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26449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ppt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Chemical Carcinogenesis,Office Tel : 62215730,概要,第一节 化学致癌过程 第二节 化学致癌机制 第三节 化学致癌相关的分子事件 第四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第五节 化学致癌筛查的基本方法,目的要求,掌握化学物致癌作用的概念、 过程及机制。 熟悉观察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的常用方 法及评价。 了解化学致癌的相关分子事件。,Cancer,中国常见疾病死亡率排行榜,排位 疾病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数 (%) 1脑血管病 22.63% 2恶性肿瘤 22.17% 3 心脏病 16.77% 4 呼吸系统疾病 14.09% 5 损伤、中毒 6.

2、18% 6 消化系统疾病 3.10% 7 内分泌 , 营养代谢系统 2.66% 8 泌尿、生殖系病 1.49% 9 精神病 1.16% 10 神经病 0.97%,Types of Human Carcinogens,Physical Carcinogens Biological CarcinogensChemical Carcinogens,(UV 暴露, 电离辐射)),(Viruses - EBV, HBV, HIV, HPV; Bacteria - H. pylori; Parasites - liver flukes, Schistosoma),(Organic, Inorganic,

3、Fiber,Hormones),Doll and Peto 1981年归因于环境因素的癌死亡百分比 烟草30% 污染2% 酒精 3% 工业产品1% 饮食 35% 药品和医学处置 1% 食品添加剂1% 地球物理因素3% 生殖和性行为 7% 感染 10% 职业 4%,1775年英国Pott 阴囊癌(煤焦油)1895年德国Rehn 职业性膀胱癌(染料厂)1915年日本山极和市川 试验性皮肤癌(煤焦油)1922年英国Kennway 动物皮肤癌(多环芳烃)1945年英国Case 职业性膀胱癌(-萘胺和联苯胺),研究致癌物的历史,肿瘤发生 指有致癌剂诱导细胞的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导致异常增生的单个克隆

4、癌细胞的生成,从而引发致癌过程。在人体任何部位、任何组织都可以发生肿瘤。化学致癌作用 (chemical carcinogenesis)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一、细胞癌变的多阶段学说 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致癌过程有多个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参与;不同器官来源、不同组织类型、临床阶段以至同一种肿瘤在不同地区所见的遗传变化是不同的;多种环境致癌物、致癌因子或条件可协同作用;个体的不同遗传背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一节 化学致癌过程,化学致癌过程,引发(ini

5、tiation)促长(promotion)进展(progression),1引发阶段:,相对迅速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产生损伤作用,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造成单个或少量细胞发生永久性不可逆转的遗传性改变,成为启动细胞。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引发剂(initiator),单独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肿瘤,2促长阶段:,特点:1)长期、慢性2)引发产生作用是不可逆改变,促长在早期阶段的改变是可逆的;3)引发必须发生在促长之前;4)只有促癌物的慢性作用而没有引发物的作用也不会引起肿瘤;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promoter )。,The effect of a tumor pr

6、omoter,exposure to a tumor initiator (mutagenic) and a tumor promoter (nonmutagenic),3进展阶段:,指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在促进之中或之后,细胞表现出不可逆的遗传学改变,其标志为遗传不稳定性增加和恶化表现,在形态或功能代谢和行为方面逐渐表现出肿瘤的特征改变。在进展阶段起作用的物质称为进展剂(progressor),常常也是启动剂或完全致癌剂。,外源化学物致癌过程,化学致癌过程的主要步骤,(一)肿瘤转化:宿主酶系统的生物转化: 化学物 具有亲电或阳离子自由基的终致癌物。终致癌物与细胞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具亲电性或自由

7、基的反应性物质与含亲核基团的大分子包括DNA共价结合。共价结合产物称加合物(adduct)。损伤固定化: 细胞在有DNA损伤下复制,则遗传结果可诱导发生永久性改变,Metabolic activation of a carcinogen,黄曲霉毒素,(二)肿瘤发展: 肿瘤转化的细胞,如果在组织稳态因素(homeostatic factors)控制下可保持休眠状态。某些不正常因素的细胞可发展至形成肿瘤。在促长物的作用下增生发展成为肿瘤。有的则有赖于宿主条件如激素依赖性肿瘤即这样。,Major signaling pathways relevant to cancer,二、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 联合

8、作用(一) 致癌性的增强1 增强致癌物的吸收;2 增强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代谢活化或使其解毒减弱;3 抑制DNA修复;4 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二) 致癌性的抑制1 在靶器官中发生竞争性的取代;2 活化作用酶系统活力发生改变;3 解毒效果和受体比例发生改变,1、 蛋白质2 、脂肪 3 、碳水化合物 人类结肠癌的发生与低渣易消化食物有关。4 、矿物质与维生素 Vit A缺乏 宫颈癌和膀胱癌 Vit C和Vit E 降低肝、呼吸道和上消化道肿瘤,营养因素,宿主因素1、 物种、品系和器官特异性 2-萘胺可诱导人、犬、猴和仓鼠膀胱癌,但对小鼠仅诱发肝癌和肺癌,在大鼠和兔几乎对各器官均不诱发肿瘤

9、。2、 年龄 AFB1可对新生小鼠诱发肝脏肿瘤,对断奶小鼠则不能诱发。3 、性别和内分泌平衡 如2-乙酰氨基氟主要在雄性大鼠诱发肝癌;邻氨基偶氮甲苯对雌性小鼠比雄性更易诱发肝癌。 如孕妇用大量的二乙基已烯雌酚可使其女儿青春期前的阴道癌危险性增高。,4、遗传易感性与化学致癌 酒精的代谢,乙醇脱氢酶(ADH) ,乙醛脱氢酶(ALDH)ADH(ADH1-ADH7),其中ADH2在酒精代谢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ADH2基因有3个等位基因: ADH2*1 为野生型,表达产物缺乏乙醇脱氢酶活性,ADH2*2 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是ADH2*1的40倍,ADH2*3 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亦证明高于ADH2*1表

10、达产物。,第二节 化学致癌机制,体细胞突变学说(遗传损伤机制学说) 癌基因学说 亲电子剂学说 癌变多阶段学说 非突变致癌机制,当生物在某些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改变,引起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机体的衰老。,一、体细胞突变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提出的证据,1)致癌物代谢活化后生成的DNA加合物诱导基因突 变;2)大多数致癌物在致突变实验中呈阳性;3)DNA修复缺陷可以导致肿瘤发生;4)在许多肿瘤组织中发生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组不稳定 性;5)肿瘤细胞来源于单克隆;6)癌基因的突变以及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在肿瘤细 胞中普遍存在,而且突变的基因型可以

11、通过细胞分 裂传递给子代细胞。,DNA加合物(Adduct),外源化学物与DNA碱基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DNA加合物是DNA损伤的主要形式后果:碱基突变、缺失、插入、交联、DNA链断裂等部分突变的频率或肿瘤的发生与加合物形成成正比DNA加合物作为接触生物学标志物或效应生物学标志物,二、癌基因学说,1969年Robert Huebner和GeorgeTodaro提出癌基因学说主张:细胞癌变是由于病毒基因组中的癌基因引起的,癌基因是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 基于发现病毒致癌是由于携带有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即癌基因。病毒癌基因直接或经过逆转录后整合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从而发挥其致癌作用。,1、癌基因(

12、oncogene)和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癌基因是一类引起细胞癌变的基因。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如生长因子,识别因子、蛋白激酶、DNA结合蛋白等。肿瘤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叫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2、抑癌基因( tumour supressor gene OR anti-oncogene ) 肿瘤抑制基因能对抗肿瘤作用的基因,属隐性基因。己证明,肿瘤抑制基因的产品能被肿瘤蛋白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不能表达或其产品的非活化均导致肿瘤转化。,正常细胞中的c-onc必须经过激活,才能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癌基因活化方式有: 基因突变,外源基因插入,染色体易

13、位与基因重排,基因丢失,DNA 甲基化程度降低等. 膀胱癌细胞系的ras癌基因:即第12位密码子GGC突变为GTC,使甘氨酸变为缬氨酸,于是产生能刺激细胞发生转化的异常蛋白。,Kundson(1974)提出二次突变假说(two hit hypothesis),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Rb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4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年龄小,多见于幼儿和儿童,双侧发病的较多。 散发性可能性只有家族性的万分之一,而且发病较晚,多为单侧。,三、亲电子剂学说,Miller 等(1971)提出:大多数有机致癌物需进一步活化成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终致癌物是亲电子剂,

14、含有亲电子中心,可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进而导致癌症.,四、癌变的阶段学说,上世纪 40 年代,提出:化学致癌的两阶段学说,即引发(启动, initiation)和促长(promotion)两个阶段实验证据: (1)用亚致癌剂量多环芳烃涂抹小鼠皮肤一次,20 周后不发生乳头瘤或很少发生 (2)但如再用巴豆油涂抹同一部位(每周 2 次, 20 周)则有约 1/3 共 1/2 的小鼠发生乳头瘤 (3)单独使用巴豆油或在涂抹致癌物之前使用巴豆油都不引起乳头瘤. 癌变的阶段学说在肝,膀胱,肺,胃肠道等癌症发生和体外细胞转化试验中得到证实.,表观遗传调控失常导致肿瘤发生细胞异常增生免疫抑制内分

15、泌激素失衡过氧化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五、非突变致癌机制,NEW VIEW OF CANCER: “EPIGENETIC” CHANGES COME BEFORE MUTATIONS-NATURE 2006“Epigenetic Changes are terriblyimportant in Cancer .” Andrew Feinberg,(一)表观遗传调控失常导致肿瘤发生,2022年11月9日,41,概 述,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所谓表观遗传就是不基于DNA差异的核酸遗传。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 非 DNA序列信息的现象 。 表观遗传学(epige

16、netics),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变化的,或者说是研究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新兴的遗传学分支。,2022年11月9日,41,2022年11月9日,42,概 述,表观遗传学的特点: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的改变;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2022年11月9日,42,2022年11月9日,43,基因转录后的调控基因组中非编码RNA微小RNA(miRNA)反义RNA内含子、核糖开关等,基因选择性转录表达的调控DNA甲基化基因印记组蛋

17、白共价修饰染色质重塑,2022年11月9日,43,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得最清楚、也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主要是基因组 DNA上的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间的共价结合,胞嘧啶由此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 DNA 甲基转移酶:主要有四种,分为两个家族:Dnmtl 和 Dnmt3 (还有一个 Dnmt2, 主要为 tRNA 的甲基转移, 该酶有微弱的 DNA 甲基转移酶活性) .,DNA甲基化的方式胞嘧啶甲基化腺嘌呤甲基化,DAM (DNA腺嘌呤甲基转移酶) 识别回文序列GATC, 在此位置两条链的腺嘌呤N-6位置上同时甲基化,同时SAM转变

18、为SAH(S-腺苷高半胱氨酸),在DMT(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CpG(CNG,CCGG)位点胞嘧啶C5被甲基化,图1 胞嘧啶甲基化过程,图2 腺嘌呤甲基化过程,无论在整体动物试验还是人体肿瘤细胞中都发现表观遗传变异的一些共同的特征:(1)整个基因组的低甲基化:基因组不稳定,(细胞癌,尿道上皮细胞癌,宫颈癌等) (2)某些抑癌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高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众多恶性肿瘤 ) ( 3 )印记丢失:抑制和刺激生长的信号失衡(多种肿瘤 ) (4)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改变部分转移相关基因表达 (5)miRNA 的表达水平改变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化学污

19、染物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诱发与致癌过程相关的细胞增殖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再生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引起细胞增殖细胞增殖参与启动、促癌、发展以及转移各个过程,(二)细胞异常增生,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可导致“免疫逃避”。一些化学致癌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三)免疫抑制,长期使用激素可导致肿瘤发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EEDs),一些外源化学物可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产生、合成、释放、转运、代谢或清除,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随之在细胞内产生效应,干扰血液中激素正常水平的维持、模拟或干扰天然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

20、。多氯联苯、TCDD、DDT等是明确的致癌物,(四)内分泌激素失衡,过氧化酶体是一种单层膜的亚细胞器过氧化酶体增殖剂:刺激肝脏过氧化酶体增生的物质。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PPAR-在许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等高表达。邻苯二甲酸酯类、氯贝丁酯、异丙酯等,(五)过氧化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基因突变端粒调控与细胞永生化 细胞周期调控紊乱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 细胞恶性转化是由于细胞增殖与细胞死亡调控功能失调所致。,第三节 化学致癌相关的分子事件,第四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一 根据对人类和动物致癌作用分类 IRAC分类(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21、 on Cancer, IARC) 将化学物对人类致癌性资料(流行病调查和病例报告)和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资料分为4级: 致癌性证据充分;致癌性证据有限;致癌性证据不足;证据提示缺乏致癌性。,人类致癌动物致癌 证据 证据组1(人类致癌物)107种 充分组2(A可疑致癌物)58种 有限 充分 (B可能致癌物)249种 有限 不充分 不足 充分组3(目前无法分类)512种 不足 不足组4(可能是非致癌物)1种 没有 没有,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ing of Chemical,GHS) 是

22、由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危险货物运输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作为指导各国控制化学品危害和保护人类与环境的规范性文件。 第1类: 已知或假定的人类致癌物;第1A类:已知对人类有致癌可能;第1B类:假定对人类有致癌可能;第2类: 可疑人类有致癌物。,二 按化学致癌作用模式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本身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各种烷化剂。2)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活化,其代谢产物才具有致癌活性。 间接致癌物在代谢活化前

23、,称为前致癌物(procarcinogen);在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称为近似致癌物(proximate carcinogen); 近似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 生成产物称为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3)无机致癌物,1 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1)促癌剂 按照致癌物的实用性定义,致癌物是诱发肿瘤的物质,因此,虽然促癌剂单独不致癌,却可在亚致癌剂量的致癌物启动之后与机体接触即能致癌,所以认为促癌作用是致癌作用的必要条件。,2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2)内分泌调控剂 40年前就已发现雌性激素可引起动物肿瘤

24、。以后发现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使这些器官的肿瘤形成增多。雌激素的致癌机理尚不清楚但很可能与促癌作用有关;并且还涉及全身作用。,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过程从多方面影响肿瘤形成。硫唑嘌吟、6巯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血清均能使动物和人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但很少发生实体肿瘤。,4)细胞毒剂 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以致发生肿瘤。 氮川三乙酸使锌进入肾脏,由于锌的毒性,造成细胞死亡,结果引起增生和肾肿瘤。,5)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已发现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有降血脂药物安妥明、增塑剂二(2乙基己基)邻苯甲酸酯和有机溶剂1,1,2三氯乙烯。,根据致癌作用模式分类 1.genotoxic

25、 carcinogens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无机致癌物2.non- genotoxic carcinogens促长剂 激素调控剂细胞毒剂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免疫抑制剂 固态物质3.未分类:美舍吡伦,主要的化学致癌物及易感人群和诱发的肿瘤,(采自Basic Pathology,1992,有改动),第五节 化学致癌物筛查的基本方法,定性:即该化学物能否致癌; 定量: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以推算其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剂量,或人体实际可能接触剂量下的危险度。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致癌试验,1、短期试验: 包括致突变试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哺乳动物诱癌试验 短期诱癌试验+长期诱癌试验3、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26、一、构效关系分析,构效关系分析多是从一种同系物着手,找出该系物质化学结构中与致癌性关系最密切的构效,以及其它构效改变时所产生的影响。可靠性:样本含量,不仅要分析的同系物的总数要充分,而且其中各种类型结构变化的数目也要足够。,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细胞系细胞遗传学分析,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大鼠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原发性DNA损伤:DNA加合物,链断裂,DNA修复诱导(细菌SOS反应,大鼠肝UDS诱导),SCE试验;体外细胞转化:,二、遗传毒性试验,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通过细胞表型的改变,反映各种理化因素的致癌性,同时,可模拟化学致癌物在体内

27、致癌的过程,并可对发生转化的细胞做直接观察和做各种分析。细胞转化试验是致癌物检测及癌变机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检测终点:细胞恶变 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1 原代细胞:金黄地鼠胚胎(SHE)细胞 人成纤维细胞2 细胞系: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BALB/c3T3) 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 叙利亚仓鼠肾细胞系 (BHK-21)3 病毒感细胞: 劳舍尔白血病病毒感染的Fisher大鼠胚胎细胞 (RLV/RE) 猿猴腺病毒感染的SHE细胞 (SA7/SHE) 支气管上皮细胞是目前应用于细胞转化实验及癌症机制研究的重要的靶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所用细胞,细胞恶性转化的判

28、定,形态学变化凋亡敏感性降低锚着独立性生长血清抗性试验刀豆蛋白A凝集试验 动物体内成瘤性,动物体内成瘤性,判定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最终最可靠指标是动物体内成瘤性。一般均采用皮下注射的方法,肿瘤体积需达1cm3以上方能判定为阳性。并要结合病理检测。,接种了发生恶性转化的BEP2D细胞的裸鼠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的组织学来源为上皮细胞,细胞转化实验-动物体内致癌实验结果一致性对比表,经合组织(OECD) ,2006.7,细胞转化实验的缺陷,缺乏机体代谢系统对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作用;缺乏上皮细胞与基底成份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体内上皮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类似体内的直观的形态学转化特征;体外培养条件

29、的人为性因素,如体外快速传代可造成某些克隆的选择生长,从而影响转化结果。,(一)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有限体内试验)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20周 小鼠肺瘤诱发试验 30周 大鼠肝转化灶诱发试验 8-14周 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6个月适用:按照构效关系能预测靶器官的受试物。注意:1 任一实验的阳性结果,其意义与长期致癌实验相当。 2 阴性结果意义较差。,四、哺乳动物致癌试验,化学物长期致癌试验优先原则人体可能长期暴露于该化学物;该化学物或其代谢物的化学结构与已知致癌物相似;重复染毒毒性试验提示该化学物可能产生癌前病变。,(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优先进行哺乳动物致癌试验,如在3种遗传毒理学短期

30、试验均得到阳性结果,可预测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如在3种遗传毒理学短期试验均得到阴性结果,可预测为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如经5种遗传毒理学短期试验仍不能预测其致癌性的化学品,1 动物选择 物种和品系:要求用两种实验动物,常规选用大鼠和小鼠,在选择品系时应选择较敏感、自发肿瘤率低、生活力强及寿命较长的品系。 性别: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年龄:使用刚断乳的动物,以保证有足够长的染毒和发生癌症的时间,而且幼年动物解毒酶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致癌作用比较敏感。,2 剂量选择 致癌试验一般设三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即无作用剂量、阈剂量和发生肿瘤剂量。美国癌症研究所(NCI)推荐以最大耐受剂量(MTD)为高剂量。

31、3 动物数 每组至少有雌雄各50只动物,在出现第一例肿瘤时,每组还有不少于25只存活动物。,4 实验期限与染毒时间(1)原则上要求长期或终生。(2)当最低剂量组或对照组存活的动物只有25时,也可以结束试验,对于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试验,则试验结束的时间对不同的性别应有所不同,在某种情况下因明显的毒性作用,只造成高剂量组动物过早死亡,此时不应结束试验。,5 观察和结果分析 1一般观察:外表、活动、摄食情况等;称体重;记录食物消耗量或饮水量。观察时要注意有无肿瘤出现、肿瘤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 2病理检查 动物自然死亡或处死后必须及时进行病理检查,包括肉眼和组织切片检查。组织切片检查应包括已出现肿瘤或可

32、疑肿瘤的器官和肉眼检查有明显病变的器官,应注意观察癌前病变。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靶器官。,3结果分析 肿瘤发生率()(实验结束时患肿瘤动物总数/有效动物总数)100式中,有效动物总数指最早发现肿瘤时存活动物总数。,致癌试验阴性的判定,阴性结果实验设计的最低要求(原则): 两个物种、两种性别、至少三个剂量组其中一个接近MTD,有效动物数雌雄各50只。,致癌试验阳性的判定标准WHO(1969):(1)对于对照组也出现的一种或数种肿瘤,试验组肿瘤发生率增加;(2)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3)试验组肿瘤发生早于对照组;(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增加。(5)在进行试

33、验的两个物种两种性别动物中,有一种结果为阳性,即认为该受试物有致癌性。两个物种两种性别动物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时,方能认为未观察到致癌作用。,人类致癌物的确定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重复;有剂量反应关系;有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结果支持。动物致癌物的确定,五、转基因小鼠在致癌作用的研究 1转癌基因小鼠 (1)携带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可用于致癌试验,试验周期仅3个月左右,有希望发展成代替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的试验系统。 (2)可用来研究外源化学物与肿瘤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外源化学物在致癌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机制。 (3)以各种组织特异性的促长剂处理转入不同癌基因的小鼠,可为致癌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线索。,五、转基因

34、小鼠在致癌作用的研究2肿瘤抑制基因敲除小鼠 (1)在P53-/-小鼠,肿瘤(特别是淋巴肉瘤)的发生比正常小鼠(P53+/+)增加而且提前。有助于鉴定P53基因的功能。 (2) 半合子小鼠(P53+/-)在出生后6个月内自发癌发生率低,但在之后发生淋巴瘤和软组织肉瘤,其中大部分丢失P53野生型等位基因。这种半合子小鼠也可用于鉴定致癌过程中的协作基因。 (3)缺P53小鼠加速形成恶性肿瘤,提示此基因主要在进展阶段起作用。,五、转基因小鼠在致癌作用的研究3转穿梭质粒的转基因动物小鼠 转入带有报告基因的穿梭载体,是研究体内基因突变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为研究不同器官基因的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提供有效的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