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12692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9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行为学相关选题,技术恐惧及解决途径分析SNS个人信息交流模式及应用分析大学生求职信息行为分析中国股民的信息搜寻行为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技术恐惧(technophobia),技术恐惧(technophobia)是一个技术心理反应现象。技术恐惧涉及行为、情绪、态度三种成分。 人与计算机技术交互产生的焦虑,对计算机及社会冲击的消极态度,对计算机技术未来的消极认知,内在的自我批评性的看法,There are two kinds: Cognitive: more common, completely repulsive to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an

2、y field. Anxious: react to the drawback on a physical level. third type: a combination of the cognitive and anxious kinds.,技术恐惧(technophobia),Technophobia began to ga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s a movement with the daw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chines

3、 able to do the work of skilled craftsmen using unskilled, underpaid women and children, those who worked a trade began to fear for their livelihoods.,In 1675, a group of weavers destroyed machines that replaced their jobs.By 1727, the destruction had become so prevalent Parliament made the demoliti

4、on of machines a capital offense,This action, however, did not stop the tide of violence .,The 19th Century was also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science.The worl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changing rapidly, too rapidly for many, who feared the changes taking place and longed for a simpler time.,Afte

5、r World War II, a fear of technology continued to grow.In the post-WWII era, environmentalism also took off as a movement. Many technophobic groups revolt against modern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ir beliefs that these technologies are threatening to their ways of life and livelihoods.,In 1992 and 199

6、4: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surveying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across various countries.The overall percentage of the 3,392 students with high-level technophobic fears was 29%Japan had 58% high-level technophobes, India had 82%, and Mexico had 53%.In 2000: a

7、report stated that roughly 85 to 90 percent of new employees at an organization may be uncomfortable with new technology, and are technophobic to some degree.,measuring instruments : can help assess the mental state of technophobes the computer anxiety scale,computer thoughts survey general attitude

8、 towards computers scale,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1995年美国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对待技术的态度分为三类:10%-15%:技术热衷者(Eager adopters),50%- 60%:技术迟疑者(Hesitant “prove it”),30%-40%:技术抵制者(Resisters)技术抵制者大多是技术恐惧者。,SNS个人信息交流模式及应用分析,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中文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一种为用户提供信息展示、交流与共享平台,并注重用户关系管理的服务形式。例如,MSN和校内网就是SNS理念应

9、用的典型代表。SNS应用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与计算机的对话”进一步向“人与人的对话”转变。,SNS作为目前主流的web2.0应用工具,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通过SNS个人信息交流模式分析,提出SNS交流模式的自身优势,并对当前流行的三类SNS网站进行具体分析,提出SNS交流模式网站的问题和解决建议。,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在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基础上,分析网络环境中的从众行为,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针对特定主题或特定群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以期把握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对问题解决提出自己的观点。,“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

10、-诺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于1972年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中,作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核心观点: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害怕孤立的恐惧感,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如果对事件的赞成声占主导地位,人会随之表达赞成的观点,如果赞成呼声下降,人就会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该理论的基本假定是:(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人经常害怕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着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5)四个假定形成、巩固

11、和改变了公众的观念。这一理论提出后,被用于解释舆论形成及媒体的作用,成为传播学经典理论模型。但是,在该理论提出后的三十多年中,学界对其应用价值也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能否采用该理论分析网络空间的社会心理和传播行为,构成学界不断讨论的问题。,人的行为解析,人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过程,例如,手被针刺后,人的反应包括:喊叫-拔刺-止疼。人的行为公式:S O B A(刺激)(人的有机体) (行为反应) (行为目的完成),人的行为公式,人的动作有些是先天的:例如,表示“不”的摇头动作,最初是一种拒绝动作,是对事物的否定大量动作是后天学习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动作存在同化

12、现象人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同伴的动作,人的行为特点,(1)目的性:人和动物行为的重要区动物只能适应环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环境(2)受心理活动调节:根据需要调节行为(3) 差异性:受环境和心理特征影响行为有较大差异性(4)可塑性:教育和环境熏陶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需求概念,1 需求概述,1.1 需求(needs)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需求表现为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人饿了就会有对食物有需要,渴了就有对水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时人与动物共有的,是为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需要交友、爱情、得到

13、尊重,实现抱负等,这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需求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从心理角度分析:需求是一个心理特征,起源于有机体的“有目标的行动”。从客观角度分析:个人需求代表着人在社会中需要付出的代价。每个人都有客观需求,但为避免在社会中受到伤害,可以放弃自己的观点。,二者的关系:在客观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表现为一种心理“感觉到的需求”(felt needs) ;客观需求可以通过个人偏爱和心理表现出来。心理定义:最著名的学术模型是马斯洛的需求等级论,从安全到自我实现,构成不同层次的“需求等级体系”。心理定义的问题:不同文化或不同社会群体,需求表现全然不同。,在市场研究中,需求

14、是最基本的支撑概念。人的需求是感觉到的缺失状态(states of felt deprivation) 。人的需求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对食物、衣服、保暖、安全的需求,社会需求:对于归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个人需求:对于知识、自我表达的需求。需求不是市场发明的,而是人类的基本组成部分。,需求特征:需求不总是显而易见的,需求来自各个方面,需求不总是容易用文字表达的,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需求,详细程度不同,需求数量需要控制。,2 相关概念,needs, wants, demands(1)想要(Wants):受文化和个性影响。美国人,想要汉堡、薯条、可乐;中国人面条、米饭。“想要”:按照满足需求的对象加

15、以描述。“想要”没有止境,但是资源有限。人必须 “选择” 产品,以便用有限的金钱获得最有价值、最满意的结果。,(2)要求(demands)在购买力的支持下,“想要”转变为demands。效益的考虑:本田=交通工具(价格低、省油),宝马=舒适、奢华和身份。,(3)需要(needs)个人希望满足的基本要求,包括对食物、房屋、感情、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求。,Needs: 基本需求,Wants: 受社会、文化、媒体和市场影响,Demands:对特定产品的“想要”,必须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的支持。,举例,Example 1A woman is not buying lipstick, she is buy

16、ing hope.She is confident that she will definitely look good after using that lipstick. And this hope brings her to the shop.,Example 2I need a car, my daughter wants a car, and my ex-wife demands a car.,11类“中介性需求”(intermediate needs”):充分的有营养的食品和水,充足的住房条件,安全的工作环境,安全的物理环境,适当的健康保健,儿童安全,与他人关系,身体安全,经济安全

17、,出生控制和儿童抚养的安全,适当的基础和跨越文化的教育。,人的基本需求(Fundamental Human Needs):Manfred Max Neef等人提出, 从以人为尺度的发展(Human Scale Development)来看,人自身的需求非常有限。,人的基本需求相对稳定,能够跨越历史,通过文化保存下来,伴随时间和文化的改变而变化的,是满足需求的策略。人的需求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其中各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系统中,除了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外,其他需求是没有区分等级的。需求同时发生、相互补充、可以替代(trade-offs)。这是需求满足的过程。,3 需求分类,需求显性需求隐

18、性需求需求管理需求定义:相对“主观”的过程;需求分析:需求实现:变更管理需求定义是关键,“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和技术需求“显性需求”直接来自目标用户本身的需求“隐性需求”要考虑不同相关人(StakeHolder)的需求。,Bradshaws classification of needs,Needs,信息需求定义,1 信息需求定义,信息需求人在实践中,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Lack of self sufficiency信息需求被描述为:差距 gap 非常态 - 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K) 信息需求开始于人们感知到头脑

19、中的既有知识体系发生异常或呈现出不寻常状况时,即现有知识的架构不足或难以运用于目前任务的状况。,不同学者对“信息需求”的定义林尼(Line)的观点:信息需求是“任何工作、研究和构思所需要的事实或数据。” 威尔森(Wilson)的观点:信息需求是“为满足人的理想、感情和认知所产生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可能寻求信息的可能”。贝肯(Belkin)的观点信息需求是在“人意识到知识欠缺并想解决这些异常现象时而产生的”。,沃格特(Voigt)的观点:信息需求分为三种类型:(1)保持不落伍;(2)对特定资料的需求;(3)对所有相关资料的需求。,Information need is an individual

20、or groups desire to locate and obtain information to satisfy a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need.The information and need in information need are inseparable interconnection. Needs and interests call forth information.The objectives of studying information needs are:1. The explanation of observed phenom

21、ena of information use or expressed need; 2. The prediction of instances of information uses; 3. The control and thereby improvement of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of essentials conditions.,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needs was coined by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cientist Robert S. Tay

22、lor in his article The Process of Asking Questions published in American Documentation (Now 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re are variables within a system that influent the question and its formation. Taylor divided them into five groups: general aspec

23、ts (phys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system input (What type of material is put into the system, and what is the unit item?); internal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indexing, subject heading, and similar access schemes); question input (what part do human operators play in the total system?); out

24、put (interim feedback).,2 影响信息需求的因素,“任务”工作- Work activity学科- Discipline/ Field / Area of interest设施-Availability of facilities个人所在位置-Hierarchical position of individuals动机- Motivation factors for information needs决策-Need to take a decision新思想-Need to seek new ideas正确性判断-Need to validate the correct

25、ones专业贡献-Need to make professional contributions优先的确立- Need to establish priority for discovery etc.,信息源和信息环境因素 信息资源的范围 The rang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available; 信息使用目的-The uses to which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put;背景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other individual charac

26、teristics of the user;社会环境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s surrounding the user; 信息使用结果The consequences of information use.,网络环境下信息需求特点:超越用户需求表达的范围,研究潜在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员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共同语言”。,信息需求模型,信息需求研究取向信息需求研究经典模型,1 信息需求研究取向,(1) 面向系统的研究取向20世纪50年代的流行观点,重点研究“知晓”(awa

27、re)问题。将信息视为实体(utility),可以打包(package)传送。根据信息系统的使用人数和次数,判断需求量的大小。,观点的核心:信息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根据系统工程观点:人们完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需求一旦发生就处于一种不变状态,寻求的是结果或信息产品以改变这种状态。不同学科的代表性观点:信息科学:Shannon & Weaver 信息理论信息是客观的,独立于使用者之外,重点研究信息流通过程,研究可控制的信息传递,图书馆学:图书馆机构取向。,基于系统的研究要回答:(1)用户类型及其信息需求的特征是什么?(2)通过什么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3)目前已经满足了用户的那些需求

28、?(4)用户使用信息的效果如何?如何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是基于系统研究的最终目的。,(2) 面向用户的研究取向,20世纪70年代末: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向“用户”转移,“信息需求”形成新的解释。不同学者对“信息需求”的定义林尼(Line)的观点:信息需求是“任何工作、研究和构思所需要的事实或数据。”,BRENDA L. DERVINSchool of Communication,Ohio State University,2 德尔文(B. Dervin)的 意义建构说(1976),核心观点:信息需求研究应该关切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基本观点陈述:生活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所构成的,信息搜寻是从人的

29、自由行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当人面临问题,内在知识不足理解外在事物时,便形成知识的差距,为弥补差距,需要从其他人或资源获取帮助,就会去寻找信息。意义构建模型(Sense-making model): 状况-差距-使用/帮助认知差距产生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主观的重点是信息的意义流动过程,意义构建模型示意图,德尔文采用图示法形象说明信息意义建构过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知识的。只有通过对原有行为的重复,才能取得新的进步。当前进遇到阻碍时,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不连续性,由于缺少对特定环境的了解,人在前进中没有可参照经验,只有建构新的概念才能继续前进。,当人在前进过程中遇到鸿沟(gap

30、)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几步:(1)确定“鸿沟”并且将其“概念”化;(2)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跨越鸿沟。,情境-鸿沟-帮助/使用构成意义建构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如何针对不同情境,找出鸿沟形成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人与人、小型团队、不同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帮助人们认识前进中的鸿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1:OCLC的信息行为调查,大学图书馆感到读者人数减少,在OCLC等机构资助下展开调查项目。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首选信息资源不包括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项目进一步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调查范围是俄亥俄州的44所大学,方圆100英里的校园内;调查对8个核心小组进行访谈,31名教师,19名研究

31、生,28名本科生;调查分为四个阶段:核心小组访谈虚拟咨询问题分析在线调查问卷电话访谈,Situation 1: 快速查询假设有一种情境,你需要得到答案或决策,于是开始快速查询。请在这些资源中做出选择:朋友、家庭、教授、同事等。,快速查询:本科生,人际资源:父亲朋友同屋Google所有的事情都是新的Blogs讨论组电子数据库,本科生对Google的评论是:如果查询Google,所有结果都是相关的,而图书馆目录只是列表,不使用图书馆和图书馆在线目录。,研究生:快速查询,Web 和 Google快速方便个人图书馆图书馆数据库在线期刊和文摘人际资源朋友导师,教师:快速查询,个人图书馆比在线查询更快Am

32、azon Google快速第一站人际资源同事电子期刊中心图书馆主页数据库,Situation 2: 不使用图书馆,不用图书馆而用其他资源的次数?本科生:人际资源:父亲,家长,教授Google在线百科全书电子期刊学术数据库,Situation 3: 彻底查询,研究的学术环境,需要彻底查询本科生人际资源:图书馆员GoogleA电视节目:探索频道,研究生:彻底查询,人际资源:同学,教授,同行,专家图书馆互联网在线图书,教师:彻底查询,在线资源:网站,Google查询定义图书馆:学术期刊,期刊数据库,图书人际资源:专家,领域权威,个人信息专家,3. N. Belkin(1980)的知识混沌说(ASK)

33、,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K) 基本观点:信息需求开始于人们感知到头脑中既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异常或呈现不寻常状况时即现有知识架构不足或难以运用于目前任务的状况,Professor II Rutgers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Belkin从认知角度,认为信息需求来源于个人模糊的知识状态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以处理异常发生的状况时,就会产生信息需求。ASK是信息需求(内隐的)的支撑ASK在问题阐述过程中形成信息检索系统应该建立在ASK基础上,在

34、Belkin看来,信息搜寻是一个动态过程,伴随对问题认识的深入,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系统设计应该在用户查询一个主题词时,同时显示其他相关内容,在个别的知识片断中间找出联系,提供支持信息的桥梁,用于跨越知识鸿沟。,4. 泰勒的问题-谈判模型,Robert S. Taylor( 1918-)问题-谈判(Question-negotiation) 问题:一种信息不充分的状态谈判:咨询者与信息系统的交互过程,信息需求的层次内隐阶段(visceral): 需求是真实的但无法陈述,表现为一种模糊的感受模糊概念期意识阶段(conscious):清楚意识到需求但是不能明白地描述出来意识化信息需求形

35、成阶段( formal): 信息需求可以用语言文字清楚明确地陈述出来正式的信息需求妥协阶段( compromised):用信息系统所能了解的语言表达需妥协后的信息需求指出:人所感知的需求与所能表白的需求之间存在相当的落差。,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研究的特点:超越用户需求表达的范围,研究潜在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呈现多元化趋势,图书馆不是唯一的信息获取渠道信息需求的对接是图书馆员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共同语言”,总结:信息需求的产生与演变,“与生俱来”论(单一面向的概念)信息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1950-75)“解决问题”论 需求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问题存在即创造了信息需求不确定性原则(基本问题:为降低不

36、确定性)“认知”论 个人对内在认知状态有所不足或差距的察觉与判断问题状况 (problematic situation),“情境”论情境特征是信息搜寻的前因克服压力论(stress & coping) 个人特征与态度不会左右人们的信息搜寻与使用行为,而是当某一情景引起兴趣,或在某一情景必须处理问题时,人们才会产生信息行为。例如,工具/性能 vs.休闲/娱乐性使用科学新闻“动机”论 人类信息搜寻行为的前因基本动机论“使用与满足”取向- 需求源于个人使用信息的动机与从信息内容获得的满足经验,信息需求研究,1. 信息需求类型,表达的需求- Expressed needs未表达的需求 - Unexpr

37、essed needs未意识到的需求 Unaware needs,自然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需求生活领域的信息需求职业领域的信息需求社会化信息需求,信息需求分析包括收集相关人群所有需求的活动。需求分析的目标:(1)理解用户目标(2)揭示用户概念模型,发现“隐性需求”“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显性需求”来自目标用户本身,“隐性需求”来自相关人(StakeHolder)。,2. 信息需求识别,信息需求识别Information Need Identification,INI应用领域信息门户-Information portals在线服务指南- Online service guidance互联网搜索引

38、擎-Internet search engines找人- People finding,Reading,A Methodolog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Needs of Users. By F. J. Devadason. Associate Director, Center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P.O. Box 2754Bangkok 10501THAILAND62nd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39、- Conference Proceedings - August 25-31, 1996,信息需求识别步骤(1)组织/用户的兴趣主题研究Study of subject (s) of interest to the organization/User (s)(2)组织及其环境研究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3) 用户中介环境研究Study of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of the User (s) (4) 用户研究Study of the User (s) (5) 正式访谈Formal interv

40、iew (6) 信息需求识别和记录Identification and recording of information needs (7)识别后的信息需求分析和修正 Analysis and refinement of the identified information needs.,Information Needs Identifier, INI Questions:1.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needs analysis between a librarian and system designer?2. What are t

41、he most difficult tasks in library information needs analysis?,Scenario of Information Needs Analysis,Suppose you work in an information service department in a kind of organization. What should you do before you start your work?If a user ask you a question, what should you think first, next,?What will be the best result for your service?,Basic Principles,Go where the user worksObserve the user as he worksTalk to the user about the wor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