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50371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08级资环三班 徐又同知道老师:XXX,1,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08级资环三班 徐又同1,主 要 内 容,引言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主 要 内 容引言 2,1. 引 言,近年来淮南市过于倚重煤炭产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立足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未来淮南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考虑到淮南煤炭产业对环境污染和历史欠账等问题,指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南市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产业

2、结构调整步伐的力度,加大了促进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步伐,结合淮南市自身产业的特点,加快接续产业资金、技术、政策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应大力发展淮南市煤炭、电力、机械、化工、新兴产业等多个规划科学、布局合 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实现淮南市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淮南市经济更加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3,1. 引 言 近年来淮南市过于倚重煤炭产,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4平方公里,风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淮河是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境

3、内流长87公里, 其中市区流长57公里。市境支流有东淝河、窑河、泥黑河、架河、西淝河等支流。 全市水域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65。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 不连续的低山丘陵。气候温和,是典型的温带季风型气候。淮南煤炭资源丰富,远景储 量444亿吨,已探明可采储量153亿吨,约占安徽煤炭资源的70,全国煤炭资源 的19且煤质优良,具有低硫、特低磷、结焦性好、粘结性强的特点,是优质的 动力和化工生产用煤,为煤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供应。,2.1淮南市基本概况,4,2. 淮南

4、市煤炭产业现状 淮南市位于淮,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中国进入 WTO以后,淮南市各行各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企业活力也逐渐激发出来,轻工业发展更加迅速,截至到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80亿元,其中规模 以上轻工业增加值为93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为2708亿元,规模以上轻、 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967,轻重工业比重严重不协调发展,轻工业发展严重 滞后于重工业发展,充分说明了淮南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淮南市已经由过去煤炭产业单一部门 向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方向发展。淮南市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如图1。,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1淮南市

5、工业内部结构,5,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世界各国工业,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1淮南市工业内部结构,图1 淮南市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Figure 1 Huainan City first,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trends,6,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淮南市真正的煤炭规模开采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此,根据19492008年淮南市原煤产量判断煤炭资源的开发周期,可以看出,淮南市的煤炭开采已经 呈现出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19491958年为勘探开采期,基本探明了

6、 淮南市的煤炭储量,原煤产量在1000万吨以下:第二,1959年至今为扩大生产 期,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且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一些新兴大矿的开采 以及采取的规模化生产,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009年已经发展到了8000万吨。 预计,到201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届时,淮南市的煤炭开采将进入高 产稳产期。淮南市1949-2010年淮南市原煤产量见图2。,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2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历程,7,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淮南市真正的煤,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2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历程,图 2 1949-2010年淮南市原

7、煤产量(万吨)Figure 2 1949-2008,output of raw coal in Huainan City,8,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2.2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2,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淮南市是一座园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因此在产业结构上主要特征是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但是又因为在资源后续深加工往往很难跟上,造成了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一是单一追求矿产量,二是单一追求矿产开采。 因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产业开采,而煤炭的开采主要由淮南市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大型的煤炭公司。由于缺墓煤炭深加工业的产业链,资源利用率往往很低,煤炭开

8、采出来主要是对外 输留酌初加工和原材料,造成了淮南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到2009年为止,淮南市煤炭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居384,说明淮南市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现状仍没被根本改变,这反映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低层次性。目前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仍停留在煤,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2.3.1产业结构单一性,9,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淮南市是一座,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电化、煤化工、煤焦化等单向流动的产业链中,各产业链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和互动。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加之城市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和经济结构的单一性,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至中后期,其主导产业的发展

9、开始缓慢甚至停滞,如果没有接续替代产业,就可能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2.3.1产业结构单一性,10,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电化、煤,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淮南市的煤炭企业主要是以淮南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两家能源企业。其煤炭产业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产业链比较短小。煤炭产业链的主体就是煤炭采掘业,其上游产业应该包括煤炭装备制造、服务等专业部门,下游产业则包括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企业和煤化工企业以及延伸的相关配套企业和对其提供技术支撑的高校科研单位。整个产业链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其中煤炭采掘业上上游产

10、业链延伸的较小。,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2.3.2淮南市煤炭产业链短小,11,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淮南市的,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在2009年,淮南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8亿元,相对煤炭产业1952亿元产值的119,可见其煤炭上游产业发展滞后,煤炭企业向前联系的效果较小,同时煤炭产业链下游产业联系较为紧密,联系效果也较上游更加明显,可以向电力、精细化工、新材料、纺织等产业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可以实现煤向电、煤化工、煤焦化等方向的转变,从而达到整个产业链资本、技术、智力等密集程度,增强整个产业的能动性。,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2.3.2淮南市煤炭产业链短小,12

11、,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在2009年,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总的来看,淮南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的外延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知识密集型企业较少,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而且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 长、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产业成长以煤炭资源为单一指向,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规模。同时,淮南市的煤炭资源主要以向外输出为主,在煤化工、煤焦化上主要是 生产化肥、合成氨等为主的低端的化工产品,深加工层次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 淮南市的主导产业装备起点较低,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等水 平,辅助行业中技术水平偏低,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导致

12、经济发展后劲不足。,2.3淮南市煤炭产业问题及分析,2.3.3淮南市煤炭产业技术水平低下,13,2. 淮南市煤炭产业现状 总的来看,,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与省会合肥直线距离只有60公里,距离南京、武汉大城市仅三个小时车程,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是东部的后院和西部的门户,随着中部崛起、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使淮南市的区位优势 更加明显。 矿产资源优势:淮南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我市煤炭资源的品种优势将进一步突出,是全国少有的具备发展煤化工条件的煤产区之一

13、。,3.1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内部优势分析,14,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承东启西的,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产业基础优势:淮南市,是一座以煤电为主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形成了以 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为代表的产业格局。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 成我国亿吨煤炭基地、电力工业基地和煤化工基地。随着三大基地的建设,一大 批国家重点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全面孕育,必将推动淮南市 经济持续增长。,3.1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内部优势分析,15,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产业基础优,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资源及环境要素的制约:我市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地表水污染严重。国家

14、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煤塌陷速度仍在加快,土地的统筹安排运用受到限制。 人才资金的制约:在采煤、选煤方面人才济济,但其他方面的人才就明显不足,特别是煤化工、管理、开放型等专业人才有限,人才的后备资源不足。企业的融资能力偏弱,融资以贷款为主,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投融资机制不活,制 了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 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发展不足: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较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外向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远低于全国和全 省平均水平。 金融环境差:商业银行少,金融业务相对较少,不利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3.2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内部劣势分析,16,3. 淮南市煤炭

15、产业转型分析 资源及环,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中部崛起战略: 2009年,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出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有望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规划中明确定位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淮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将在中部崛起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3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外部因素机会分析,17,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国内各区域吸引外资力度空前加大:都将招商引资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地区、尤其是今年规划的天津滨海新区都是长期咀来客商

16、重点考虑的投资区域之一,国家政策的倾斜也增强了这些区域的吸引力度。同时,这些区域拥有优良的港口、较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日 益增强,利用外资的方式、方法更加规范化、市场化,对外资尤其是知名企业仍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度。,3.4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外部因素威胁分析,18,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国内各区域吸引外资,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地方保护主义会适当抵制外来企业的投资:一些单位和部门思想不够 解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招商引资工作方法简单,服务态度和引资环境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吸引资金、技术和人

17、才参与矿冶化工产业建设。技术古量不高,会引起周边城市的竞争:淮北周边的城市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力度大,竞争 力大,淮北与他们相比,不仅没有明显优势,相反劣势却较明显。,3.4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外部因素威胁分析,19,3.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分析 地方保护主义会适当,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决定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速度,关系着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成败。因此确定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等位特点的投融资体系。结合淮南市产业的实际情况,淮南市的投融资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在淮南市煤炭产

18、业转型初期,政策引导的资金应该多一些,主要用于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在中后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主。,4.1.1煤炭产业转型的投融资体系,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20,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投融资体系,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人力资源体现的建设主要以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为宗旨,面向煤炭产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的基础配置作用。同时结合煤炭产业转型的特点,遵从市场规律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地人力资源规划、 开发、引进、管理、退出的新机制。 加强人才资源综合能力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积极运用

19、社会上 的各种资源,形成一个范围广、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网络,成立人才培训 基金,促进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适合产业转型的需要,重点是加大对接 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充分利用淮南市教育科研资源,积极建 立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根据淮南市产业和社 会对人才需求趋势,培育淮南市产业发展和社会紧缺的高级专业机会人才、金融、 管理等人才。,4.1.2煤炭产业转型的人力资源体系,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21,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人,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转变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加快

20、建立以企业为核 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到科技发展战 略的优先位置,企业新品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以企业为主 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并得到改善。同时,要选择有较强人才、技术基础的高新技术企蜗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一批院士、 博士生导师和著名专家到博士后工作站兼职,提升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水平和成 效。要搞好科技园区建设,将人才引进培养与发展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力求二者 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4.1.3煤炭产业转型的科技体系,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22,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加,4.

21、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合理的制度设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前提。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必须依赖新体制、新机制来推动,这样仅靠煤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尤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淮南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上,而且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未真正打破,严重影响淮南市宏观调控的效果。因此要改变这种束缚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中的旧体制,建立适应产业转型的新体制,改制与转型相结合,促进淮南市煤炭产业的转型。我市目前煤炭市场比较混乱,主要存在着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2、,进一步加大和整顿煤炭市场秩序。,4.1.4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规制体系,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23,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合理,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同时,应加大国有企业改制的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推进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破所有制 的界限,支持多元化投资的策略,使存量资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的产业集聚,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4.1.4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规制体系,4.1进一步完善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24,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同时,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实施安徽省“861

23、行动计划和淮南市“3671”计划,加快推进淮南市全国首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华东火力发电基地和安徽煤炭化工基地建设,进一步 发挥煤电化的优势,同时带动和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接续产业,延长产业链。 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机械、电子、医药、轻纺、 建筑等新兴产业,推动淮南市煤炭产业的转型,同时应结合淮南市自身的资源优 势和产业优势,在国家和安徽省发展的规划战略之内,以建设亿吨煤炭基地、华 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煤化工基地的“三大基地为契机,以建立循环行业体系为 核心,建设生态煤炭工业、生态电力工业、煤炭化一体产业体系、机械电子工业 体系、医药产业、轻纺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

24、七大产业。从何改变了淮南市产业 结构单一的现状,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的转型。,4.2.1加强主导产业煤、电、化一体化产业的建设,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25,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实施,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淮南生物医药工业基地是安徽省两大生物医药工业基地之一。目前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3家,其中1 1家企业从事药品生产,2家企业从事药物辅料、胶囊医药包装材料生产。生物医药产业在生物药物、化学药物、天然药物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要把医药产业培育成淮南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的研发,实现新药品由仿制向创新方向转变,提升制剂药

25、品的出口比例,改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得建设,实现医药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提升医药产业的竞争力。,4.2.2打造安徽的医药工业基地,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26,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淮,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淮南市电子工业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电子工业目前有50多家。主要生产煤矿电子产品、光缆线缆、灯光照明产品、蓄电池等。其中煤矿电子信息产品时电子工业的主体,电子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市的电子产业发展主要是调整 电子产业结构,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以电子产业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为重点, 推进电子工业持续、快速、健康的

26、发展。其发展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是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民营经 济加速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定期向民营 企业发布重要信息和标准质量认证体系。第二,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国企 改革。以民营化为方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实施产权置 换,依托有效存量资产,借助外来投资,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国有企业脱困步伐, 使传统和困难的国有企业重新焕发新的生机。,4.2.3加快电子工业的发展,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27,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淮,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淮南市机械制造工

27、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淮南市共有1 80多家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多家,其中煤机装备在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凯盛重工、舜立机械、长壁机械代表的机械制造企业。因此淮南市机械制造工业必须围绕着煤、电、化三大 产业主轴而发展。其发展方向就是为三大产业经济规模生产提高成套设备和配套设备。机械产业主要发展煤炭设备生产、石化设备、轴承行业以及蓄电池等有竞 争力的机械产业。,4.2.4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28,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淮南,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淮南新材料产业主要以新型建筑材料

28、为主,新型建材中又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水泥和特种钢材为主。淮南市一直是我国资源浪费和环境大市,尤其淮南市色产业。同时应加大对现有的建材企业引导,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效益 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技术,大力发展大中型建材企业的发展,淘汰生 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小企业。优化建材工 业的产业结构,使建材企业上规模、上层次,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满足市 场的需求。,4.2.5以循环经济促进建材工业的发展,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29,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淮,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水泥:整合水泥资源,严禁乱采山石,依托矿业集团

29、舜岳水泥有限责 任公司,加速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淘汰现有的立窑、小旋窑生产能力, 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达到水泥工业新型化,预计2010年将达到600万吨的生 产能力。建筑材料: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原料,加速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主要 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粉煤灰空心砌块等,重新组合分散的、土法生产的小砖厂。,4.2.5以循环经济促进建材工业的发展,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30,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4.2.5以循环经济促进建材工业的发展,4.2优化第二产业措施,31,4. 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4.2.5以循环,5. 主要结论及

30、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正处在成熟时期,以现有的煤炭开采量来 算,淮南市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够开采五十年以上,但是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其资源储量是有限的,总有开采完结的一天,本文由这个出发点,尽早进行淮南 市煤炭产业转型的研究,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提供相关政策参考,做到未雨绸缪。2淮南市是煤炭资源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长期以来淮南市整个城市经济严 重依赖其煤炭经济的发展,虽然淮南市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整个城市已经 建立起来门类齐全的工业化体系,但是由于淮南市政策制定者没有及时调整淮南 市的煤炭产业政策,没有大力支持淮南市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导致淮 南市产

31、业结构单一,其它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特点。,5.1主要结论,32,5.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淮南市煤炭资,5.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本文主要采取现今比较成熟的产业转型模式,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 式、复核模式,同时结合淮南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淮南市的区位优势、淮南 市煤炭产业结构的特点以、淮南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淮南市整个城市发展 潜能等综合因素。选择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重中之重:复合模式。复 核模式的选择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结合国家能源政策 以及安徽省“861”计划和淮南市的“3671”计划,指出淮南煤炭产业转型和优化 升级的方

32、向,即煤、电、化三大基地的建设以及机械、电子、医药、轻工、建筑 等八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5.1主要结论,33,5.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本文主要采取,5.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在建设淮南市三大产业基地的进程中,其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而淮南 市另外的一些产业则相对弱小,因此在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兼顾两 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今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淮南市新兴的接续产业选择的标准上,以及出台相关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政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研究,需要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 及时调整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淮南市煤炭产业结

33、构发展 的特点,同时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上有待于深入研究。,5.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4,5.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在建设淮南市,参 考 文 献,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2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4694赵俊平,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87895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仁J,求是杂志,2005,16796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工业转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58赵金龙,陆益龙,安徽省经济增长极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3):25-299陆玉麒,董平,王颖,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南区域发展J,人文地理,2004,19(1):3236,35,参 考 文 献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