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20775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X 页数:570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0页
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0页
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70页
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70页
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第4版教学课件PPT马春文.pptx(5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马春文 张东辉,第四版,2,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全球分裂:富国与穷国第二节 第三世界的现状第三节 经济发展,第 一 章,3,全球分裂:富国与穷国,一、西方世界的兴起 二、现代经济增长 三、富国与穷国的划分,第 一 节,4,一、西方世界的兴起,5,中世纪庄园的特点,人们活动的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统一强制性劳动自给自足,一、西方世界的兴起,6,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从18世纪末开始,以工业革命为起点,以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为范围的一个特殊的时代。,二、现代经济增长,7,二、现代经济增长,8,三、富国与穷国的划分,9,第三世界的现状,一、

2、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第 二 节,10,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11,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12,“第三世界”曾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与其他术语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概念带有政治涵义。,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13,世界银行依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水平的高低,将208个人口超过30000人的经济体分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和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以及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14,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组: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及分类,1

3、5,1.低下的生活水平,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6,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为19%,生产GDP份额却高达67.9%。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GDP之比约为9:1。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9。,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7,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8,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公开失业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

4、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9,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在GDP中份额高,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20,富国和穷国的经济政治权力是不平等的。富国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21,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先天残缺不

5、足,后天发育不良。国内经济各部门之间联系微弱、支离破碎,对外则严重依赖。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22,经 济 发 展,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三、衡量发展的指标 四、千年发展目标,第 三 节,23,关于发展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发展是指在生产和就业中,农业部门份额减少,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升的现象和过程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既包括经济增长,不平等和贫困的减少或消除,也包括社会结构的变迁,大众心态和国家制度的改变。,一、经济发展的含义,24,目前,关于增长与发

6、展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对增长与发展不加区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5,总的说来,区分发展与增长是有益的,这种区分可以使我们对增长以外的一些因素予以注意。但需要注意的是,增长仍然是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增长和增长以外的变化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且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6,最常用的是GNP与GDP,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联合国推荐使用GDP这一指标,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三、衡量发展的指标,27,如上所述,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过程,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能完整地衡量一个国

7、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许多机构和学者一直设法建立综合指标或指标体系,来衡量发展水平。这些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一类是所谓生活质量指数。,综合指标或指标体系,三、衡量发展的指标,28,常用的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体系世界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其中,前两种属于第一类,后两种属于第二类。,综合指标或指标体系,三、衡量发展的指标,29,发展是一个长期现象,而且包括了广泛的内容。但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的问题,我们可以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这方面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千年发展目标”(the Millennium

8、Development Goals),简写为MDGs。 2000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与会的189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所谓“千年发展目标”。,四、千年发展目标,30,四、千年发展目标,31,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早期经济发展思想第二节 当代发展理论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第 二 章,32,早期经济发展思想,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二、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三、“静态的插曲”四、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五、早期经济发展思想的缺陷,第 一 节,33,1.亚当斯密,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Adam Smith1723.6.5-1790.7.17,亚当斯密在经

9、济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萨缪尔森,斯密的国富论是“一部可以题为如何使GNP增长的实用手册”。,34,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6.5-1790.7.17,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国民财富的增长由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决定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口数量一方面影响从事劳动人的数量,另一方面影响分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影响,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35,1.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6.5-1790.7.17

10、,国外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缺乏分工、资本积累、机器发明以及经济制度不当导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不能迅速增长政府的职能包括保护社会、个人、建设和维持公共设施,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36,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04.18 -1823.09.11,李嘉图也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的扩大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李嘉图和斯密一样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与斯密不同,李嘉图十分强调报酬递减律,因此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 ,而且越来越慢,最终进入停滞状态,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37,3.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

11、s Robert Malthus1766.2.13 1834.12.23,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38,3.罗伯特马尔萨斯,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思想,要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较好的平衡,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土地、财产和收入的过度集中会降低有效需求,导致资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过剩状态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都不可能为全部商品价值的实现提供足够的需求,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2.13 1834.12.23,39,Karl Heinrich Marx1818.5.5 1883.3.14,二、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运用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2、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马克思除去对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动态分析外,还分析了既定制度下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40,John Stuart Mill1806.5.20 1873.5.8,三、“静态的插曲”,小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 1870年开始,经济学界出现了“边际革命”,资源配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41,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2.8 1950.1.8,四、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13、,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是发展的条件,但不能创造发展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家精神,42,五、早期经济发展思想的缺陷,发展中国家此时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出现,所以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还不可能出现。这些早期发展思想实际上研究的是发达国家本身的增长问题,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还算不上是发展理论。,43,当代发展理论,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二、发展理论的演变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第 二 节,4

14、4,(一)结构主义,狭义结构主义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中心的生产结构是同质和多样化的,外围的生产结构是异质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获得。外围国家只能靠工业化来改造本国的经济结构。,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45,广义结构主义这个世界并不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变迁总是遇到阻碍。这种情况在第三世界尤为明显。因此,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结构主义者主张国家干预。,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一)结构主义,46,(二)新古典主义,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思想中的正统。作为一种与结构主义相对立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

15、用。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一、当代发展理论的分类,47,(一)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发展理论的演变,48,(一)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西方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发展中国家劳动资源又比较丰富,因此,资本匮乏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成为紧迫问题。,二、发展理论的演变,49,(一)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

16、业,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别之一。因此,工业化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工业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战时资源动员的经验以及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0,(一)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战时资源动员的经验以及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1,(二)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1.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17、首先表现在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其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2,(二)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2.激进主义的兴起激进经济学家也把世界分为外围与中心,他们认为,中心国家通过种种方法来控制外围国家,外围国家受制于中心国家。以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又提出了依附论 。,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3,(二) 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新特点经济发展目标更为丰富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发展作用重新强调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4,(三)发展

18、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1.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持单一经济学观点的人日益增多,结构主义有合并到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中的趋势。发展经济学逐渐变为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5,(三)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2.发展理论中的“反革命”1993年,狄佩克拉尔在发展经济学的贫困一书中,对发展经济学进行了批判。鲍尔、李特尔、巴拉萨等人也是“反革命”的代表人物。,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6,(三)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3.发展理论的现状和趋势发展经济学对如下三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宏观问题政策问题分析技术的发展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学研究,二、发展理论的演变,57,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各经济学分

19、支学科的混合产物与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发达国家历史的研究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比较分析是其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58,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第 三 节,59,发展经济学进入中国已有30余年,迄今为止,对西方发展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在中国已颇具规模。发展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如此,一些学者还试图在西方发展经济学衰亡这一背景下,拓宽和深化发展研究,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60,在这种情况下,已有学者指出:要推进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在目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

20、经济改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生长点之一,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6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在对我国基本国情阶段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科学发展: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62,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第三节 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第 三 章,63,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一、什么是经济增长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三、经济增长方

21、式及其类型,第 一 节,64,一、什么是经济增长,65,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部分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衡量。,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6,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或兼而有之最重要者为技术与制度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间接因素,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7,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结构变迁,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68,三、增长的类型,69,经济增长模型,一、哈罗德多马模型二、索洛模型三、新增长理论

22、,第 二 节,70,一、哈罗德-多马模型,71,一、哈罗德-多马模型,72,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方程,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的条件,一、哈罗德-多马模型,73,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一、哈罗德-多马模型,74,二、索洛模型,1.总量生产函数,75,资本存量变动方程:,资本存量的变动投资折旧,投资储蓄,1.总量生产函数,二、索洛模型,76,稳态当投资与折旧正好平衡,资本存量将不生变化,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2.资本积累,二、索洛模型,77,2.资本积累,二、索洛模型,78,2.资本积累,储蓄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

23、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二、索洛模型,79,2.资本积累,图3-2 储蓄率变化的影响,二、索洛模型,80,2.资本积累,二、索洛模型,81,2.资本积累,二、索洛模型,图3-3 稳态产量与稳态折旧量,82,3.人口增长,二、索洛模型,83,3.人口增长,二、索洛模型,84,3.人口增长,二、索洛模型,图3-4 人口增长的影响,85,4.技术进步,二、索洛模型,86,4.技术进步,二、索洛模型,87,4.技术进步,二、索洛模型,表3-1 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的稳态增长率,88,80年代中期出

24、现了新增长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罗默和卢卡斯,此外还有巴罗、斯克特等人。他们在对新古典增长模型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增长理论”诞生了。,三、新增长理论,89,1.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干中学和知识外溢(阿罗)人力资本(卢卡斯)研究与开发(R&D)技术变迁 (罗默),三、新增长理论,90,三、新增长理论,91,三、新增长理论,92,三、新增长理论,93,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一、增长与波动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第 三 节,94,波动和阶段性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伴随性特征。当我们从理论上对经济增长下定义时,实际上是指供给增长,即GNP潜值的增长,

25、但GNP实际值是一个经济的实际总产量水平,它不仅受制于潜在总供给水平,还受到总需求变化的影响。,一、增长与波动,95,总需求是决定短周期(基钦周期)和中周期(朱格拉周期)的重要因素。 长周期或经济长波则需要用供给能力的变动来解释。,一、增长与波动,96,各种长波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学派的长波论马克思主义的长波论,一、增长与波动,97,实际经济周期理论80年代初以来,受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以及这一革命对宏观经济分析产生的方法论影响,经济波动理论有了重大进展。这主要始于基特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所作的重要贡献,按照朗格和普罗瑟的说法,这一贡献后来被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一、增长与波动,9

26、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持续的实际(供给方面)冲击而不是未预料到的货币(需求方面)冲击所造成的。他们还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计量经济方法的校准方法,通过这种做法,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为关于定量“一般均衡”动态模型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一、增长与波动,99,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100,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起飞的三个条件,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101,2.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波特将各国的“竞争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102,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在

27、上述两种理论中,罗斯托侧重于从产业结构角度划分增长阶段,波特则主要强调了不同阶段增长的要素特征。我们可以将两者综合起来,从增长的要素特征和产业结构这两个方面来确定经济增长的阶段。,10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第二节 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素第三节 生产率与增长核算第四节 中国经济的增长,第 四 章,104,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第 一 节,105,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主要特征:(1)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增长速度差距悬殊;(3)增长的势头变化很大。,一

28、、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与增长之间的差异,106,世界各国增长之间的差异:地区间的经济表现存在很大差距。麦迪森将各国分为两组进行了比较。A组包括西欧、西方衍生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日本。B组则主要包括剩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1820年以来各国的加速增长与增长之间的差异,107,最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表现优于以往的任何时期1998年世界GDP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6倍,年增长率达到3.9%。与之相比,1820-195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6%,而1500-182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3%。,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08,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

29、国家的增长表现,虽然目前这一时期是迄今为止增长表现第二好的时期,国际关系也因为持续的自由化得到了加强,但是总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表现仍然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仍然存在。,109,1.亚洲的经济奇迹,在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突出的一部分国家被麦迪逊称为复兴的亚洲,在其他文献中这一现象也常常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亚洲经济增长的特征是外向型经济、高投资、低通胀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增长不仅来自于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亚洲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上的高度开放。

30、,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0,1.亚洲的经济奇迹,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东亚诸国经济增长的成功与各国在下面几方面的努力分不开: (1)东亚各国正确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2)高度开放自由的经济与适当的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政治经济体制(3)通过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1,1.亚洲的经济奇迹,除了经济飞速增长的东亚诸国,亚洲还有主要由产油国组成的西亚诸国(西亚主要有15国家组成,其中10个是重要石油生产国)。严格说,这些国家中许多国家不能被划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石油的重要性,使得许多产油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高,可被划

31、入高收入国家。,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2,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由于拉丁美洲诸国的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于固定汇率制度的漠视,以及它们对高通货膨胀率的放任自流,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世界通货膨胀的加剧对它们的影响很小。,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3,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基本因素发生了变化。OECD国家积极推动反通货膨胀政策。美联储转向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元升值。拉美国家相继出现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本身严重影响了拉美各国的持续经济发展。而同时,为了解决萦绕不去的危机,这

32、些处于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边缘的经济必须大规模收缩。这进一步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增长。,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4,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严重债务危机,拉丁美洲诸国不得不放弃以往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战略,而转向更具市场化倾向的政策。这种转型当然存在成本。1980-1990年十年间,几乎所有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都出现了负增长。,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5,3.非洲的困境,非洲拥有接近13%的世界人口,但仅生产3%的世界GDP。这里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其1998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最富地区的5%,不到亚洲(不包括日本)人

33、均收入的一半。 贫穷和经济停滞或下降是非洲的主要特征。但非洲各国之间也存在收入水平和增长表现方面的巨大差异。相对繁荣的主要是地中海沿岸的5个国家: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6,3.非洲的困境,非洲经济长期增长的落后和停滞有着历史原因。19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控制。殖民统治造成的强迫劳动和种族隔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缺失,经济结构畸形等种种弊端使得非洲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上,增长缓慢。,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7,3.非洲的困境,二、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18,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

34、素,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三、结构性弱点 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五、制度因素 六、其他外部因素,第 二 节,119,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教育水平的低下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120,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这需要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121,三、结构性弱点,122,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35、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不断加快。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激素;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稳定。,123,五、制度因素,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124,六、其他外部因素,125,生产率与增长核算,一、全要素生产率 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第 三 节,126,一、全要素生产率,肯德里克在美国生产率的发展趋势 (1961)和战后19481969年美国生产率发展趋势(1973)两部著作中,对1889-1969年间美国生产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部

36、分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一特定投入的节约,却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或衡量生产效率的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127,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丹尼森在60年代初开始进行增长核算的研究,被认为是对增长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得成果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1967年,丹尼森又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9个西方国家的经验。1974年出版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核算,1976年丹尼森还与他人合写了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样快。,128,二、丹尼

37、森的增长核算,美国经济增长核算丹尼森对美国1929-1948年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劳动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其次才是知识增进,第三是资本投入,第四是规模经济,第五是资源配置的改善。丹尼森特认为知识增进是长期内真实的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因素。,129,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为什么增长率不同?丹尼森对美、日、西北欧和加拿大等11个国家进行估计后,对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这两大类增长因素对各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他还对资源配置的改进、知识增进等方面对各国的影响作出了比较。,130,二、丹尼森的增长核算,日本经济为什么增长快?丹尼森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进行分析后,认为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

38、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量所做的贡献。他把日本各项增长因素 分为过渡性因素和持续性因素 ,过渡性因素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最后只有持续性因素起作用 。,131,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核算卷帙浩繁,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核算却十分少见,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有关数据不易获得,已有的数据又往往不够可靠,不同国家的数据也缺乏可比性。尽管如此,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机构还是对此进行了尝试。 一些核算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投入的增加,而不是这些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 。,132,中国的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二、中国经

39、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 三 节,133,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将增长核算方法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舒元(1993)和李京文等(1993)。 根据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结论是共同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134,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难,135,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第 五 章,136,资本与经济发展,一、资本的含义二、资本匮乏与贫困三、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40、第 一 节,13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是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现代经济学凡用于生产、 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都可称为“资本”。,一、资本的含义,138,一、资本的含义,139,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资本是生产活动中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很多时候,即使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只要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物质资本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二、资本匮乏与贫困,140,早期的发展经济理论的观点贫困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原因是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

41、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二、资本匮乏与贫困,14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二、资本匮乏与贫困,Ragnar Nurkse1907 - 1959,14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

42、性循环。,二、资本匮乏与贫困,14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二、资本匮乏与贫困,144,二、资本匮乏与贫困,145,“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

43、变的。,二、资本匮乏与贫困,146,(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亚当斯密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47,(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148,(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大推进”

44、理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49,(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大推进”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 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0,(一)西方学者

45、的资本形成理论.“大推进”理论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1,(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大推进”理论:批评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 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地、分阶段地来完善。,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2,(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发展中

46、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3,(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4,(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

47、: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5,(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6,(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

48、力”理论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7,(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这是因为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入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入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 。,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8,(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

49、力量。同时,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59,(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3.“起飞”理论:三个条件,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60,(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3.“起飞”理论:三个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61,(一)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

50、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62,(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麦迪森(Maddisom A)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三、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63,(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纳迪利(Nadiri M)研究的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