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ppt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王红艳2011届教本3班,关于清朝,你知道什么?,陈列于颐和园的慈禧御用汽车,清代交通工具轿子,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历时197年。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清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超过了明朝。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实学思潮至明末清初达到全盛。其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即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崇实”。具体表现为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锐意社会改革的经世思想,重视自然科学,注重实践、考察、验证、实测的科学精神,以及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
2、、颜元等。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为“乾嘉学派”。古典小说的创作成绩巨大,名著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戏剧创作以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清中期有“扬州八怪”之称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等的作品,独抒个性,不拘一格,一扫自清初以来的临古画风,形成了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流派。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导下,编定了永年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有天文、历法、数学书籍计86种,其中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中西数学通反映了当时世
3、界数学的主要成果。张履祥的补农书,总结了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对水稻如何增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1,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的书院,清朝的科举制度,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一、中央官学,(一)国子监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规制规定:第一,国子监内设立彝伦堂,“系诣学御讲之所”,另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
4、、崇志、广业六堂“教习诸生” ,又设号房521间,“为诸生读书之所” 。第二,设置学官,规定职责。此外,还对国子监的教学内容,讲学方法以及监生肄业期限等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第二,设置管理监事大臣。第三,实施分斋教学制度。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在国子监肄业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二)宗学、觉罗学(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四)算学、俄罗斯文馆,二、地方官学,(
5、一)府、州、县、卫学 统称为儒学。清朝定都北京后,即在明朝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府、州、县学。同时,还规定仿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有的地方设立所学),以教育“武臣子弟”。,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二)社学、义学、井学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
6、官学。社学与府、州、县学在学制上相互联系,凡在社学中肄业者,学业成绩优秀,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为生员;反之,若成绩不佳,则被遣退回社学。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后来各省府、州、县纷纷设立,成为孤贫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秀异者接受教育的机构。井学是设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学校。,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一、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1662177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7、。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第二,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第三,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第四,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
8、年)在杭州孤山创立的。 “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诂经精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止,前后长达100余年,学海堂停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也存在了80年。,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数”,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泽溉全国”。同时,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9、,第四节 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是国家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它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进行损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清朝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积重难返,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清朝统治者深知“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的道理。清朝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 。常科是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二、科场舞弊丛生,积重难返,士人的出路十分狭窄,清朝又特重科举。因此,科举得第,入仕做官,便成为当时士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对于
10、科场严重存在的种种舞弊行为,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而是进行严厉打击,查处了多处科举大案。,三、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其次,教学内容空疏无庸。最后,教学管理松弛。,第五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其非
11、是于学校”,是黄宗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三、“取士八法”,黄宗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
12、点。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 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黄宗羲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即所谓“取士八法”。1.科举之法 2.荐举之法 3.太学之法 4.任子之法 5.郡县佐之法 6.辟召之法 7.绝学之法 8.上书之法,四、论教育内容,(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三)教授诗文 (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开清代“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四、论教育内容,(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三)教授诗
13、文 (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开清代“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五、关于教学思想,(一)力学致知 (二)学贵适用 (三)学贵独创 1.由博致精2.重视“异同之论” 3.深思与能疑 4.讨论辩难,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他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活动数十年。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勉,对教育理论进行了诸多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王夫之生平及其教育思想,二、教学思想,三、道德
14、观和道德修养论,四、论教师,第七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一、颜元与樟南书院,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颜元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一)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二)批驳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 (三)抨击八股取士制度,三、学校为“人才之本”,颜元“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
15、之本也”的思想,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所谓“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具体来说,颜元所谓的“实才实德之士”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在颜元看来,成为通才当然最好,那是“圣学之极致”,但专门人才只要能经世致用,同样“便是圣贤一流”。,颜元提出“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同时,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16、,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征,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这里所说的“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谟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7、,在颜元看来,“六府亦三事之目,其实三事而已”。“三物”与“三事”是异名同实。“六德即尧、舜所为正德也,六行即尧、舜所为厚生也,六艺即尧、舜所为利用也。”“三物”之中,又以“六艺”为根本,“六德”、“六行”分别是“六艺”的作用和体现。所以,颜元提倡“ 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
18、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第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虽然漳南书院仍设置“理学斋”和“帖括斋”,但两斋之门“皆北向”,颜元说以此表示“为吾道之敌对”,之所以暂时还设立,只是为了“应时制”,“俟积习正”,则关闭这两斋。 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之外
19、,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育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重视。,五、“习行”教学法,强调“习行”教学法,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张。颜元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20、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甚至他把“格物致知”中的“格物”两字,解释为“犯手实做其事”。因此,“习行”教学法正是他的这一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另一方面,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在颜元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而且“爱静空谈之学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则茫然”,毫无实际处事能力。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造成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颜元指出,造成这种状况,“从源头体认,宋儒之误也”,而朱熹是祸首
21、。为了改变理学家这种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强调“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因为在他看来,“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他认为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乃致知中一事”。但“将学全看在读上”,“专为之则浮学”,而且书读得愈多,愈缺乏实际办事能力。同样,讲说也不能废除,但不可脱离实际空讲。颜元说:“讲亦学习道艺,有疑乃讲之,不专讲书”。 因而,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大的精力。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Thank you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