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1268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ppt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卷 积 码,本章节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1. 教学内容: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卷积码的编码与译码。 卷积码的矩阵描述。 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 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 维特比译码的性能与应用。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卷积码的编码方法。 了解卷积码的生成矩阵的表示法。 掌握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 掌握卷积码的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实现。 3. 重点与难点: 卷积码的编码。 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 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卷积码(又称连环码)首先由麻省理工学院于1955年提出。卷积码与分组码的不同之处:在任意给定单元时刻,编码器输出的 n 个码元中,每一个

2、码元不仅和此时刻输入的 k 个信息元有关,还与前连续 m 个时刻输入的信息元有关。在同样的编码效率 R 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至少不低于分组码。卷积码的译码方法代数译码:门限译码。译码延时是固定的。概率译码:序列译码。译码延时是随机的。维特比译码。译码延时是固定的。,卷积码的基本概念,卷积码的生成序列、约束度和约束长度例1 (2,1,3)码该码的编码原理图示于下页图;设待编码的信息序列为 M;在对信息序列 M 进行编码之前,先将它每 k 个码元分成一组,在每单元时刻内,k 个码元串行输入到编码器;编码器由 (m+1) 个移位寄存器组构成,每个移位寄存器组内有 k 级寄存器;g(i,j):

3、表示常数乘法器,i=1,2,k;j=1,2,n;共有 nk 个序列。当 g(i,j) =1时,常数乘法器为一条直通的连接线;当 g(i,j) =0时,连接线断开。每一个码元都是 k(m+1) 个数据组合,每一个码字需用 nk(m+1) 个系数才能描述;开关 K 在每一节拍中移动 n 次,每一节拍输入 k 个信息元而输出 n 个码元。,信息序列 M=m0(1)m1(1);ml(1)表示第 l 个时刻的第 k=1个信息元;卷积码的生成序列 g(1,1)=g0(1,1) g1(1,1) g2(1,1) g3(1,1)=1011 g(1,2)=g0(1,2) g1(1,2) g2(1,2) g3(1,

4、2)=1111g(1,1)表明:任一时刻 l 时,输出端1的码元 Cl(1) 是由此时刻 l 输入的信息元 ml(1) 与前两个时刻输入的信息元 ml2(1) 以及前三个时刻 ml3(1) 输入的信息元模2加后的和;g(1,2)表明:Cl(2) 是由 ml(1)、ml1(1)、ml2(1)和ml3(1) 的模2和。只要给定 g(i,j) 以后,就可以生成编码器输出的码元。称g(1,1)和g(1,2)为(2,1,3)卷积码的生成序列。,第 l 个时刻的编码器输出为:,上式表明:任一时刻编码器的输出可以由信息元与生成序列的离散卷积运算求出。这就是卷积码名称的由来。,设M=m0(1) m1(1) m

5、2(1) m3(1)=1011,则编码器两个输出端的序列分别是子码:在任一时刻单元,送入编码器一个信息元 (k=1),编码器输出由2个 (n=2) 码元组成的一个码组,称之为子码。每个子码中的码元不仅与此时此刻的信息元有关,而且还与前 m 个 (m=3) 时刻的信息元有关。,m:编码存储(本例 m=3) 。N=m+1:为编码的约束度。(本例N=4)。Nn:编码约束长度。(本例Nn=8)。本例是非系统码,在码序列 C 中的每个子码不是系统码字结构。,例2 (3,2,1)码n=3, k=2, m=1;它的任一子码有3个码元。每个码元由此时此刻的2个信息元和前一个时刻进入编码器的2个信息元模2运算和

6、求出。这些信息元参加模2运算的规则由 n(m+1)=32=6 个生成序列 nk(m+1)=322=12个系数 所确定,每个输出序列含有2个元素。这6个输出序列是 g(1,1)=g0(1,1) g1(1,1)=11g(1,2)=g0(1,2) g1(1,2)=01g(1,3)=g0(1,3) g1(1,3)=11g(2,1)=g0(2,1) g1(2,1)=01g(2,2)=g0(2,2) g1(2,2)=10 g(2,3)=g0(2,3) g1(2,3)=10,若待编码的信息序列M=m0(1)m0(2) m1(1)m1(2) ml(1)ml(2) 则码序列 C 中的任一子码为,g(1,1)=g

7、0(1,1) g1(1,1)=11 g(2,1)=g0(2,1) g1(2,1)=01g(1,2)=g0(1,2) g1(1,2)=01 g(2,2)=g0(2,2) g1(2,2)=10 g(1,3)=g0(1,3) g1(1,3)=11 g(2,3)=g0(2,3) g1(2,3)=10,每个时刻单元输入编码器 k=2个信息元,它们与前一个时刻进入编码器的2个信息元按卷积关系进行运算后,在输出端1,2,3分别得到该时刻子码中的3个码元。编码器由 N=2 个移位寄存器组和模2加法器构成,每个移位寄存器组含有 k=2 级移位寄存器,每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按一定规则引出后进行模2加的运算。本例也是

8、非系统码形式的卷积码。,推论:(n,k,m) 码完全由 (nk) 个生成序列所生成,每个生成序列中含有 (N =m+1) 个元素。码序列C=C0(1)C0(2)C0(n)C1(1)C1(2)C1(n)Cl(1)Cl(2)Cl(n) 任一子码可以由待编码的信息序列M=m0(1)m0(2)m0(k)m1(1)m1(2)m1(k)ml(1)ml(2)ml(k) 按如下卷积关系求出,系统码形式的卷积码系统卷积码:是卷积码的一类。它的码序列中任一子码 Cl,也是有 n 个码元,其前 k 位与待编码信息序列中的第 l 信息组 ml(i) 相同,而后 (nk) 位监督元由生成序列生成;每个码中的前 k 位就

9、是此时刻待编码的 k 位信息元,所以在生成序列 g(i,j) 中有 (kk) 个生成序列是固定的,即,任一子码由下式计算上式表明:在约束长度 N 内,每个子码中的 (nk) 个监督元与信息元的卷积关系。,例3 (3,1,2)系统卷积码:g(1,1)=g0(1,1) g1(1,1) g2(1,1)=100g(1,2)=g0(1,2) g1(1,2) g2(1,2)=110g(1,3)=g0(1,3) g1(1,3) g2(1,3)=101,任一时刻子码为,例4 (3,2,2)系统卷积码:g(1,1)=g0(1,1) g1(1,1) g2(1,1)=100g(1,2)=g0(1,2) g1(1,2

10、) g2(1,2)=000g(1,3)=g0(1,3) g1(1,3) g2(1,3)=101g(2,1)=g0(2,1) g1(2,1) g2(2,1)=000g(2,2)=g0(2,2) g1(2,2) g2(2,2)=100g(2,3)=g0(2,3) g1(2,3) g2(2,3)=110该码的任一子码 Cl 中前两位与 ml(1)、ml(2) 相同,后一位的监督元由卷积 确定,即,g(1,1)=g0(1,1) g1(1,1) g2(1,1)=100 g(2,1)=g0(2,1) g1(2,1) g2(2,1)=000g(1,2)=g0(1,2) g1(1,2) g2(1,2)=000

11、 g(2,2)=g0(2,2) g1(2,2) g2(2,2)=100g(1,3)=g0(1,3) g1(1,3) g2(1,3)=101 g(2,3)=g0(2,3) g1(2,3) g2(2,3)=110,(1) 串行输入、串行输出的编码电路非系统码编码器:根据下式构造的是非系统编码器。,卷积码的编码,系统码编码器:根据下式构造的是系统编码器;,(2) (nk)m 级移位寄存器构成的并行编码电路(型编码电路)这是系统码形式的一种编码电路,又称型编码电路;将上面的系统码形式展开后可以改写为式(6.4.5)。式(6.4.5)表明:在并入并出方式下,为了获得第 l 个子码的 (nk) 个监督元,

12、需要(nk) 个移位寄存器组,每一组移位寄存器的数目为 m 级;它们根据生成序列 g(i,j) 所确定的关系存储了第 l 个信息组相邻的前 m 个信息组。,2. 卷积码的编码,例5 (3,2,2)码型编码电路解:生成序列为g(1,1)=g0(1,1) g1(1,1) g2(1,1)=100g(1,2)=g0(1,2) g1(1,2) g2(1,2)=000g(1,3)=g0(1,3) g1(1,3) g2(1,3)=101g(2,1)=g0(2,1) g1(2,1) g2(2,1)=000g(2,2)=g0(2,2) g1(2,2) g2(2,2)=100g(2,3)=g0(2,3) g1(2

13、,3) g2(2,3)=110根据式(6.4.5),第 l 个子码的监督元为Cl(3)=ml(1)g0(1,3)+ ml(2)g0(2,3) +ml1(1)g1(1,3)+ ml1(2)g1(2,3) + ml2(1)g2(1,3)+ ml2(2)g2(2,3),将生成序列诸元素带入后有Cl(3)=ml(1)+ ml(2)+ ml1(2)+ ml2(1)(3,2,2)码的型编码电路如图6.4.7所示。图6.4.8是(n,k,m)系统码型编码电路。,2. 卷积码的编码,(3) km 级移位寄存器编码电路(型编码电路)将上面系统形式展开后可以另外改写为式(6.4.6)。式(6.4.6)表明:只需将

14、第 l 时刻的 k 个信息元与前 m 个时刻的诸信息元按生成序列所确定的关系模2相加,就可以得到此时刻的 (nk) 个监督元。型编码电路由 k 个移位寄存器组构成,每一组有 m 级移位寄存器。它们分别寄存了前 m 时刻进入编码器的第一个到第 k 个信息元。,例6 (3,1,2)码,码的生成序列为g(1,1)=g0(1,1) g1(1,1) g2(1,1)=100g(1,2)=g0(1,2) g1(1,2) g2(1,2)=000g(1,3)=g0(1,3) g1(1,3) g2(1,3)=101由式(6.4.6),该码任一子码的监督元为Cl(2)=ml(1)g0(1,2)+ml1(1)g1(1

15、,2)+ml2(1)g2(1,2)=ml(1)+ml1(1) Cl(3)=ml(1)g0(1,3)+ml1(1)g1(1,3)+ml2(1)g2(1,3)=ml(1)+ml2(1)其编码电路如图6.4.9所示。,例7 (3,2,2)码,已知码的生成序列为g(1,1)=g0(1,1) g1(1,1) g2(1,1)=100g(1,2)=g0(1,2) g1(1,2) g2(1,2)=000g(1,3)=g0(1,3) g1(1,3) g2(1,3)=101g(2,1)=g0(2,1) g1(2,1) g2(2,1)=000g(2,2)=g0(2,2) g1(2,2) g2(2,2)=100g(2

16、,3)=g0(2,3) g1(2,3) g2(2,3)=110由式(6.4.6),该码任一子码的监督元为Cl(3) =ml(1)g0(1,3)+ml1(1)g1(1,3)+ml2(1)g2(1,3) +ml(2)g0(2,3)+ml1(2)g1(2,3)+ml2(2)g2(2,3) =ml(1)+ml2(1)+ml(2)+ml1(2)其编码电路如图6.4.10所示。图6.4.11所示的是(n,k,m)码的型编码电路。,Cl(3)=ml(1)+ml2(1)+ml(2)+ml1(2),(4) 结论 以上三种形式电路各有不同的特点。在一般的串行通信方式下,用串行编码电路比较方便,虽然它所需的电路级数

17、较多;在并行通信时,若(nk)k,采用型编码电路较型更为简单;否则,应采用型编码电路。,描述卷积码编译码的过程,可以用不同的描述方法:如矩阵法、码树法、状态图法、篱笆图法等。采用何种方法与卷积码的译码方法有很大关系。代数译码时:用矩阵法对译码原理的叙述和理解较方便。概率译码时:借助码树和篱笆图能更清晰地分析和了解译码过程和码的性能。(1) 卷积码的生成矩阵(2) 卷积码的监督矩阵,卷积码的矩阵描述,(1) 卷积码的生成矩阵以 (2,1,3) 码为例说明它的生成矩阵是如何得到的g(1,1)=g0(1,1) g1(1,1) g2(1,1) g3(1,1)=1011 g(1,2)=g0(1,2) g

18、1(1,2) g2(1,2) g3(1,2)=1111,其中:,将上式表示成矩阵方程,则有:即 CT=GTMT=(MG) T或者 C=MG,码的生成矩阵G:G 称为 (2,1,3) 码的生成矩阵。当输入的信息序列是有头无尾的半无限序列时,生成矩阵也是半无限矩阵, G 的下标就是这个含义,这时码序列C亦为半无限序列。由式(6.4.7)可以看出,生成矩阵G中,只要第一行 G0G1G2G3确定以后,生成矩阵 G 也就确定了。基本生成矩阵g :生成矩阵G的第一行为该码的基本生成矩阵。(2,1,3)码的基本生成矩阵 g为:g =G0G1G2G3 00g 中的每一个元素完全由码生成序列 g(i,j) 诸元

19、素所确定。编码器的输出码序列 C 可根据生成矩阵得到。(2,1,3)码:基本生成矩阵中的每个元素 G0,G1,G2,G3 都是 (12)阶矩阵 (kn, k=1,n=2),元素的数目共4个 (m+1=N=4)。,例9 (3,2,2)非系统卷积码。它的6个生成序列为:g(1,1)=g0(1,1) g1(1,1) g2(1,1)=110g(1,2)=g0(1,2) g1(1,2) g2(1,2)=010g(1,3)=g0(1,3) g1(1,3) g2(1,3)=100g(2,1)=g0(2,1) g1(2,1) g2(2,1)=001g(2,2)=g0(2,2) g1(2,2) g2(2,2)=

20、100g(2,3)=g0(2,3) g1(2,3) g2(2,3)=111设信息序列 M=m0(1)m0(2)m1(1)m1(2)m2(1)m2(2)m3(1)m3(2)由式 (6.4.3),编码器的输出 C 为:,6.4.3 卷积码的矩阵描述,写成矩阵方程,可得到(3,2,2)码的生成矩阵和基本生成矩阵,(n,k,m) 码的基本生成矩阵和生成矩阵,(1) 卷积码译码的种类:卷积码的译码可分为代数译码和概率译码。(2) 代数译码:从码的代数结构出发,以一个约束度的接收序列为单位,对该接收序列的信息码组进行译码。大数逻辑译码是代数译码的主要方法。 代数译码中,用矩阵描述比较方便。(3) 概率译码

21、:从信道的统计特性出发,以远大于约束度的接收序列为单位,对信息码组进行最大似然的判决。维特比译码和序列译码是其最主要的方法。 在维特比译码中,用篱笆图来描述码的译码更为方便。,卷积码的译码,(1) 卷积码的状态定义:卷积码编码器要存储 m 段消息,这些消息数据既要因新的输入而改变,又要影响当前的编码输出,因此称存储表达这些数据的参量为卷积编码器的内部状态,简称状态。有效存储单元 M:Mk m状态向量(l)/:(l)=(M(l), M1(l), 2(l),1(l)二元 (n,k,m) 卷积码共有 2M 个不同的状态,记为新的状态(l+1)/转移分支 (l),(l+1)/(, )输入段 U(l)/

22、U输出段 V(l)/V状态转移方程:=(,U)输出方程: V =(,U),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例1 (2,1,2)码的状态向量为=(21),共有4种状态S0,S1,S2,S3,如图所示。g(1,1)=g0(1,1) g1(1,1) g2(1,1) =111g(1,2)=g0(1,2) g1(1,2) g2(1,2) =101,其状态变化表如表6.4.1所示。该码的状态转移方程和输出方程分别为 1=U 2=1 V1=U +1+2 V2=U +2,其状态转移图如图6.4.14和图5.4.15所示。,例2 (3,2,1)码的状态向量为=(21),共有4种状态S0,S1,S2,S3,如图6.

23、4.13所示。g(1,1)=g0(1,1) g1(1,1)=11g(1,2)=g0(1,2) g1(1,2)=01g(1,3)=g0(1,3) g1(1,3)=11g(2,1)=g0(2,1) g1(2,1)=01g(2,2)=g0(2,2) g1(2,2)=10g(2,3)=g0(2,3) g1(2,3)=10其状态为 S=(21) S0=(00),S1 =(01),S2 =(10),S3 =(11) V=(V1V2V3) U=(U1U2),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为 1=U1 2= U2 V1=U1+1+2 V2=U2+1 V2=U1+U2+1,(3) 卷积码的栅格图(篱笆图)状态图不能反映出状

24、态转移与时间的关系栅格图/篱笆图:将开放型的状态转移图按时间顺序级联形成一个栅格图。编码路径:状态序列在栅格图中形成的一条有向路径。当有向路径始于全“0”状态S0,又终于S0时,表明此时编码器又回到全“0”状态,这条始于S0又首次终于S0的路径是一个卷积码码字。,红实线表示U=0时输入产生的转移分支;黄虚线表示U=1时输入产生的转移分支。,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Viterbi译码的特点维特比算法是最大似然的序列译码算法 译码复杂度与信道质量无关 运算量和存贮量都与码长呈线性关系 运算量和存贮量都与状态数呈线性关系 状态数随k及m呈指数关系,(1) 维特比译码的度量待编码的信息序列M:M=M0,

25、 M1, ML1;编码器输入序列的总长度:k(L+m);编码器输出的码序列C:C=C0, C1,CL1,其中每个子码Ci含有n个码元;经离散无记忆信道(DMC)传输后,译码器接收的序列 R:R=R0, R1,RL1;对于DMC信道:码序列 C 的路径度量 M(R/C):计算第 l 时刻到达状态 i 的最大似然路径的相似度log p(R/C);子码 Ci 度量M(Ri/Ci) :计算第 l 时刻接收子码 Ri 相对于各码字的相似度log p(Ri/Ci),也称为分支度量。,(2) 维特比译码和篱笆图在维特比译码中,用状态图和篱笆图描述码的译码比较方便。以(2,1,2)码为例说明 g(1,1)=g

26、0(1,1) g1(1,1) g2(1,1) =111 g(1,2)=g0(1,2) g1(1,2) g2(1,2) =101,图6.4.20所示的是(2.1.2)码的篱笆图:它由结点和分支构成。共有8个结点(单元时刻),在图中的上方以0,1,2,7标号,0结点表示第0个时刻。,编码器的工作过程:在起始的第0个到第2个时刻内,编码器根据输入的信息元不同从S0状态向四个可能的状态之一行进;本例假定信息序列长为L=5个信息组,最后 m 个信息组是全0,所以在篱笆图上的最后两个时刻向 S0 状态返回;篱笆图上各连续分支组成了可能的路径,它们代表了各种可能的码序列;由于可能的输入信息序列有 2kL=2

27、5=32 个,可能的路径有32条;每个分支上的数字表示输出的子码。,(3) 码参数和篱笆图的关系 对(n,k,m)码而言,编码器的可能状态数目为2km个,进入每个状态的分支数为 2k 个,从每个状态输出的分支数 2k 个,若输入信息序列长为 k(L+m)(后mk个码元全为0),则篱笆图上共有 2kL 条不同的路径,相应于编码器输出的 2kL 个码序列。,(4) 最大似然译码/最小距离译码译码器接收到 R 序列后,按最大似然法则力图寻找编码器在篱笆图上原来走过的路径,也就是寻找具有最大度量的路径;因此,译码器必须计算 maxM(R/Cj),j=1,2,2Lk,对BSC信道,就是寻找与 R 有最小

28、距离的路径,即计算和寻找 mind(R, Cj)。译码的实现(续下页.):,译码的实现:最大似然译码方法只是提供了一个译码准则,实现起来尚有一定困难。因为它是考虑了长度为 (L+m)n 的接收序列来译码的,这样的序列可能有 2Lk 条;若实际接收序列中,L=50,k=2,则可能的路径有 2100 条。译码器每接收一个序列 R,就要计算 1030 个似然函数才能做出译码判决。若 kL 再大一些,译码器按最大似然译码准则译码将是很困难的。,(5) 举例说明维特比译码工作原理维特比提出了一种算法:译码器不是在篱笆图上一次就计算和比较 2Lk 条路径,而是接收一段,就计算、比较一段,从而在每个状态时,

29、选择进入该状态的最可能的分支。维特比译码的基本思想:将接收序列 R 与篱笆图上的路径逐分支地比较,比较的长度一般取 (56)mn,然后留下与 R 距离最小的路径,称为幸存路径,而去掉其余可能的路径,并将这些幸存路径逐次分支地延长并存储起来。幸存路径的数目等于状态数:2km 以 (2,1,2) 非系统码为例说明维特比译码的基本思想:设发送序列 C 为全0;接收序列 R=10,00,01,00,00,00,00,假设译码器的初始状态为全0;第0个时刻:接收序列的第0个分支 R0=10 进入译码器。从 S0 状态有两个分支,它们是 00 和 11,R0与这两个分支比较,比较的结果和到达的状态如表 6

30、.4.2 所示:每个状态/节点都有两个存储器:路径存储器:存储该状态的部分路径;路径值存储器:存储达到该状态的部分路径值 (累加距离)。,第一个时刻:进入译码器的接收码组 R1=00 和此时刻出发的四条分支比较,比较结果和达到状态如表6.4.3所示:从第一个时刻到第二个时刻:共有四条路径,到达S0, S1, S2和S3。在第二个时刻以前译码器不做任何选择和判决。每个状态的路径存储器存储下此时刻的幸存路径:0000,0011,1110,1101;每个状态的路径值存储器存储了此时刻到达该状态的幸存路径累加值 (累加距离)。,从第二个时刻起:第二个接收码组 R2=01 进入译码器,从篱笆图上可见,从

31、第二个时刻到第三个时刻,进入每个状态的分支有两个(或者说在第三个时刻,进入每个状态的路径有两条)。译码器将接收码组 R2 与进入每个状态的两个分支进行比较和判决,选择一个累加距离(部分路径值)最小的路径作为进入该状态的幸存路径。这样的幸存路径共四条,比较和判决的过程如下:,经过比较后选择:部分路径 000000为到达 S0 状态的幸存路径;部分路径 000011为到达 S1 状态的幸存路径;部分路径 110101为到达 S2 状态的幸存路径;部分路径 001101为到达 S3 状态的幸存路径。按照上述方法,接收序列的诸码组依次进入译码器,每个时刻进入一个码组,沿着篱笆图对每个状态按部分路径值(

32、累加距离)的大小,选择一条幸存路径。在每个状态上进行判决时,可能出现进入这一状态的两条路径的距离值相同,这时可以任选其一,因为对以后的判决而言,无论选择那一条路径,累加距离是相同的。,对本例而言,按上述算法进行到第十一个分支后,四条路径的前面分支都合并在一起。所以,只要译码深度足够,就可达到较低的错误概率。一般,约为 (56)mn,所以,维特比译码的延时可达 (56)m 个单位时刻(每个单位时刻为 n 个码元长度)就可以对第0个接收码组的信息元进行判决。依此类推,对接收序列中的诸码组进行译码。维特比译码的一次运算:计算每个输入分支的度量值(分支距离、累加距离);比较各部分路径的度量值,选择一条

33、作为幸存路径。篱笆图中共有 2km 个状态,因此,维特比译码的计算量与编码存储 m 成指数关系变化,所以采用维特比算法译码的卷积码,其 m 不能选的太大。,(6) 总结维特比算法的步骤在第 j(j=m)个时刻以前,译码器计算所有的长为 m 个分支的部分路径值,对进入 2km 个状态的每一条部分路径都保留。第 m 个时刻开始,对进入每一个状态的部分路径进行计算,这样的路径有 2k 条,挑选具有最大部分路径值的部分路径为幸存路径,删去进入该状态的其它路径,然后,幸存路径向前延长一个分支。重复第二步的计算、比较和判决过程。若输入接收序列长为 (L+m)k,其中,后 m 段是人为加入的全0段,则译码一

34、直进行到 (L+m) 个时刻为止。若进入某个状态的部分路径中,有两条的部分路径值相等,则可任选其一作为幸存路径。,硬判决译码器:以最小距离为度量的译码器。它适用于 BSC 信道。软判决译码器:把信道解调器输出的信号进行 Q 电平量化,其中 Q 2,然后再输入到维特比译码器进行译码。充分利用了信道输出信号的有关信息,提高译码的可靠性。它适用于DMC信道。软判决译码器比硬判决译码器可以改进码的性能。在一定信道条件下,用软判决译码器可以获得更小的误码率;或者在同等误码率条件下,获得较高的编码增益。注:离散无记忆信道DMC(Discrete Memoryless channel) 二进制对称信道BSC

35、(Binary Symmetric Channel),BSC是 DMC的一种特殊情况。,软判决维特比译码,维特比译码技术在目前已作为一个标准技术在宇航和卫星通信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维特比译码算法是一种最大似然译码算法,由于译码的计算量与 m 成指数增长,所以适用于维特比算法的码,编码存储 m 都不太大,从而码的自由距离不能很大,维特比译码器的输出误码率不能做的很低,一般只能达到 105106 的量级。软判决译码器与硬判决译码器的复杂性差不多,也易于实现,而 Q=8 或 Q=16 电平量化的软判决译码在 R=1/2 时,大约可以得到5dB的纯编码增益,这对于宇航、卫星通信是极有吸引力的。随着大规模集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维特比译码在功率受限、误码率要求为中等的情况下,广泛被作为标准技术应用。,维特比译码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