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29218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0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二册)大河屯镇卫生院,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适用于西医专业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临床类别执业、执业助理医师,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二册)大河屯镇卫生院基层中,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

2、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3,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层中医,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3、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4,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爪切进针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人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人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5,(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人后,为了

4、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人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人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人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6,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 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5、。,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7,(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二、常见疾病的毫针剌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8,二、常见疾病的毫针剌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8,(一)中风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

6、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具体诊断标准参照1 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9,(一)中风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

7、每次留针2030分钟,1 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寸。,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0,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 1、半身不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2、口角歪斜,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 0次为1疗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1,2、口角歪斜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二)头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

8、。针灸治疗主要应用于原发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不论感于外邪还是犯于内伤,皆可导致头痛,外感以感受风、寒、热、湿邪为主,内伤于肝、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有关。此外,外伤跌仆,气血瘀滞,经络被阻,也可导致头痛。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以及高血压、眼、耳、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2,(二)头痛 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 取穴: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风池、后溪 少阳头痛(侧头痛):率谷、悬颅、外关

9、阳明头痛(前额痛):上星、印堂、合谷 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前顶、太冲,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3,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3,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取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2)内伤头痛 治法:取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取 穴:百会、头维、风池。 随证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4,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4,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

10、肢体穴位多直刺。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 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5,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进针后行,(三)面瘫病,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

11、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6,(三)面瘫病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7,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四)肩凝症,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

12、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8,(四)肩凝症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8,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取穴:肩髑、肩謦、肩前、阿是穴、条口o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孺、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特别提示:每

13、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19,治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五)腰痛病,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0,(五)腰痛病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治 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 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

14、:劳损者加次髂;肾虚者加命门。 特别提示:肾俞直刺0.51寸;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1,治 法: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基层,三、针刺禁忌瘫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2,三、针刺禁忌瘫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2,四、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

15、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3,四、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五、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

16、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鼹、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4,五、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5,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

17、烈收,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线下定位,手术取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6,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气胸:

18、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7,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六、参考文献,1、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8,六、参考文献1、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9,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29,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30,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第二册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