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39576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21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推拿学讲义,石家庄炎黄针灸推拿专修学校,小儿推拿学讲义目录:,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小儿推拿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第三章 小儿推拿手法第四章 常用穴位第五章常见病的治疗及配 穴,第一章 概述,一、小儿推拿起源: 推拿疗法也称为按摩疗法,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小儿推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明代以后小儿推拿著作显著增多,而且治疗疾病也更加广泛。小儿推拿学有大量的著作问世如: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术等等,近年来由于其无毒副作用、无痛苦、费用低廉受到大家的认可。,二、小儿推拿原理,小儿推拿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为基础,从整体

2、观念出发,按照“辨证论治”“补虚泻实”的原则,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进行操作,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第二章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与禁忌症,一、小儿推拿注意事项:1.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小儿哭闹时要先安抚好情绪再进行推拿。小儿进食后不宜马上推拿腹部,推拿后半小时不宜进食。2.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医者要保持双手温暖,不可过凉,以免患儿产生恐惧,造成哭闹。此外患儿体位力求舒适自然。3.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防止皮肤破损。4.手法要轻柔深透,刺激强度要适宜。,二、小儿推拿禁忌症,小儿

3、推拿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一些禁忌症:1.皮肤有烧伤、烫伤、擦伤、疮痈时,局部不宜按摩。2.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丹毒、骨结核等。3.患有恶性肿瘤、骨折、脱位等疾病均不宜按摩。,第三章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有五种:推、拿、揉、捣、捏,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推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沿患儿穴位同一 方向运动1.补法由指尖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2.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泻)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二、拿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指腹,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 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同时相对用力,一松一紧地提捏。动作和缓有连贯性,

4、不可突然用力。三、揉法:用手指指端、大鱼际或手掌,按在患儿特定穴位上做环形揉动,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四、捣法: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在穴位上五、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第四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头面颈部穴位二、胸腹部穴位三、腰背部穴位四、上肢部穴位五、下肢部穴位,一、头颈面部穴位,1.攒竹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喘、惊惕不安,呕吐,近视等。操作:推法为主。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次数:一般30-50

5、次。2 坎宫位置:从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横线。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操作:推法为主。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呈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次数:一般30-50次。,一、头颈面部穴位,3 太阳位置: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之中点。作用:疏风清热,开窍镇惊。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弱视、麦粒肿、惊风等。操作:运法或揉法为主。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以两手食、中、环、小四指固定患儿头部,再以两手拇指罗文面运之,称为“运太阳”,或将食指放于中指上,以中指罗文面运之。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次数:一般30-50次。4 山根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鼻根低洼处。

6、作用:醒目定神,退热定痉,通关开窍。主治:惊风、抽搐等。操作:掐法或揉法为主。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左手扶住患儿头部,令其头勿转动,以右拇指甲掐,称掐山根。次数:一般3-5次,一、头颈面部穴位,5 人中位置: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作用:开窍醒神。主治:昏厥、惊风等。操作:掐法为主。拇指甲掐,称掐人中。次数:一般5次。6 百会位置:头顶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相交处。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止头痛。主治:头痛、目眩、惊风、脱肛、夜寐不安等症。操作:按法或揉法为主。用拇指按或揉或掐,分别称为按百会、揉百会、掐百会。次数:一般按法30-50次,揉法100-200次。,一、头颈面部穴位,7 高骨位置

7、:耳后入发髻高处,又称耳后高骨。作用:发汗解表,除烦安神。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等。操作:揉法为主。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次数:一般50-100次。8 风池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作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主治: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颈项强痛等。操作:拿法或揉法为主。医者位于患儿身后,以两手之四指扶患儿头侧,两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揉风池;或用拇指拿之,称拿风池。次数:揉30-50次,拿3-5次。,一、头颈面部穴位,9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髻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作用:降逆止呕,驱风清热。主治:项强、发热、呕吐惊风等。操作

8、:推法为主。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油自上向下刮。10 准头位置:在鼻尖中央。作用:开窍醒神,健脾定喘,清热祛风。主治:主治惊风、抽搐、窒息、外感、鼻塞不通等症。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左手扶住患儿头部以固定,右手以拇指或食指指甲掐,称掐准头,继以中指螺纹面揉之,称揉准头。次数:掐约3-5下,揉10-20下。,一、头颈面部穴位,11 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作用:宣肺气,通鼻窍。主治: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呼吸不畅、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等病症。操作:医者用食、中二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迎香。次数:20-30次。12 耳门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张口

9、凹陷处。此穴亦称风门穴。作用:镇惊开窍、聪耳、止牙痛。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牙痛等症。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控住患儿两耳廓,拇指屈曲以指间关节背面为着力点。次数:揉30次,按510次。,一、头颈面部穴位,13 桥弓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作用: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平肝潜阳。主治:先天性肌性斜颈、颈项强痛、高血压、惊风等症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一手扶患儿头侧,另一手拇、指自上而下拿之,称拿桥弓;或用拇指推法自上而下推之,称推桥弓;用抹法自上而下抹之,称为抹桥弓。次数:拿约35下,推或抹3050次。14 牙关(颊车)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作用

10、:疏风,开窍,止痛。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次数:按10次,揉50次。,一、头颈面部穴位,15 承浆位置: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属任脉。作用:祛风、开窍、醒神。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症。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食指或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称掐承浆。次数:一般掐35次。16 印堂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处。作用:醒脑安神、祛风通窍。主治:用于感冒头痛、昏厥抽搐、慢惊风等症。操作:医者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拇指端自眉心向上天庭,称推印堂;或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印堂;或以拇指端揉,称揉印堂。次数:一般推3050次,掐35下,揉2030

11、次。,二、胸腹部穴位,1 天突位置:胸骨切迹上缘的凹陷中。作用: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主治:咳嗽、喘促、咳痰不爽、胸闷等。操作:按法或揉法为主。中指端按揉,称揉天突;或随呼吸一出一入抠此处。次数:按揉30次,随呼吸抠3-5次。2 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胸闷、咳嗽、喘促、呕吐、呃逆等。操作:揉法、摩法或推法为主。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推至乳 头名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下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次数:一般揉法和推法100-300次,摩法5分钟。,二、胸腹部穴位,3 中脘位置:肚脐正中直上4寸处。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主治:胃脘胀痛、食欲

12、不振、呕吐、泄泻等。操作:揉法、摩法或推法为主。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次数:一般揉法和推法100-300次,摩法5分钟。4 丹田位置:脐下2寸。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主治: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操作:摩法或揉法为主。患儿仰卧,医生以食、中、环三指指腹,揉或摩之,称“揉丹田”或“摩丹田”;以拇指罗纹面或掌根部自脐向向下直推,称“推丹田”;以拇指罗纹面或掌根部按于丹田部,呼气时轻轻按压,吸气时随腹壁而抬起,称“按丹田”。次数:揉30-50次,摩3-5分钟,直推30-50次,按20-30次。

13、,二、胸腹部穴位,5 天枢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作用:舒调大肠、理气消滞。主治:主治腹泻、便秘、腹痛、食积不化、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操作:揉法为主,以食、中二指分别揉之,称揉天枢。次数:一般50-100次。6 脐位置:肚脐正中处。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疳积等。操作:揉法或摩法为主。用中指端揉,或食、无名指揉天枢穴同时操作,为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抓肚脐并抖动脐部亦称抖脐;用食、中、无名指搓摩脐腹部称搓脐;自脐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称推下小腹。次数:一般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二、胸腹部穴

14、位,7 乳旁位置:乳外旁开0.2寸。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主治:胸闷,止咳嗽、痰鸣、呕吐等症。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以两拇指分别轻轻掐之,称“掐乳旁”;继以拇指端揉之称“揉乳旁”。次数:掐3-5次,揉20-30次。8乳根位置:乳下0.2寸。作用:宣肺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咳喘、胸闷、痰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症。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肋,再以两拇指于穴位上揉之,称揉乳根。次数:揉30-50次。,二、胸腹部穴位,9 肚角位置: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作用:祛寒热,止腹痛,散结消瘀,止泻通便。主治:因受寒、伤食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操作:

15、患儿取仰卧位,医者用拇、食、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用拇指或中指端按之,称按肚角。次数:拿、按各3-5次。10 腹位置:肋弓下线,肚脐以上。作用:理气消食,降逆止呕,健脾和胃。主治:腹痛、消化不良。操作:患儿仰卧,医生以全掌或食、中、环指指面摩上部,称摩腹。以两拇指腹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次数:摩3-5分钟,分推200-300次。,三、腰背部穴位,1 肩井位置:大椎穴与肩峰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感冒、咳喘、惊厥、颈项强痛、上肢活动不利等。操作:拿法为主。患儿取坐位,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本穴,称拿肩井。用指端按之,称按肩井。本法为诸法推

16、毕的结束手法,又称为总收法。2 大椎位置:第一胸椎上凹陷正中。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主治:感冒、急性热病、咳嗽、哮喘、项强、癫痫等。操作:揉法为主。医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大椎。用双手拇、食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起,向穴中挤去,称为捏挤大椎。捏挤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为度。次数:揉30-50次。,三、腰背部穴位,3 风门位置:第二胸椎下旁开1.5寸处。作用: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鼻塞、腰背部疼痛、项痛、骨蒸潮热及盗汗等病症。操作:揉法为主。以食、中指端揉之,称揉风门。次数:一般20-30次。4 肺俞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处。作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主治

17、: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胸闷等。操作:揉法或推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肺俞。用两拇指端分别自肩胛骨内缘由上向下做分向推动,称为分推肩胛骨。次数:揉法50-100次,分推100-200次。,三、腰背部穴位,5 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处。作用: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水肿、黄疸、惊风、四肢乏力等。操作:揉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脾俞。次数:一般50-100次。6 肾俞位置:第二腰椎下旁开1.5寸处。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气。主治:肾虚所致的哮喘、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软无力等。操作:揉法为主。用食、中指

18、端揉之,或用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肾俞。次数:一般50-100次。,三、腰背部穴位,7 脊柱位置:大椎至尾骨端呈一直线。作用:调阴阳,补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增食欲,强身体。主治:推脊法善治感冒、发热、便秘、呕吐、急惊风等;捏脊法可用于治疗食积、腹泻、腹痛、惊风、厌食、营养不良等。操作:患儿俯卧,或坐于家长怀中,医者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捏提,称为捏脊;捏第四遍时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揉相应的腧穴。在捏脊前先应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8 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骶骨成一直线。作用:通大便,止泻痢。主治: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

19、热便秘。操作:推法为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痛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推下七节。,三、腰背部穴位,9 龟尾位置:尾椎骨处。作用:止泻、通便。主治:腹泻、脱肛、便秘。操作:揉法为主。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次数:一般50-100次。10 腰俞位置: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作用:通经活络。主治:主治腰痛、下肢瘫痪、泄泻等。操作:以两拇指或食、中指端揉之,称揉腰俞。次数:揉20-30次。,四、上肢部穴位,1 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作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泻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主治:消化不良、厌食、腹胀痛、腹泻、便

20、秘、呕吐、疳积、汗证、黄疸等。操作:推拿为主。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脾经,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脾经。2 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主治:烦躁不安、口干、急慢惊风、伤风感冒、昏闭等。操作:推法为主。旋推为补,称补肝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次数:一般推100-300次。,四、上肢部穴位,3 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作用: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主治:高热神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夜啼、心血不足、心功能弱等。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

21、统称推心经。用掐法时则称掐心经。次数:一般推100-300次。4 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作用:补肺益气。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末节指纹推向指尖方向为清,称清肺经;以旋推或反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次数:一般推100-300次。,四、上肢部穴位,5 肾经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作用:滋肾壮阳,强健筋骨。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频、尿多、骨软、泄泻、虚喘等。操作:推法为主。旋推或自指根直推至指尖为补肾经。指尖推至指根为清肾经。次数:一般推100-300次。6 四横纹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作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

22、;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主治:消化不良、腹胀痛、疳积、腹泻、气促胸满、惊风、脚软不能站立等。操作:推法或掐法为主。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自食指中节横纹处推向小指中节横纹,称推四横纹。次数:一般推法100-300次,掐法各5次。,四、上肢部穴位,7 大肠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作用:补法能温中固脱,涩肠止泻;泻法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主治:食积、腹泻、便秘、痢疾、脱肛、腹痛等。操作:推法为主。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泻,称泻大肠。次数:一般推100-300次。8 小肠位置:小指尺侧缘沿赤白肉际,从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作用:清泻湿

23、热,分清泌浊。主治:遗尿、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口疮等。操作:推法为主。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为补小肠;反之为清,称为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次数:一般推100-300次。,四、上肢部穴位,9 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处。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达气机。主治:胸闷、呕吐、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泻。操作:推法为主。指端揉大鱼际,称揉板门或运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为横纹推向板门。次数:一般推100-300次。10 内劳宫位置:掌心,握拳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中点所在处。作用:发汗、清心火、除烦、补气。主治:感冒发热、口舌生疮、齿龈糜烂等实热证及虚烦内热等。操作:揉法为主。指端揉,称揉内劳宫;或用中指端自小指根,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掐运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