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13389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5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 随着你对一个城市进一步的了解,你会发现你也更加的喜欢这一座城市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湖南景点导游词五篇,希望大家喜欢!湖南景点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岳麓书院大门口)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

2、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岳麓书院平面示意图前)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

3、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赫曦台上,寿”、佛”字前)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

4、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这一天,

5、书院格外热闹,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并且吟诗作赋一显自己的才华。正当大家正在乐着的时候,一个乞丐模样的老道想进来 ,守门的人拦也拦不住,老道来到厅堂,向罗典打了一揖首,说道:众位施主,贫道也来凑热闹”。众人见他这模样,都看不起他,想戏弄他一下,叫他写几个字来看看。老道听了,知道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墙,刷!刷!就是两笔,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回过神来的时候,老道已不知所踪了。再看这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知道这定非凡人所能为,罗典后悔不已,托人四处去寻找这老道士的下落,但还是无法找到。为了弥补过失,

6、同时也为了对称,罗典便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无法与寿”字相比了。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大 门)沿着中轴线,

7、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

8、,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请大家看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

9、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大家可能会问了,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抄家没收来的,怎么可以放在书院的大门口呢?其实这也反映了清代岳麓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书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学,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书院的院长之所以被称为山长也就是这样来的。(二门)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

10、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教学斋?半学斋)穿过二门,我们便进入了院内,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集体宿

11、舍。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以及毛泽东等人均住在这里。(讲堂)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

12、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

13、想的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自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最

14、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北宋时期,理学在洛阳传播,后来,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到程家门口时,天正下着大雪,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不敢入内惊扰,就站在门外雪地里等老师醒来。直到老师醒来,他才上前去请教,而屋外雪地里已经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印,当杨时学成南归时,和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成了

15、理学南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朱熹、张栻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于杨时的,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试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古代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带蒲团,席地而坐,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显示了老师的威严,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不由得我

16、们产生了敬意,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讲堂就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了。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家请看一下这幅对联,它是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上联是:是非审之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太极悠然可会下联是: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对联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和失听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

17、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对联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大家请看这块岳麓书院学规碑”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校规,为清乾隆年间所刻,共有9行18条,其中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进如何为学的。江泽民总书记1993年3月16日参观岳麓书院的时候,曾认真地阅读了碑文,认为部分条款对于今天的学生仍有借鉴作用,离开的时候,还特地托有关部门索要比碑的拓片。大家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

18、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御书楼)好的,讲堂的讲解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可能有人会问了:御书楼不是在讲堂后面吗?自私到了讲堂往前就没路了?大家请跟我来,其实路就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你会发现后面其实别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

19、,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百泉轩?时务轩?三绝碑)参观守御书楼,我们来到书院风景绝佳的地方百泉轩,因为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在宋代,这里是山长的住处,当年,朱熹和当时

20、的山长张栻就曾经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意思就是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里,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穿过园林后,我们便来到了时务轩,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未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经念性建筑。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为了配合维新运动,同时也为了推进湖南的新政,在谭嗣同等人的活动下,终于获得朝廷的批准,在长沙小东街设立了时务学堂,由梁启超在此主教,主要传播变法的理论,娈法运动失败后,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改为求实书院,后改为湖南大学堂,次年并入岳麓书院并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大学,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1922年回

21、到长沙后,到小东街寻访时务学堂旧址,那时,距时务学堂的创办已经有26年了,原址已改为旅馆,房屋虽在,但已面目全非,旧时的学生和老师们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提笔写下了时务学堂旧址”以示纪念。经过抗日战争以及的浩劫,梁公的手迹最终还是到了这里,并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纪念。在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内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因此这块碑又有北海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

22、北海三绝碑”。因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历代想得到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来拓取,因方法不对,使这一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文庙?祠堂)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

23、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这就是大成殿,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因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文庙的建筑与刚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

24、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这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龙,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战后,1946年进行修复,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修复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皇家应有的气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庙堂,他可能已经觉得十分奢华了,他老人家应该不会见怪的了。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非常感

25、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湖南景点导游词2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斜阳西下,桥边岸畔不少妇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声随着水波荡漾开来。顽童脱个精光,在水中嬉戏,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浅水

26、处享受流水轻柔的抚摸。岸边更有不少写生的学生,也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凤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但河畔的吊脚楼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龙潭那里尚留有十多间老屋,细脚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历史。沈从文的故居位于古城内中营街的石板小巷深处,共两进两厢,颇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个故居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经风雨桥,过东城门,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担的乡民、老屋、挑担的乡民与红伞,形成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就像沈从文早已仙去,凤凰古城并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画卷,但你还是能从一个个的局部来感受到她灵光一现的魅力。凤凰古城也适合一两个人在一个小雨的天气

27、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过去。湖南景点导游词3各位朋友,饱览了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奇观之后,今天,换个新节目:玩水-漂流茅岩河!茅岩河位于永定区境内的澧水上游之一段,上至苦竹寨,下至花岩电站,全程50公里。因90年代修建渔潭电站,使茅岩河一分为二,大坝以上为平湖游,20公里,以下为漂流旅游,25公里。茅岩河自古系茅岗土司领地,六百年前土家人民的首领覃后就在这一带抗击官军,反对朱元璋的民族压迫。这里的山水洞寨,地名掌故无一不附丽着覃后王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所有这些,都给茅岩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茅岩河是张家界五条精品旅游线之一。今天我们漂流途中所要观赏的主要景点有温

28、塘古渡、索影潭、枞蔸滩、岩板滩、连环滩、水洞子瀑布,鸳鸯洲、寄马庄、黑社、星子滩、猫儿滩、岩河峡、火烧溶、新澜滩、绕澜滩、阴阳滩、黄土城、阻舟河、象鼻子滩、麻姑滩、大澜子滩、小澜子滩、撑架岩等。(温塘古渡)现在我们即将起漂的渡口就称为温塘古渡。这个渡口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这里就是茅岗土司与永顺土司的分界点,是茅岗司的第三道关,也是最后一道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湘西籍大文豪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就在这里由著名导演凌子风拍成电影,据说,出演翠翠的那个演员拍完了戏,舍不得离开她住过的那栋吊脚楼了。(温泉)渡口两边各有一处温泉,对岸的一处紧挨着河床,与河面平接,水温37-39摄氏度,每小时涌流量二、三百吨

29、。经鉴测,温泉为优质矿泉水,常年饮用和洗浴,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索影潭)这一段峡谷,河水碧绿,深不见底,水面一如平镜,倒映两岸青山,所以老百姓叫它索影潭。(枞蔸滩)请注意,前面就是枞蔸汉,这是漂流中的第一道滩。请大家用手抓牢绳子,检查一救生衣,准备与浪共舞”!(鸳鸯洲)前面有两个矗立在河心的小岛,这就是鸳鸯洲。两岛相距不远,上岛长约200米,高50米,下岛较小。两岛都呈长条椭圆形,岛上怪石嶙峋,长满芭茅灌木,乍看像浮在水中的两只大鸳鸯。(寄马庄)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相传覃后当年被明朝官军追杀,退守茅岗时在这里寄养一匹战马,村里人将马野放到鸳鸯洲。覃后被围七年寨一时无法前来,马儿终夜嘶

30、鸣。于是有仙人撒沙,将鸳鸯洲与右岸相连,五马离岛。后覃后兵败被害,五马因恋主人仍不肯远去,终于化作五座山头。现寄马庄和下游不远处的五马头两个地名,便由此而来。现在准备上岸,在沙滩上玩玩,如果有收藏石头的兴趣,这大沙滩就是取之不尽的石头仓库!(黑社三百篙)这里叫黑社,土家人有两种说法,一叫黑社三百高,是指从对面绝壁登黑社寨,必须爬三百步高崖石墩;二叫黑社三百篙”,过去船工、排佬从这里进入岩河峡,一路左冲右突,水急浪险,河床狭窄,两岸乱石相叠,河中暗礁丛生,稍有疏忽,便船毁人亡,船工到此,必须抖搂精神,严阵以待,不能懈怠。有船进入峪谷,必须连点三百篙方能冲出岩河峡,冲出鬼门关。请大家抓紧缆绳,准备

31、过岩河峡。(岩河峡)朋友们,岩河峡到了。现在我给大家念一首清代土家族诗人向则友写的过茅岩峡诗好不好?沿河修阻险最多,独有茅岩形势尤嵯峨;两岸青峰相对立,峭壁层岩千万级;山路曲盘僻更僻,河流逼窄复逼窄。险哉!茅岩真险绝!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有个叫柳宗元的吗?对,就是写捕蛇者说的那位大散文家。他曾经听一位远征茅岗土司的将军朋友介绍澧水风光,不禁心向往之,在给友人赠诗中,他写道:自汉(指湖北汉水)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如澧”。可惜他至死都未能亲眼看一看眼前的澧水风光。岩河峡长10余公里,两岸峭壁高达四、五千米,这里滩多潭深,浪大水急。古往今来,再好的水手驾船放排至此,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所谓峰与

32、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生死之间全在一瞬。每当大雨过后,岩河峡两岸的瀑布数不胜数,有的从崖顶一泻到底,有的循山坡一瀑三叠,这样的季节性瀑布茅岩河共有300多处。整个峡谷里水声轰鸣,雾气弥漫,仿佛进入了水乡泽国。大家往岸边石壁上看,那是人工凿成的纤道,偶尔能碰上几条乌篷船逆水而上,那些光着屁股,浑身漆黑的船工们,或背起纤绳在岸上拼命,或是扶着船舷在水里挣扎,一个劲儿发出凄厉的撕心裂肺的叫喊,艰难地把船拉到上游。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如今很难见到了。但是,曾创下9次世界冠军的羽坛名将关渭贞小姐在茅岩河拍她个人的专题片时,还正儿八经当了一回纤夫。当时她还即兴写诗一首:弄潮漂流茅岩河,激流勇进互高歌。豪情满

33、怀寄山水,不使光阴空蹉跎。”(岩河滩)朋友们,前面有一个落差5-6米的急流险滩,这是茅岩河最刺激、最叫绝的一道滩。请大家振作精神,注意安全,感受一下与惊涛骇浪搏斗的那份豪情,那份刺激。(水洞子瀑布)水洞子瀑布是茅岩河的王牌景点。请抬头看左边,自70多米高的石洞中喷涌出一股地下水,顺坡崖时开时合,似碎玉遍山,如冰凌下滑。临近河边的悬崖,形成数十米宽的巨瀑,飞泻直下,声震峡谷。瀑布对岸矗立几块巨大的岩石,像天然观景台,是游人拍照留影的最佳位置。凡是来茅岩河漂流的,没有一个不在这里观或留影拍照的。1991年6月,原国家体委主任、全国体总主席李梦华漂流茅岩河时在这瀑布前即兴题词:轻舟游茅岩,浪中乐陶然

34、。人生似漂流,不断过险滩。”一句轻舟游、浪中乐,表达了漂流途中轻松快乐而又惬意的感受,后面两句笔峰一转,借漂流比喻人生的道路曲折,不可能一帆风顺,含有深刻的哲理。现在请大家下船,在这里休息照像留影,把茅岩河的涛声峡影带回家去!(覃后城)朋友们,请往左看,那儿有一片村落的地方,叫覃后城,相传元代末年,覃后响应徐寿辉、陈友谅起义之前,曾从战略高度上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立了十分完备的防御体系,先后在慈利永定渡、茅岩河等要塞建立军事据点,后人叫它覃后城”。同时若干关口以对付强敌。靠茅岗司这边,就有茅寨子关、茅头关、黑松关、温塘关。这座城堡因为是用黄土构筑,故又叫黄土城。当年朱元璋派杨景、周德兴从水

35、陆进攻茅岗司与黄土城土军血战十来天,才将土城摧毁。下面由我为大家学唱两首土家山歌助兴,好不好,我先念一段歌词,再唱:男:隔河看见姐穿青,姐是花儿爱死人。有心恋姐难开口,丢个岩头试水深。女:对门山上猫喊春,一阵慢来一阵紧。哥要真心喜欢我,哪怕山高水又深。下面,我给大家再唱几首排工情歌:哪有滩头水不陡,月亮出来亮堂堂;哪有芝麻不出油,紫竹烟竿靠门枋;哪有山中鸟不叫,有心跟哥不怕寡;哪有排佬不风流,一世不烧回头香。哪有阳雀不叫春?铁匠打铁铁打铁,哪棵葡萄不牵滕?风吹荷叶叶搭叶;哪只蜜蜂不采蜜?哥妹放排排头坐,哪个妹妹不恋情?排水相依离不得。一条木排顺水流,哥情愿来妹情愿,一个排佬坐排头;不怕旁人生恶

36、言;我想坐排随他去,恶言好比河里浪,只怕排佬不点头,把紧竹篙稳下滩。好女莫嫁放排佬,哥撑排头妹撑尾,十个放排九个漂,小小木排水上漂;活着点灯活守寡,哥妹撑排河中走,死后灯灭守白头,哪怕浪头万丈高!朋友们,今天的漂流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密切配合。俗话说:同船共渡,五百年修就。我们同舟共济,空峡谷,过险滩,漂流几十公里,可以说是千年修就的缘份。愿茅岩河的美丽风光永远留在您的心中,愿与浪共舞,有惊无险”的茅岩河漂流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茅岩湖今天我很高兴陪同大家到茅岩湖作平湖游。茅岩离张家界市区42公里,属茅岩河的上段。随着渔潭电站的兴建,大坝落闸蓄水,昔日狂荡不羁的茅岩河上游一夜之间成了水乡泽

37、国,景区也一分为二,下段仍然漂流,上段就成了现在的茅岩湖。茅岩湖以电站大坝为起点,上至桑植县境内的苦竹镇,20公里湖而景区的数理化。青山碧水、高峡危崖、溶洞古寨、土家风情、民间传说,把茅岩湖装点得瑰丽多姿、楚楚动人。湖两岸的绝壁多呈90度,而曲折蜿蜒的水道以及一条条延伸于大山深处的溪谷湍流,使茅岩湖更加原始古野,有如一部大书的一个个情节,环环扣人,令人陶醉。(渔潭电站)这是茅岩湖平湖游的第一站。渔潭电站由葛州坝第六工程公司施工承建,1991年开工,1997年全面竣工,共投资4亿多元。电站坝高56.5米,空腹重力坝型,库容蓄水1.29亿立方米,4台机组装机容量7万千瓦,年了电量2.9亿度。是目前

38、澧水干流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电站。修建渔潭电站,主要目的是调节澧水下游的水量减轻洞庭湖压力,抑制水患;同时,大坝蓄水形成的高峡平湖为我们提供了一处难得的旅游景观。接下来接大家乘坐游船快艇饱览茅岩湖的秀丽风光,然后去领略地下迷宫九天洞的博大神奇。(回龙岗)前面这个长满古树的山包叫回龙岗,因地形蜿蜒如龙体而得名。回龙岗三面临水,一面靠山,面积约100亩,岛上密密匝匝长着1000多株苦槠树和枫树,其中有300多株千年古木,郁郁葱葱,浓荫盖地。(土司城遗址)大家朝右前方那一片水面看,那里是茅岗土司城遗址。茅岗接壤桑植,连通永顺,以水上交通而言,堪称古大庸的西大门。自元至清,茅岗一直为覃氏土司世袭之地。茅

39、岗土司城临澧水而建,木楼吊脚,街巷纵横,商号货店,客栈餐馆处处可见,一派繁华景象,茅岗土司全盛时期,这里有三街六巷,还建有七进皇堂、寺庙道观等,史书记载说:商船贾艘,往来络绎,几与大都市等。”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茅岗城西茅岩古寨一带发生山体滑坡,阻塞澧水,中断交通108年之久,从此茅岗土司城渐渐萧条,市民商人大部外迁。至清末明初,土司城衰败,如今又因大坝蓄水,古城和它的那部长长的土司史便长埋在一片汪洋之中。(茅岗土家族)茅岩湖一带是土家族世代居住和繁衍生息的地方,茅岗覃氏土司世袭20余代,统治这里达600年,其中覃后是历代茅岗土司中最受土家人敬仰的英雄,景区内许多地名、景点都是以覃后

40、命名的。在我们乘船将要向茅岩湖纵深作观光旅游之前,我要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有关茅山冈土家族,茅岗土司以及覃后王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你对本地土家族的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古代巴人有直接渊源关系。周武王灭商后封其亲族姬姓于巴地叫巴子国,川东鄂西属巴子国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曾与强楚抗衡,范围扩大到武陵地区和清江流域。公元223年,秦灭楚,大部分地区的巴人成为秦的编民,巴人急剧衰落,有的被迫迁徙,只有定居在湘鄂川黔边境武陵山腹地的巴人比较稳定地繁衍生息,绵延至今。后来巴人后裔自鄂西清江流域东移,定居澧水流域,并以田、覃、向、彭四大姓氏较为兴盛。土家作为族称的出现,与汉人迁入其地直接相关

41、。宋以后,特别是清改土归流”以后,汉人大量迁入巴人世居之地,为有别于新进入的外族人才有土家”客家”之分,而官方对土家先民的称呼叫蛋蛮、天门蛋蛮、南蛮、武陵蛮、荆州蛮、五溪蛮、土人蛮、土丁、土军等,土家”是土民汉语的自称,土家便由此而来。土司制度始于南宋,嘉泰三年为以夷制夷,与五溪蛮中选择智勇威望者立为酋长,谓之土司王。土司设立要经过进朝廷批准,由皇帝授印。土司是政治、军事的合一体,享有世袭权。茅岗土司除严格的政治统治外,突出地实行军事控制。土司内男性全民皆兵,男孩从出生起就配以铁器同长,少年就练功习武,青年编入士兵,随时征调。土家兵打仗非常勇猛,每遇上皇上征调出征,总是丰功而归。茅岗覃氏土司最

42、有影响的是第三世-覃后王,他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从小练出一身好武艺,广交朋友,行侠仗义,曾任慈姑州安抚使、湖广理问(法官),后联络十八洞蛮起兵反元。朱元璋称帝后,对蛮人异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引起覃后不满,他自征税赋,扩充兵力,抗击明军,一年之内兵力达到10万余人,威震大明。朱元璋多次派兵征剿,未能得逞。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杨景、周德兴统兵几十万,限期征平。两军在张家界的百仗峡展开数十次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覃后退守茅岗七年寨,杨景、周德兴分兵夹击,包围七年寨,覃后凭险固守,明军无法取胜。周德兴施反间计,覃后被女婿朱思济出卖遭擒。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六月六日,

43、覃后在南京被朱元璋凌迟处死。(晾衣篙)请大家仰望右边悬崖,那里有一个小石窟,里面斜放着一根酒杯粗细、长约3米的深褐色杆子,民间传说这是覃后用过的枪,当地人都叫它覃后枪。覃后臂力过人,武功超群,多次用它打败官军,覃后被害后,部下将枪放置这里,用来威镇茅岗,永保土民安宁。又说是覃后与军官作战退守洞中用过的晾篙。究竟是枪是篙,属铁属木,至今不得而知。是铁应该锈蚀,是木更要腐烂,风风雨雨600年,它一直插在这悬崖绝壁上,不烂不腐,成了一个谜。前几年开发旅游,七年寨几个村民下决心弄清六百年的古谜。他们从悬崖上缒绳而下,一位农民刚接近石窟,突然石壁上崩下来一块石头,险些击中头部,接着突然下起冰雹来,吓得他

44、们匆匆而逃。也许这是偶然,但事情本身是千真万确的。后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以及中央电视台来茅岩湖拍片,用高倍望远镜也没瞧出个名堂来,只好望杆兴叹,让它永远是谜了。朋友们,通过您的观察与分析,您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来呢?(覃后灶)请大家往这边看:那是一座天然自生石桥,拱高约50米,长约40米,宽约30米,但古人不叫它桥,而传说是覃后起义时为部队煮饭的锅灶。如果到上面看看,就会发现桥”后面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圆形洼地,酷似灶膛,桥洞便是灶门。灶膛后绝壁上有3个大溶洞通向外面,如同烟囱,这简直是大自然的人性化杰作。你也许会问,这么大的灶,锅在哪里呢?有灶无锅,如何炒菜煮饭?别担心,锅肯定是有的,不过要

45、到离这里10多公里以外的锅坑去看,那是一口可载入吉尼斯纪录的超级大锅。(擦耳沟)这便是擦耳沟。因为溪沟太窄,人行沟内,两壁擦耳,当地土民就叫了这么个实打实的名字。擦耳沟全长约3公里,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而断裂的结果。这种自然奇观,在众多一线天”景观中是很罕见的。(双虎守寨)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远望,紧靠前面的七年寨,两边山梁隔河相伴,形状大小相差无几,恰似两只卧虎守住茅岩河的水道。说来也巧,民间传说与土家族崇拜老虎,不谋而合。实际上,两座山头曾经是覃后设置炮台的关卡,当年明朝将领周德兴进攻七年寨,屡攻不克,就与这两只老虎”顽强抵抗有关。(七年寨)前面我多次提到的七年寨已近在眼前了,这是元末明初

46、古战场,因覃后王率将士与明军抗战七年而得名。七年寨是覃后老家,一面临水,三面悬崖,唯有一个卡门可作通道出入,地形十分险要。崖顶较平缓,大小山包星罗棋布,有数百亩稻田夹杂其间。寨西北隔大野溪是月驾山,站在两边崖顶可以交谈,如要靠拢得绕道走半日功夫。覃后当年带领几千将士在这里负险抗明时,曾用竹缆架设飞桥连通七年寨与月驾山,以便进退。洪武五年,明将周德兴、杨景包围七年寨,屡攻不下,施反间计诱骗覃后下山而被擒,明军乘机破寨。守将罗飞、覃仁等奋力杀过飞桥逃往桑植;覃元、覃义等人从覃后洞逃往沅陵;土家著名将领八古皮跳大野溪壮烈牺牲。七年寨这块隐于武陵深山的弹丸之地,演绎了一部土家先民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统治

47、的悲壮历史。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古战场的遗迹,古城墙的残壁。今人田奇富先生有古寨雄关诗题七年寨:乱石森森剑气寒,当年铁甲踏烽烟。藤桥挂断飞桥谷,御驾征开贺驾船。三面峭壁盘古寨,一方秀水护雄关。流泉泪洒悲王业,遍地黄花战迹残。(覃后炮台)请大家看,左边的陡峭石壁上有个洞,叫覃后洞,靠下侧那石头城垛,就是覃后炮台,高约7米,宽3米,环三面设炮眼,置箭垛。炮台将过往船只与对面大野溪的山径小路,都控制在火炮弩箭射程以内,而那个溶洞就是地下运输通道,进退自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难逾之势。(茅岩寨)这里是茅岗古寨遗址,宋、元时期是土司著名商埠。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1786年),寨后面月驾山发生

48、了山体滑坡。传说滑坡前几天,寨子里成批老鼠上街结队流行”,空中老鸦日夜啼哭,山林中野兽成群结队,窜进寨中哀鸣;一位老人肩扛一长竹篙,一上一下反复呼叫:搬篙哟搬篙”,人们只当是疯子,乃至城毁人亡之时,才悟出这是仙人隐语,搬篙”就是搬高”,警示寨民往上游搬,可惜无人识破。从此一个数千人口的古寨,一夜间埋葬在澧水,有刘氏一家一百零八口,只漏掉一人,其余全部罹难。河水受阻,千万高峡平湖,水漫桑植城脚,交通动脉中断108年之久。由于航道阻塞,舟行至此,必雇人挑,越数里,另雇他船,乃得行。”茅岩寨再度兴起。时有童谣流传:若要茅岩开,除非老龙来。”时隔108年,桑植县令龙启涛发起开凿。历三年大功告成,应了昔日民谣,疏通茅岩,非老龙(龙启涛)莫属。(跳水台)请大家抬头看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