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13253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里仁有感800字精选.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里仁有感800字精选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关于读里仁有感5篇,方便大家学习。读里仁有感1第十一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该章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君子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在社会中处于管理地位。而小人是庶人,指贫民百姓,在社会中处于生产地位。在孔子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君子和小人的德行与视野泾渭分明,由是,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再自然不过了。那么,什么是怀呢?说文解字说怀属于心部,怀,念思也。释名有:怀,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巳也,亦言归也,来归巳也。战国策.魏策说:怀怒未发,怀是心里存有,怀藏的意思。笔者认为怀当作心里存有、

2、怀藏比较妥当。德者,得也。德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指作为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刑就是刑罚,对犯法者惩罚的法律。土指自己居住的场所,赖以为生的地方。惠就是实利、恩惠。汉代人注疏这句话时,孔安国认为:怀,安也。包咸解释惠为恩惠。朱熹解释这句话时仍然沿用了说文的用法,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尹焞)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论语正义沿用了孔氏、包氏的注,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於迁徙,

3、是安於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再联系宋代郑汝谐论语意原对此句之解释,可以做一总结。郑汝谐说:上有徳则礼义明、教化行,固君子之所安也。上有刑则善有所怙,恶有所惧,亦君子之所安也。小人则不然,有土以居之则苟安重迁,徳则非其所知也。有恵以私之则乐其所养,刑则非其所利也。君子小人识虑之远近,用心之公私于此分矣。当时之君既无徳政又无刑章,何以怀君子?争城争地,民不得一日安,其居重征厚敛,未尝有以恵其下,又无以怀小人矣。君子小人皆失其所是。以微示伤叹之意。按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句式结构,四个怀字构

4、成相同的结构,应该属于同一词性:动词。无论把怀训为安,还是训为思念或念思,都是指心里藏着或者说心里存有。因此,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心存道德与刑罚,小人心怀故土与利惠。如果仅仅理解到孔子指明所以为君子小人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从孔子的儒士身份而言,孔子也应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是他作为士的本分。而问题是如郑汝谐所言君子小人皆没法作为,何以安顿天下?孔子通过四怀说明君子小人应该各守其分,这就意味着规劝执政者、在上位者要反思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管理实现仁政。换句话说,既然刑不上大夫,那么,士大夫这样的君子就应该具备崇高的品德,使自己心怀对法律的敬畏,对得起士君子这一光荣的称号,免于刑罚之苦,这样才配得上

5、称君子。而礼不下庶人就是因为庶民这样的贫民百姓既没有受到什么士的教育,又不是士君子,对于他们最要紧的就是安土重迁,给他们一定的实惠就可以了,由此,也可窥见儒家倡导仁政思想的现实根据。孔子这句话的现实启示是:执政党、国家的管理者或者企事业单位等处于上位的领导者要时刻坚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底线和服务宗旨,决不能沦落为与民争利的暴君恶隶。读里仁有感2在里仁篇中,包括26章,涉及到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里,住处,名词作动词,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处:居处。知,通“智”,明智。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

6、,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的确,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不同的环境,必然影响人不同品格的形成,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交往,住在一起,自己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明智的选择。生活中,我们都会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品行。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颖州当长官时,手下

7、有一个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 写诗的技巧。”果然,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很快,他以欧阳修为表率,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也成为了有才之士。吕公著在欧阳修生一起共事,欧阳修的长处优点必然会在无形中影响吕公著。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环境对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性,孟母三迁最终成就了一代亚圣,书香之家成就了三苏。不得不说,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交益友,师贤才,不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做一个德才兼备之

8、人,与仁者交往,成为仁者!读里仁有感3前不久,我把论语的里仁第四熟读并背了下来,感悟很多很多,觉得这这里面有很多句是儒家之精髓所在,所以我觉得十分有用。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仁”,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义与利的关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个重要的方面、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情,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

9、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后面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反之,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种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而儒家为什么这么讲仁义呢?仁义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儒家之所以讲

10、究仁,因为他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秦朝之所以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就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儒家所讲究的“仁义”,而过分迷信法家。认为秦朝属于水性,水又属于阴性,只有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才行。结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结果。大家以后千万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样的事情,要相信仁义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像宋襄公那样举着仁义大旗明知战机不可失,但还是很天真很天真认为什么都不做光举个“仁义”大旗就ok,这是不行的哦!多去看看论语,对自己有很大帮助!读里仁有感4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该句连用三个不字,不仁者是前提。可解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与下面“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相比照,前面说不仁就不会什么,后面说仁就会什么。从逻辑上说,如果不仁,就会怎么样,如果仁就会怎么样。讲的就是人而不仁者就会怎么样,人而仁者就会怎么样了。当然,仁者,人也。人不仅有动物性,还有人性,更有社会性。什么是不仁呢?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孟子有:“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史记有:“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明代医案总论说:“一日皮死

12、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冯梦龙又说:“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可见,说到不仁至少有三种说法:老子、孟子、司马迁从政治上说仁,老子否定以仁论政,孟子、司马迁则肯定以仁治国;班超传的作者范晔、总论的作者薛己则以“仁、生物也”论人,属于中医之论;明儒冯梦龙则以个体之品性说仁。因此,不仁者的“者”就可以理解为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单位、国家等等,而“不仁”则可以理解为泯灭、丧失仁性,肌体丧失仁性,身体就会得病;个体泯灭仁爱,就会失去操守;国家不以仁为本,就会祸害百姓。再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之如何或怎么样,“久、长”表示时间长,“处”指居住或安于其

13、所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不可以“不仁”久处约,不可以“不仁”长处乐。一个不仁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操守)长期安于简(俭)约的生活的,一个不仁的人也不会长期满足于平静快乐的生活的,乐极则悲。如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进一步延伸,“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成了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操守,就会根据自己的本能欲望行事。“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操守的人就保持自己的仁性,保有自己的道德良心,有智慧的人可以根据人之为仁的准则做出选择,发明人的利德厚物仁爱之心,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业。结合里仁第一章

14、“择不处仁,焉得知?”理解就可以知道“知者利仁”的智的价值取向了,智不仅仅是工具,其本身包涵了仁的价值向度。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文化系统有智无仁,岂不悲哉!欠缺了仁的文化就会变成自以为是的强权文化,甚至还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平民百姓的血葬就是其中的例证。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群体,没有仁的操守节义,智就无根,就会掀起无节制的恶浪欲望。又证:朱熹对此章的解释就是“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又证:朱熹引谢良佐言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粗精之间,非有所存而

15、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到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昧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为免于利之也。”读里仁有感5*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

16、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

17、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二)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

18、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

19、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里仁有感800字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