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20812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与药物热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热,主要内容,4、药物热的定义、临床表现与诊断5、药物热机制6、常见致热药物7、药物热的防治,药物热定义,药物热(drug fever) 由于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人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使用药品时所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反应。,苏长海,王兴.药物热概述.中国药师.2011,14(3):422,发热的机制,1、变态反应2、药物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受污染3、违背药物使用方法4、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5、药物影响体温调节机制6、特异质反应,朱允和,沈学远等.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26-227,药物热机制,1.1 变态反应 此型

2、最常见,由体液免疫介导,可伴有皮疹、血清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狼疮、荨麻疹等表现。临床上多见于抗生素类药物所致。,药物热机制,1.2 药物的制造或使用 过程中受污染 在药物的制造流程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污染了微生物、内毒素或其他杂质等,引起外源性致热源所致的发热现象,最常见的就是给药途径不正确,如药物在无静脉注射临床试验证实情况下,应用时引起静脉炎及药物热;其次是未严格按药物应用的适应症用药;再次是配制溶液时pH值偏差较大;最后就是药物剂量不合理,特别是大剂量用药亦可引发药物热。,药物热机制,1.3 违背药物使用方法,药物热机制,1.4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由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或杀灭大量病原

3、菌时,释放的内毒素、炎性介质引起发热。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等疾病时引起发热甚至高热惊厥; 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的发热现象; 大量应用抗凝药物导致内出血时亦可引起发热。 最常见雅里希赫克斯海默(Jarisch-Herxheimer )反应,药物热机制,1.5 药物影响体温调节机制 有些药物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酰二乙胺等,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 有些药物可通过影响周围组织而引起发热,如使用过量的甲状腺素时,由于使基础代谢亢进而发热。 使用肾上腺素时,由于使周围血管收缩影响了散热过程而致发热。 使用阿托品或吩噻嗪类药物时,由于减少了出汗而致发热。尤其是

4、4 岁以下儿童用药时,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药物热。,药物热机制,1.6 特异质反应 由基因缺陷引起,典型的病例出现恶性高热。往往该类还与变态反应性体质有关。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代谢缺陷疾病的患者,用药后更易产生型变态反应,或因代谢缺陷产生溶血性贫血或恶性高热,多见于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患者。,临床表现,典型的药物热出现在用药后第7-10 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 天。 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 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它症状,一般情况良好,甚至亦不伴有体温升高所致的心率加快。

5、 少数患者症状较重,出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 部分病例伴有其它过敏症状,如皮疹、喘息等。,张慧欣,张清澳,孟淑平.药物热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诊治.临床荟萃.1997,12(16 ):734,详细询问病史有很重要的意义药物热多数发生在用药后710天,但亦有在用药后很短时间内即发热者。家族中有无药物过敏者。 对红斑狼疮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使用多种药物者注意加用哪种药物后出现的发热。不要漏掉临时加用的药物以及诊断用药(如造影剂)。,诊断依据,对于非感染性疾病者,原有病症已有改善或精神状态一般良好,原无发热而用药后出现发热,找不到发热的确切病因,考虑药物热。,对于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后,体温不但不

6、下降,反而较用药前增高。,本不发热,应用药物后持续高热;,原有病情已改善,发热仍持续存在,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又找不到其他原因,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性,用药史,朱允和,沈学远等.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27,体格检查,诊断依据,药物热患者体温高,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体温多在37 39之间,也有高达40以上者,中毒现象并不明显,一般精神状态良好,除发热症状外,伴或不伴有寒颤、头痛、关节肌肉酸痛、皮疹、哮喘等表现,严重的药疹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但有时以发热为唯一症状,朱允和,沈学远等.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

7、27,药物热患者血象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沉加快,或肝功能异常。,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不宜作此试验,但当诊断不确切或该药物对治疗非常重要时,谨慎考虑激发试验。有人认为激发试验可引起超高热,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不宜采用,诊断依据,朱允和,沈学远等.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27,实验室检查,激发试验,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1、对待发热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检,并通过各种辅助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如为“药物热”,则缺乏明显的感染病灶。 2、虽然体温超出正常(多表现为持续高热),但中毒现象并不显著,精

8、神状态一般良好,也无慢性病容。 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热;若再次用药后又出现发热则确诊无疑。再次用药后常可于数小时内引发高热,甚至远超原有热度。倘不将致病药物立即停用,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3、除发热以外,常同时伴有皮疹,这更有助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4、平时若有对食物或药物过敏的现象,尤应警惕药物热的可能。5、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往往不伴皮疹或仅有轻度的皮疹。体温多于停药后两天内恢复正常。,常见药物热药物,抗菌药物抗结核类药物中药制剂酶类及生物生化药其他:抗组胺药、阿托品、对氨基水杨酸、卡马西平、西咪替丁、硝苯地平、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胺等,王雨萍,马一平.可致药源

9、性发热的常见药物概述.医学综述.2010,15(6):738,常见药物热药物,抗菌药物:相关文献报道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克林霉素、两性霉素B等,但以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主, 药物品种中又以青霉素类中的哌拉西林报道最多见。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也有报道称以弛张热和间歇热为多见。,抗结核类药物,药物热是抗结核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 其特征仅表现为高热( 多超过39 )或伴皮疹,药物热的发生时段与用药有明显的关系, 停药后迅速好转,以利福平致药物热最多见, 其次为异烟肼,多在用药2个月以内出现,常见药物热药物,常见

10、药物热药物,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 发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 发热以单纯型为多,热型多为弛张热;除发热或有过敏症状外,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其中药物热在所有抗结核药物副作用中的发生比例为14.8%。对于应用利福平出现高敏反应的患者,再次试药时禁忌使用利福平,可根据病情谨慎的从小剂量(0.15g)开始试用利福喷丁(两者间没有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且利福喷汀所引发的过敏反应大多较轻 。,刘彩霞,裴广增.40例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2,08(下):2568-2569,主要为中药注射剂,患者伴随症状较少,热型多呈骤升骤退,弛张热型,中药制剂,常见药

11、物热药物,王雨萍,马一平.可致药源性发热的常见药物概述.医学综述.2010,15(6):738-739,辅以常规治疗,涉及药物:抑肽酶、抗栓酶、神经节苷酯、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胸腺因子、白细胞介素2、人血清蛋白等,人血清蛋白引起的药物热报道多以高龄患者为主, 提示在临床应用人血清蛋白时, 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和体质,酶类及生物生化药,常见药物热药物,王雨萍,马一平.可致药源性发热的常见药物概述.医学综述.2010,15(6):738-739,药物热的预防,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 应熟悉药物热的临床表现, 以便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发现药物热可疑时,要停药或

12、更换其他的药物观察。 要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建议临床应遵循/能口服者不 注射,能注射者一般不静脉滴注这一原则。减少致热因子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老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红斑狼疮、过敏体质患者在用药中出现发热,尤其要警惕药物热的可能。,张晋萍.药物热82例分析.医药导报.2008,27(6):727,大量补液,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 在不明确引起发热的药物前,避免使用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及钙剂和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抢救重症药物热患者的主要药物,视患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一般以小剂量开始应用,如地塞米松5mg/d,强的松20-30mg/d,药物热

13、的治疗,停用有关药物,对症支持,重症患者治疗,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对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出现发热者,最好先停用全部药物 待患者体温正常后,再根据治疗需要逐种添加。 停用致热药物后体温常可在12d内降至正常,朱允和,沈学远等.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27,小结,药物热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特别是不伴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细胞增加等其他过敏症状者尤为困难,常常误诊为原发病未控制和院内感染,从而加用或更换抗生素,导致病情延误,医疗费用增加,因此临床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或热退后体温再度升高者,要高度警惕要物热的可能性,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小结,目前药物热的诊断多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停用可疑致热药物、激发试验等综合判断。激发试验虽然是相对可靠的方法。但可能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不轻易采用。停用可疑致热药物后。大多数患者48h内体温降至正常,极少数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需要药物的帮助,多数患者在停用可疑药物后2d内体温消退。因此在严密观察病情的情况下,停用可疑致热药物是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