可贵品德。,李文靖公:居住参政鲁公:饮食张文节公:奉养,三人皆为相,但不讲排场,不图虚荣,从长考虑,治家节俭。司马光身为宰相,引前代同地位的人为例,更有说服力。 尤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见解,深含哲理。,翻译课文第四段,御孙曰:“俭,德之 共也; 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 寡欲则不役 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 谨身节用,远 罪 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判断,判断,判断,各种品德,共同特点,形作名,各种罪恶,大罪,形作名,有好品德的人,少,有地位的人,被,被动,没有地位的人,百姓,约束,使

12、动,使远离,使动,使丰厚,判断,役使,翻译课文第四段,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 妄用,败家 丧身; 是以 居官必贿, 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贪图羡慕,曲,招致,营求,随意,使动,使败坏,使动,使丧命,以是,因此,当官,贪赃受贿,指平民,盗窃,偷盗,判断,小结,引御孙的话,详加阐述,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的不同后果及原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寡欲),(多欲),君子,小人,小人,君子,不役于物,直道而行,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必贿,必盗,以对照方式,进行阐述,深刻而易懂,逻辑紧密,结构严谨,翻译课文第五段,昔正考父(f

13、)饘(zhn)粥以 糊口;孟僖(x)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y)帛,马不食(s)粟, 君子 以为 忠。 管仲镂簋(lu gu) 朱纮(hng)、山节藻棁(zhu),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知其及祸,名作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推知,名作动,辅佐,名作动,穿,名作动,喂,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名作动,使用刻有花纹的簋,刻,名作动,带红色的帽带,名作动,使用山节藻棁,意动,以为鄙,鄙视,宴请,遭到灾祸,忠(于鲁国),及戌(x),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 食万钱,至孙以骄溢 倾家。石崇 以奢靡夸人,卒 以此 死 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然 以功业大,人莫之

14、非,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sh),聊 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 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 辈之风俗云.,到了,果然,因为,逃亡在外,名作状,每天,吃,因为,骄傲自满,使动,使倾覆,用,拿,向人炫耀,最终,因此,省介;介后;被动,被处死,居第一位,名作动,然而,因为,不,意动,以为非,认为不对,宾前,习染,因为,立下名声,自己败亡,一一列举,暂且,列举,几,训诫,教诲,不只,本身,从事,省宾“之”,代节俭,省宾“之”,他们,来,省略介词“于”,第五段:列举正考父等人的事例,证明上段。,古之人因俭得到的结果,古近名人因豪侈得到的后果,举以上各例的目的及

15、希望,此段可分为几层?请概括。,三层,(达人、忠),小器、出亡,倾家、死,穷困,训汝,训汝子孙,小结,通过古今众多实例,证明前段“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理论,归纳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规律,告诫而比不仅要自己节俭,还要教育子孙,继承好的家风。,正面,反面,对比强烈,利害分明,讨论,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俭,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讲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谆谆教导子孙后代要崇尚节俭朴素的良好习俗。,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

16、明了全文的中心“俭”。,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得训诫,行文自然随意,但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划出各自然段的关键语句,简析它们是怎样突出文章主题的。,第1自然段:“吾性不喜华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第2自然段:“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第3自然段:“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第4自然段:“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第5自然段:“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这些关键语句有的在段首或段末,有的在句中,都既统摄所在段的段意,串联事例,又彼此呼应,从各个方面突出“要节俭”的主旨。,文章列举

17、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1、司马光自身的事例2、 父亲的事例 (家风) 3、李文靖(居住问题) 鲁宗道(饮食问题) (同朝代同地位) 张文节(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5、 正考父、季文子 管仲受讥(死后败名) 公叔发、何曾(祸延子孙) (古人) 石崇(此生就败) 寇准(本人和子孙都受害),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正面,反面,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1、司马光自身的事例 现身说法,引出论点2、 父亲的事例 突出“风俗颓败”的严重3、李文靖(居住问题) 鲁宗道(饮食问题) 张文节(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5、 正考父、季文子 管仲受讥

18、(死后败名) 公叔发、何曾(祸延子孙) 石崇(此生就败) 寇准(本人和子孙都受害),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论述观点有不同的作用,正面论证论点,正反对照总结论点,家世清白,性不喜华靡众人奢靡,吾心俭素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以俭相诟病,举例论证(吾)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天圣中先公俭近日士大夫侈),对比论证,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举例论证(李、鲁、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引用论证,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正考父、季文子)(管、公叔、何、石、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汝非徒身当服行,

19、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目的,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2.本文举例繁富,但因角度各异而不显累赘。试分析各事例与全文主旨之间的联系,讲出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本文连用十二个人的事例,恰到好处地论述了要节俭的主旨。 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父亲为例。这两个人的事例,是从家风的角度,以长辈的身份,正面教诲后代,娓娓而谈,特别亲切。 第3自然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都是宋朝初年的人,与司马光父子不同时而同朝,当宰相或副宰相,与司马光的地位相同,以这样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自己后代,也是非常亲切的。这三个事例所选取的角度各不相同,事例虽多而不重复:写李文靖公厅堂狭隘,是房舍问题

20、;写参政鲁公家无器皿、肴、果待客,是饮食问题;写张文节公做宰相后,“自奉养”如当掌书记时,官位高了,节俭作风不变。所引李张两人的话,各有独到之见,深谋远虑,是至理名言,使人信服。 前五例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或者曰“成由俭”;后五个事例从反面说明不俭而“自败”。并且同样是阐述不俭“自败”的,各个事例的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有的当代就败,如石崇丧生;有的身后名败,如管仲受讥;有的祸延子孙,如公叔文子、何曾;有的本人和子孙都受损害,如寇莱公虽因“功业大,人莫之非”,但毕竟豪侈是缺点,难免被人议论,且“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这些事例都有根有据、确凿无疑。,思考,司马光作为一国之相,以父亲的身份,现

21、身说法对儿子进行节俭教育。有同学说,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物质生产极其丰富,再谈节俭过时了。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拓展阅读,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文化常识,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汉代以同举考廉为“同年”,廉派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同时考中者,都称“同年”。科名,隋代起设科取士,叫作科举。因为取士分等第名次,所以又叫科第、科名。东市,刑场。汉朝中央政府处决犯人的地方在长安东,所以称东市,以后就滥用东市为刑场的仪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