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28029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8.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脑半球损害症状ppt课件.ppt(1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神经系统教学资料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 邓文静,大脑半球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边缘叶。优势半球: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大部分在左侧,30%左利手者优势半球在右侧。高级认知中枢:右侧半球,在音乐、美术、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皮层各叶及边缘系统病变定位,1、额叶病变定位诊断2、顶叶病变定位诊断3、颞叶病变定位诊断4、枕叶病变定位诊断5、岛叶病变定位诊断6、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额叶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 额叶是指中央沟以前的皮层区域,有三个横行的回:额上

2、回、额中回、额下回。,主要功能与随意运动和高级精神活动有关。其主要功能区包括:,一、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是锥体束的主要发源地,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由上到下呈“倒人状”。,二、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的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与联合运动和姿势有关;额-桥-小脑束也起于此,与共济运动有关。,三、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皮质刺激性病灶,皮质破坏性病灶,四、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书写中枢,五、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管理语言运动。,运动性语言中枢,六、额

3、叶联合区 位于额叶前部,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关。 七、排尿、排便中枢 位于旁中央小叶。,额叶联合区,额叶:主要功能区,侧视中枢,皮质运动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前区,额叶损害表现及定位,1、精神症状:主要为痴呆和人格改变。表现为记忆力特别是近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自知力、判断力及定向力下降等; 人格改变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或行为幼稚,也可出现易怒、欣快等。主要见于额极损害。,2、瘫痪 中央前回损害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现对侧单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如为刺激性病灶可出现部分或全身性的癫痫发作。旁中央小叶的损害可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及尿失禁。,3、语言障碍 运动性失语,病变在优势半球

4、额下回的后部。 4、书写障碍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害出现,即失写症。,5、共同偏视 额中回后部皮质侧视中枢病变所致。若为破坏性病灶,则两眼向病灶侧凝视,见于脑出血;若为刺激性病灶,则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见于癫痫。 6、强握及摸索反射 由于对随意运动失去控制能力所致。见于额上回后部近中央前回的损害。,7、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桥-小脑束损害可出现额叶性共济失调,表现为病灶对侧下肢运动笨拙、步态蹒跚。辩距不良、眼震少见。 8、Foster-Kennedy综合征 见于额叶底部肿瘤。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出现视神经萎缩,而病变对侧因为高颅压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9、其他 偶可出现木僵症、贪食、性功能亢进

5、、高热及多汗等症状。与额叶运动前区和丘脑下部的联系纤维损害有关。,顶叶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 顶叶前起中央沟,后至顶枕裂,下界为外侧裂区域皮层。深部有楔回前部接旁中央小叶后部。中央后回在最前方,其后由顶间沟将其余顶叶分为为顶上回、顶下回,顶下回包括缘上回和角回。,一、皮质感觉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及顶上回。 中央后回:为浅感觉和深感觉的皮质中枢,接受对侧身体的深浅感觉信息,身体各部位代表区的排列呈“倒人状”。顶上回:1.分辨性触觉皮质中枢(钝头两脚规) 2.实体感觉皮质中枢(钥匙、钢笔),二、运用中枢:优势半球顶叶缘上回是运用功能的皮质代表区,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三、视觉语言中枢:位于

6、角回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顶叶:主要功能区,运用中枢(缘上回),皮质感觉区,视觉语言中枢(角回),顶叶损害表现及定位,破坏性病灶: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丧失,而一般感觉正常。,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灶: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发作,如发作性麻木感、蚁走感等,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以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1、皮层感觉障碍,2、体象障碍 对身体各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发生障碍。包括自体认识不能和病觉缺失。,3、古茨曼综合症(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所致。临床表现四主征: 计算不能(失算症

7、) 手指失认症 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 书写不能(失写症),4、失用症,绘画、积木,擦火柴点烟,扣衣扣、穿针,指鼻、伸舌,四、视野改变:顶叶深部的视放射纤维损害,可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颞叶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 外侧裂以下、枕叶以前的皮层区域称为颞叶。有上、中、下三个横回,分别以颞上、下沟为界。 主要功能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颞叶病变定位诊断,1、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2、感觉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3、嗅觉中枢:钩回和海马回前部4、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比较等有关5、海马: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颞叶:主要功能区,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觉中枢

8、,钩,海马旁回,颞叶损害表现及定位,1、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伤出现,即Wernicke失语。 2、命名性失语:颞中、下回后部损害所致,患者丧失对物品命名的能力。,3、听觉障碍:颞横回为听觉中枢。 单侧损害不引起耳聋, 双侧损害可致耳聋。 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幻听。,4、颞叶癫痫:多为复杂部分性发作,亦称精神运动性发作。海马损害:可突然出现似曾相识感、精神异常、对环境的生疏感、及视物变大、变小等症状。钩回损害(嗅味觉中枢):可出现幻嗅或幻味,称为钩回发作。,钩,多为有形的,如奇怪形状的人或物。,听到声音变大变小,以及鼓声、喧哗声等。,一般为难闻的臭味。,5、幻觉 多为癫痫发作的先兆,也可

9、单独出现,6、精神症状:较常见。多发生于主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表现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7、视野改变:颞叶深部的视放射纤维和视束受损,可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枕叶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 位于顶枕裂之后,颞叶之后部的皮层区域称为枕叶。 内侧面由距状裂分为楔回和舌回。 功能主要与视觉有关。,枕叶损害表现及定位,1、视野改变 偏盲:一侧视中枢病变对侧同向性偏盲,中心视力不受影响黄斑回避。 象限盲:距状裂以下舌回损害,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距状裂上楔回损害,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皮质盲:双侧视中枢病变。瞳孔大小和光反射正常,2、视幻觉 刺激性病变所致

10、。幻视、闪光、火星、暗影等 3、视觉失认 左侧纹状体区周围及角回病变。不认识看见的物体、图像或颜色等 4、视物变形 视觉中枢及顶、颞、枕交界区病变。可能是癫痫的前兆。,岛叶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 折入大脑外侧裂深部、覆盖于纹状体之上的皮层区域,与纹状体以菲薄外囊相隔。,岛叶病变定位诊断,病变特征: 极少单独损伤出现症状和体征,病变时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常合并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 边缘叶由海马回、钩回、扣带回组成。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岛叶前部、颞极、额叶 眶面以及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丘脑下部等组成。,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参与高级神经、精

11、神(情绪和记忆等)和内脏活动。 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皮层下病变定位诊断,1、内囊病变定位诊断2、基底节病变定位诊断,内囊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如图),内囊病变定位诊断,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由上、 下行传导纤维组成。 内囊前肢: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部:皮质脑干束 内囊后肢: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视辐射等,内囊损害表现及定位,1、完全损害:病变对侧产生典型三偏: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2、部分损害:按不同部位有不同体征。3、半卵圆中心损害:内囊、基底核与大脑皮质

12、之间的白质。损害表现与内囊相似。,基底节病变的定位诊断,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及杏仁核。豆状核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与中脑的红核、黑质、延髓的下橄榄核以及小脑的齿状核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临床角度统属锥体外系。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基底节与内囊示意图,尾状核豆状核(壳)带状核豆状核(苍白球)感觉纤维外侧裂视放射,丘脑,眼 头 面 舌 肩 肘 腕 指 躯干 髂 膝 趾,基底节损害表现及定位的特征,1、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新纹状体病变。 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偏身投掷运动

13、等。(可看作是皮质-锥体外系各种联系中断后的释放现象)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病变。PD,间脑病变定位诊断,1、丘脑病变定位诊断2、丘脑比邻病变定位诊断,丘脑:为卵圆形灰质块,居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前核与控制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为躯体、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与记忆、情感等有关; 外侧核为感觉传导径路第三级神经元的起点。 其后外侧部分为内、外侧膝状体,为视听传导通路中转站。,损害后出现丘脑综合征 1、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深感觉障碍更重; 2、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各种刺激即使很轻也可引起难忍的疼痛;丘脑痛 3、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 分离性运

14、动障碍 4、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失调 5、情感障碍,间脑 下丘脑,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下丘脑 前核 结节区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 后核,间脑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1.中枢性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受损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2.体温调节障碍:中枢性发热,间脑 下丘脑,3.摄食异常4.睡眠、觉醒障碍5.生殖与性功能障碍6.自主神经功能障碍7.间脑癫痫,丘脑上部:包括缰连合、后连合和松果体。 前二者与嗅觉有关,后者在青春期前,有抑制成熟的作用。,间脑 上丘脑,松果体病变以肿瘤多见,常压迫中脑四叠体,可出现par

15、inaud综合征,表现: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 眼球垂直性同向运动障碍,特别向上凝视麻痹(上丘) 神经性聋(下丘) 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底丘脑,主要结构为丘脑底核损害时出现偏身投掷症,清醒时出现,入睡后消失,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常见病因为血管病变、肿瘤、感染症状特点: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 交叉性麻痹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断的,1. 脑干神经核:,为脑干内的灰质核团,中脑有第、对脑神经核,脑桥有第、对脑神经核,延髓有第、对脑神经核,除上述脑神经核以外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

16、等,、,、,、,图2-10 脑干内颅神经核团(背面),图2-11 脑干内颅神经核团(侧面),3. 脑干网状结构,2. 脑干传导束,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内侧纵束等,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脑干中轴内呈弥散分布的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域,其中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为网状核,与大脑皮质、间脑、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及脊髓均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神经调节中枢,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接受各种信息,又传至丘脑,再经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继后传至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以维持人的意识清醒,如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意识障碍,脑干病变定位诊断,1、延

17、髓病变定位诊断2、桥脑病变定位诊断3、中脑病变定位诊断,延髓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如图):,延髓病变定位诊断,1、Wallenbergs syndrome:延髓背外侧受损,多见于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有:a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b 吞咽、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c 病灶侧共济失调;d 同侧horner综合征; e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头面痛温觉障碍,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前庭神经核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

18、、部分小脑半球损害: 病灶侧共济失调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Horner综合征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 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 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延髓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延髓病变定位诊断,2、Dejerines syndrome:延髓旁正中综合征 延髓中腹受损,同侧舌下神经瘫及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又叫舌下神经锥体束交叉综合征。,延髓内侧综合征表现为:舌下神经损害: 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锥体束损害: 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内侧丘系损害: 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延髓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桥脑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

19、剖,桥脑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桥脑病变定位诊断,1、Millard-Gublers syndrome: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表现病灶侧外展神经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及半身感觉障碍。又叫脑桥腹外侧综合征。如病变波及脑桥内侧,同时损伤内侧纵束,还可表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称为Fovilles syndrome,脑桥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表现: 展神经麻痹: 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 面神经核损害: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锥体束损害 对侧中枢性偏瘫 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桥脑病变定位诊断,2、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 病变位于脑桥背外

20、侧,表现病灶侧外展神经及面神经核性麻痹;眼球震颤、向病灶侧注视不能;同侧偏身共济失调;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位置觉及振动觉减退。,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表现为: 前庭神经核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展神经损害: 病侧眼球不能外展面神经核损害: 病侧面肌麻痹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 双眼患侧注视不能三叉神经脊束损害:,脑桥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 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 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病侧Horner征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损害: 病侧偏身共济失调,脑桥综合

21、征损伤部位及表现,桥脑病变定位诊断,3、Locked-in syndrome:亦叫闭锁综合征。桥脑基底部病变所致,表现为除双眼上下活动外其它全身随意运动消失,基本生命活动保留,神志清醒。,中脑病变定位诊断,简要解剖,中脑病变定位诊断,1、Webers syndrome:病变位于一侧中脑大脑脚底,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核下瘫(非核性瘫)及对侧偏瘫。又称大脑脚综合征。 2、Benedikts syndrome:病变位于中脑,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损害)或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红核损害)。,大脑脚综合征多见于: 小脑幕裂孔疝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 病侧除外直肌和上

22、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锥体束损害: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中脑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红核综合征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 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黑质损害: 对侧肢体震颤、强直红核损害: 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内侧丘系损害: 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中脑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小脑损害的定位诊断,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延髓和脑桥之上,枕叶之下,其间隔以小脑幕。小脑可分为蚓部及半球两部分:小脑核包括球状核、顶核、齿状核和栓状核。小脑以三对小脑脚(即结合臂、桥臂和绳状体)与脑干相连。,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脊髓小脑束、皮质桥脑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传出纤维:起自

23、小脑核,经三对小脑脚离开小脑。最重要的纤维为齿状红核束,经结合臂交叉达对侧中脑红核;再由红核发出纤维经背盖腹交叉达对侧红核脊髓束,沿脑干下行;由于上述纤维在中脑交叉两次,故小脑病变与同侧身体相关。,小脑从发生学上可分为 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与身体平衡有关; 旧小脑(包括前后叶各一部分):与调节肌张力有关; 新小脑(小脑后叶,又称小脑半球):主要负责共济运动。 (通过红核脊髓束完成),小脑损害的特征,共济失调: 指鼻、指指、跟膝胫、轮替等; 辨距不良; 精细和复杂动作笨拙欠灵; 爆发性言语(小脑言语); 写字过大症。平衡障碍: 闭目难立征、错定物征、走直线不能; 呈酒醉步态(平衡障碍和抬步迈

24、步共济失调); 不受睁闭眼影响。构音障碍,小脑损害的定位,蚓部病变: 以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躯干共济失调,酒醉步态明显, 肢体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很轻或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 以新小脑损害为主 病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 常出现水平眼震及小脑性语言,四肢强直 角弓反张 神志不清,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小脑占位性病变压迫脑干,可发生阵发性强直性惊厥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称小脑发作):,小脑慢性弥漫性变性患者,蚓部和小脑半球虽同样受损,但临床上多只表现躯干性和言语的共济失调,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此由于新小脑的代偿作用所致。急性病变则缺少这种代偿作用,故可出现明显的四肢共济失调,(一)脊髓

25、外部结构,31对脊神经,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 髓Spinal Cord,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关系,脊髓的主要结构,颈膨大C5-T2 支配上肢 腰膨大L1-S2 支配下肢脊髓圆锥S3-5 马尾L2C0共10对神经根组成,脊髓表面有六条纵行的沟裂,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的1/3,后正中沟伸入脊髓,将后索分为对称的左右两部分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左右各一,脊神经前根由前外侧沟离开脊髓,后根由后外侧沟进入脊髓,脊髓膜,硬脊膜,硬脑膜在椎管内的延续,在骶髓节段水平,硬脊膜形成盲端,蛛网膜,软脊膜,最内层为富有血管的薄膜,紧包于脊髓的表面,脊椎骨膜,硬膜外腔,硬膜下

26、腔,蛛网膜下腔,脊髓(Spinal Cord),T6 T4,C3 C3,C7 C6,T10 T7,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例:,C5C8,一对脊神经根丝所连的那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节段,L1,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关系,1.脊髓的灰质: 前角、后角和侧角,脊髓横断面感觉运动传导束的排列,(二)脊髓内部结构,2. 脊髓的白质,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脊髓横断面感觉运动传导束的排列,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三)脊髓反射,1. 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引起肌肉收缩和肌张力增高,2. 屈曲反射,当

27、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快速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为一种防御反射,脊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二、反射中枢,(四)脊髓的功能,脊髓反射,(一)不完全性脊髓损害,1. 前角损害,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 后角损害,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前角灰质炎,损害部位,临床表现,常见疾病,常见脊髓空洞症 髓内胶质瘤早期,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损害部位,临床表现,常见疾病,3. 中央管附近的损害,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4. 侧角损害,颈8腰2侧角,颈8胸1病变,骶24

28、侧角,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营养障碍,Horner征: 眼裂缩小 眼球轻微内陷 瞳孔缩小 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5. 前索损害,6. 后索损害,脊髓丘脑前束受损,对侧病变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刺激性病变,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常伴感觉过敏,薄束楔束损害,出现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由于精细触觉障碍不能辨别在皮肤书写的字和几何图形,后索刺激性病变,相应的支配区可出现电击样剧痛,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和痛温觉障碍,7. 侧索损害,损害部位,临床表现,薄束楔束损害,深感觉障碍,锥体束损害,中枢性瘫痪,脊髓小脑束损害,小脑性共济失

29、调,9. 脊髓半侧损害,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 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8. 脊髓束性损害,损害部位,临床表现,1. 高颈髓(颈14),(二)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常伴有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颈35节段受损将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2. 颈膨大(颈5胸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

30、放射性痛,尿便障碍,3. 胸髓(胸312),胸45脊髓节段是血供较差而最易发病的部位,损害时,该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截瘫)及括约肌障碍,受损节段常伴有束带感,比弗(Beevor)征,4. 腰膨大(腰1骶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腰膨大上段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损害平面在腰24则膝反射往往消失,如病变在骶12则踝反射往往消失,如 骶13受损则出现阳痿,5. 脊髓圆锥(骶35和尾节),支配下肢运动的神经来自腰膨大,故脊髓圆锥损害无双下肢瘫痪,也无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和会

31、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髓内病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因此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见于外伤和肿瘤,6. 马尾神经根,马尾神经损害时症状和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见于外伤性腰椎间盘脱出(腰1、2以下)和马尾肿瘤,脑与脊髓的血管,一、脑的血管,(一)脑的动脉, 眼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1. 颈内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图2-18 脑的动脉供应A、B、C),2. 椎动脉,(1)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脊髓前、后动脉

32、小脑下后动脉,(2)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内听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一、脑的血管,图2-19 Willis环的组成及分支,3.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一、脑的血管,2. 大脑深静脉,图2-20 脑的静脉b,图2-20 脑的静脉a,(二)脑的静脉,1. 大脑浅静脉,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一、脑的血管,可出现病侧单眼一过性黑矇、病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一)颈内动脉主干受累,一、脑的血管, “三偏”症状 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3、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二)大脑中动脉受累,1. 主干,一、脑的血管,2. 皮层支, 上分支病损: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 下分支病损: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异常等,常无偏瘫,一、脑的血管,(二)大脑中动脉受累, 对侧中枢性偏瘫,上下肢均等,可有面舌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可有对侧同向性偏盲 优势半球可出现皮质下失语,常为底节性失语,表现自发性言语受限,音量小,语调低,3. 深穿支,一、脑的血管,(二)大脑中动脉受累,1. 主干,(三)大脑前动脉受累, 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34、及偏瘫、以面舌瘫及下肢瘫为重,可伴轻度感觉障碍 尿潴留或尿急 精神障碍如淡漠、反应迟钝、欣快、始动障碍和缄默等,常有强握与吸吮反射 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上肢失用,也可出现Broca失语,一、脑的血管,2. 皮层支, 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感觉障碍 对侧下肢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3. 深穿支,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肌张力增高,呈强直性,一、脑的血管,(三)大脑前动脉受累,(四)大脑后动脉受累,1. 主干,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读征,2. 皮层支, 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而黄斑视力保存(黄斑回避现象),双侧病变可出现皮质

35、盲 优势侧颞下动脉受累可见视觉失认及颜色失认;顶枕动脉受累可有对侧偏盲,视幻觉痫性发作,优势侧病损可有命名性失语,一、脑的血管,3. 深穿支, 丘脑穿通动脉受累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出现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及对侧感觉障碍 丘脑膝状体动脉受累可见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如舞蹈症、手足俆动症和震颤等 中脑支受累出现Weber综合征或Benedikt综合征,一、脑的血管,(五)基底动脉受累,1. 主干,引起脑干广泛性病变,累及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肺水肿、消化道出

36、血、昏迷和高热等,甚至死亡,一、脑的血管,3. 内听动脉,2. 基底动脉尖部, 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 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严重的记忆障碍 少数患者可有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及脑桥幻觉 甚至意识障碍,表现为病灶侧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一、脑的血管,4. 中脑支,可出现Weber综合征或Benedikt综合征,5. 脑桥支,可出现Millard-Gubler综合征,6. 脑桥旁正中动脉,可出现Foville综合征,7. 小脑上动脉,可出现脑桥上部外侧综合征,一、脑的血管,(六)椎动脉受累,小脑下后动脉起于椎动脉,此两动脉受累可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一、脑的血管,二、脊髓的血管,(一)脊髓的动脉 1. 脊髓前动脉 2. 脊髓后动脉 3. 根动脉 (二)脊髓的静脉,图2-21 脊髓的血液供应,(一)脊髓前动脉损害,为供应脊髓前2/3区域的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所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二、脊髓的血管,(二)脊髓后动脉损害,为供应脊髓后1/3区域的脊髓后动脉闭塞所致,脊髓后动脉综合征,二、脊髓的血管,(三)中央动脉损害,中央动脉综合征,二、脊髓的血管,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