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49208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一、礼法之争的产生背景二、礼法之争的过程和内容三、礼法之争的影响及评价,礼法之争的背景,晚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政治形势,鸦片战争1840年,中法战争1883年,中日战争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礼法之争的背景,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以求图存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了变法诏书,谓: “世有万祀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维归于强国利民而已”,礼法之争的背景,修订法律,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沈家本、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法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订

2、,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礼法之争的背景,依照清政府变法谕令,所修法律要得到中外各国认可,既要符合中国法律的传统思想,又要体现西方资本 主义的法理精神,中西立法原则互不认同;观念冲突,难以调和,礼法之争的背景,礼法之争的“礼”,指中华法系中的“礼”,是中国封建法律的立法根本,以维护三纲五常和宗法家族为主旨,进而达到维持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劳乃宣 被称“礼教派”,礼法之争的背景,礼法之争的“法”,指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国家利益高于家族利益代表人物:沈家本、杨度 被称“法理派”他们希望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加以改造,改进中国传统

3、法制,融入世界法律体系,推动国家发展,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第一阶段:沈家本与张之洞的争论1906,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未及公布就作废,“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之旨”“模范列强”改革原有的“审判方法”引进西方司法审判制度,沈家本,伍廷芳,张之洞,“袭西俗财产之制,坏中国名教之防”“启男女平等之风,悖圣贤修齐之教”“纲沦法败,隐患实深”,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沈家本,张之洞,聘请日本学者冈田朝太郎参加立法该法采用西方刑法体例,分总则、分则罪刑法定、罪行相适应和人道主义原则宗旨:“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先以该草案中对“内乱罪”不处唯一之死刑,指责

4、起草者包庇革命党;受阻。后又以学部名义对草案进行反驳,“因伦制礼,准礼制刑”是中国的传统立法根本:历代相传的“明以五刑以弼五教”,“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第一阶段争论的结果: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未及公布就作废大清新刑律草案,清朝政府采纳了礼教派的意见下达懿旨:“唯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中外各国礼教不同,故刑法亦因之而异”在这种权威的政治压力下,沈家本和修订法律馆只得按照修改宗旨,将草案中凡有关伦纪条款的处罚都予以加重一等,修改后送交法部法部在正文后加上附则五条,明确规定:“大清律中,十恶、亲属容隐、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以及亲属相奸相盗相殴,并发家犯

5、奸各条,均有关于伦纪礼教,未便蔑弃”。中国人犯以上各罪,仍按照旧律惩处。,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第二阶段:沈家本与劳乃宣的争论在将大清刑律草案转发各部讨论的第二天,朝廷即以“上谕”的形式,要求任何修律活动不得违反纲常伦理的基本原则,礼教派,法理派,坚持维护纲常礼教具体,如坚持传统法律中的“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亲属相殴”、“无夫奸”、“子孙违犯教令”,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性这些问题在新刑律正文中已有相应的规定,有的按照法理不能列入正文,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双方在第二阶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犯奸”和“子孙违犯教令”两个问题上(1)关于“犯奸”,反驳

6、沈家本:反驳1:法律道德相为表里,无夫奸必须治罪反驳2:无夫奸不治罪妨碍中国社会治安反驳3:中国立法应以国内治安为主旨,不应随外人的指责为转移反驳4:增加这一条款不会妨碍收回治外法权,现场讨论,伦理道德与刑法的关系问题?,法律是国家的制裁道德生于人心二者不同?,以礼入刑伦理道德是刑法的根本舍伦理教育而讲刑法,还算什么刑法?,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2)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关于“正当防卫”条款,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争论结果:表决中赞成劳乃宣的占少数,礼教派失败,法理派胜利,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第三阶段: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争论,劳乃宣,杨度,家族主义,即以家族为本位的国

7、家制度“对于家族的犯罪,就是对于国家的犯罪。国家须维持家族的制度,才能有所凭籍,以维持社会”家族责任:“一人犯罪,诛及父母,连坐族长”(杨度 )家族制度,就是宗法制封建主义:国家家庭个人国家与家庭,是权利义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忽视个人,国家主义,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制度“国家对于人民有教之之法,有养之之法。即人民对于国家亦不能不负责任。其对于外,则当举国皆兵以御外侮,对于内则保全安宁之秩序。必使人人生计发达,能力发达,然后国家日臻发达,而社会也相安无事”人民对国家负担义务,国家保证人民有法律内的自由权利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立法理念,礼法之争的过程及内容,杨度:由家族主义而渐进至国家主义

8、,劳乃宣:坚持家族主义立法原则,根据进化论,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是发展趋势中国国家主义制度不发达,原因在于古代无所谓“国际”的概念,国家就是天下,天下就是国家;古代帝王“只要维持社会,即足以保国家之治安,并无世界竞争之必要”列强入侵,国家危亡;大多数人对于国家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国家兴亡不负责任;因此变家族主义为国家主义,中国才能由弱转强新刑律草案,应删去“故杀子孙、干名犯义、违反教令及亲属相殴”等条款,减少家族制度的条文,符合国家主义原则,家法政治的中国国情:法律起源理论,“法律何自生乎?生于政体。政体何自生乎?生于礼教。礼教何自生乎?生于风俗。风俗何自生乎?生于生计。”“农桑之国”

9、“猎牧之国”“工商之国”三种经济类型;中国乃农桑之国,风俗礼教政体都是从家法中产生的中国立法本乎中国固有之家族主义:中国人但只爱家不知爱国,根源不在于家族主义而在于秦以后的专制政体西方,欧美也有爱家者,中西家庭的范围不同,礼法之争的影响及评价,1.礼法之争的性质,传统法制,现代法制,文明转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礼法之争的影响及评价,2.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必然性,“冲击回应”模式,被动转型 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性,礼法之争的影响及评价,3.礼教派法律思想合理性分析,(1)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考察,(2)法律移植过程中过分西化倾向的纠正,礼法之争的影响及评价,4.礼法之争的现代启示,图片,(1)如何对待西方法律移植?(2)如何对待法治进程中的“本土资源”?,图片,图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