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55671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汉字与宗法制度,讲授 吕晓玲,一、汉字与古代礼制,本义是诸侯宣誓缔约。明即明神,表示察明事理之神。据左传,盟约面对的神以司慎、司盟为主,包括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祖等。盟的仪式是由司盟在盟坛北面设神的牌位,牌位为四尺方木,称“方明”。开始盟誓时,先祭祀方明,而后掘地为坎,在坎旁杀牲,由主导盟誓者割取牲之左耳,立在朱盘中,再取牲血,盛在玉敦中,而后用牲血或朱笔书写盟辞,称为“载书”,或称“盟书”。请盟誓诸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上,称为“歃血”,然后宣读盟书,把牲放入坎中,上加一份盟书而掩埋。,盟书,诸侯国会盟时写在石片玉片上的誓词,也叫载书 、玉简。,说文:“盟,杀

2、牲歃血, 朱盘玉敦,以立牛耳。”,采自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盟书文字与小篆的比较,十八路诸侯会盟台,冠:本义是帽子。字形表示以手把帽子戴到头上。 冠礼、笄礼 元: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 寇:暴乱。,二、汉字与古代祭祀,侯:古代有射礼,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射,这是春祭前选择参祭人员的礼仪。二是宾射,是天子与故旧朋友欢聚的礼仪。三是燕射,燕射是慰劳群臣的射礼。三种射礼所用的箭靶皆称“侯”。侯是一块挂在绳上的正方形的布,大射之侯中心有皮做的鹄,宾射的侯中心为五彩的“正”,燕射的侯则依照不同等级饰有鹿豹熊等。 说文矢部:“从厂,象张布,矢在其 下”是 正确的。大约是“侯”字后来表示人,所以秦

3、代原字形的上部加了“人”旁,成“夕(去最后一笔)”,隶书之后,“矦”字左右断开,成了今天的“侯”。,日本女孩的成人礼,源自中国古代的“射礼”,礼(禮):本义是祭祀鬼神活动。“豊”,甲骨文 从豆,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王即“玉”字,字形为豆中盛着玉,说明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文中“礼”字义为祭祀,璧、圭、璋、琥、璜皆为玉器,这是以玉祭祀的说明。祭祀活动从参加活动、祭品、时间、地点、方位到一系列过程,都是依严格而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它实质上显示和规范着现实社会的等级、亲疏等社会关系,故礼字后来引申

4、指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通称。甲骨文 ,像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形象。宗:祖庙。祖庙是放着祖先牌位的房子。引申指祖先、祖宗,又引申指同一祖先的人。,且、俎、宜、祖,且:切肉的案板 甲骨文有时写作 ,像案上有肉形,“夕”指肉块。古代祭祀用牲,即以且盛放牲体摆于祭祀对象前,金文“且”字有时加“又”,又即手,表示供奉,故且又为祭祀用的礼器,后写作“俎”。“宜”“且”本一字,“宜”小篆作,本为肉食,尔雅释言:“宜,肴也。”后又指祭祀土地神,古代有大事,必先祭祀土神,认为这是最应该干的事,故引申指适宜的事,于是有“适宜”。祖本也写作且,后出现“祖

5、”,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宗庙。“且”表示祖,一般认为是假借,也可能是古时简陋,所谓宗庙就是有且摆肉而已,故“且”引申指“祖”。,申:本义是闪电。甲骨文 ,正像闪电的形状。天象中令人惊异者莫过于闪电,故以“申”来表示天神。 “电”的繁体字“電”,其本义也是闪电,金文作“” 可见电“申”加“雨”旁的后出字,专表闪电。,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说文的解释说明了几个问题,(1)巫是女性(2)巫是与神沟通者(3)巫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觋是男巫氏族社会,集团内所有人地位平等,故人人皆可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私有制产生,统治剥夺了一般劳动者通神的权利,这就产生了专门与神沟

6、通的巫。,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

7、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有些史学家称商代为鬼神时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笃信鬼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占卜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烧小坑,使甲骨正面因热而出现裂缝,占卜者即依据这些裂缝的多少、曲折、走向等来判断吉凶。灼烧甲骨小坑用的是荆木条,古称“楚焞”。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炙灼后甲

8、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叫“兆”,是判断吉凶的依据,即吉凶的提前显示,故引申指一切事物发生前的迹象,形成“征兆”“预兆”等词。占本义也是卜问吉凶。,甲骨文(前14前11世纪),左:龟甲残骨 右:牛肩胛骨,甲骨卜辞举例,牲:本义是供祭祀用的整牛、整羊等完整家畜。古代家畜开始牧养时称畜或牛羊等本名,带选作祭品准备祭祀时,用专门的围栏围起来饲养,此时称“牲”。“牺”本指供宗庙祭祀用的家畜,故牺牲常连用指供祭祀用的家畜。因为供祭祀用的牺牲是神圣的祭祀活动的奉献者,故后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为牺牲。,三、汉字与奴隶制度,臣与妾在封建社会中,地位是比较高的,臣是社会的统治者,妾在一个家庭中虽位次于正妻,但也属主人之

9、列,有奴仆服侍。但在上古之时,臣与妾都指奴隶,臣为男性奴隶,妾为女性奴隶。最早的奴隶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奴隶主集团内部有人犯罪,也会被贬到奴隶的行列,所以在当时,奴隶、俘虏、罪犯属同一类人。妾表示在女子神圣施以刑刀。郭沫若认为甲骨文的“臣”像一只竖着的眼睛,也认为“民”字上古也指奴隶,“民”字甲骨未见,像一种尖利的东西刺在左眼上。郭沫若说:“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臣”是一只竖着的眼睛,这与“望”字构形相似,表示睁大眼睛。说文宀:“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宰后来也变成了官吏。,辛:金文作,字形像一把有柄的刀,指奴隶社会对俘虏和罪犯施刑用的刑刀。故后引申指罪、痛苦、劳苦等义。

10、仆:甲骨文作,字形左部是箕,右部是一个人,此人头上有“辛”,说明是用过黥刑的人,也即奴隶。此人尾部还有尾巴装饰,可能是与家畜同样对待的一种表示。像一个正在用箕劳作的奴隶。童:本义也是奴隶,说文:“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引申指愚昧,儿童在人的一生中属于蒙昧无知的阶段,故后来也用“童”表示。,四、汉字与丧葬制度,上古的丧葬极简略。周易系辞下记载了远古时期的丧葬制度:“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葬”字正好反映了这些习俗。“死”为尸体,吕氏春秋离谓:“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灵魂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人死只是躯体死,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如果对尸体不

11、加保护,而任凭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同时,其灵魂仍活者,那么亲属也不忍心让其尸体遭禽兽咬损。于是就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说文人部:“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驱禽。”,但这仍不是全善的办法,因为尸体仍会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损害,故又改进为用土埋葬。现在统称坟墓,古代则坟墓有别,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西周时期,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就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

12、称作“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在保留挖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地面上堆土的习俗,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坟”(墳)以“贲”为声符,兼表义。汉字中以“贲”为声符的字多有丰满、鼓起的意思,如“愤”,即怒,就如俗言“气鼓鼓的”。轒,义为车盖弓,形状是隆起的。“墓”以“莫”为声符,也兼表义,“莫”表示人的末日。,社会习俗往往开始时是出于需要,而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需要是礼节形成的基础,礼节的需要是形式延续。比如丧葬,人持弓守尸,本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后改土葬时,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所谓服丧,就是在坟旁搭成简易住处,住守其中。据礼记记载

13、,依据与死者亲属关系等,服丧期有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等,至亲一般是三年。古代做官的要停职服丧,丧期完满可以官复原职。,禺,作手持偶人形象。说文人部:“偶,桐人也。”桐人就是用木头雕刻的人,又称佣。远古社会有以人殉葬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改用木人或陶人代殉。“禺”为“偶”的初文,以其为殉葬木人,所以头部像鬼头,下则无手足。从出土的偶人看,偶人的手足多和身体连为一体,反雕几根线条示意而已。禺为偶人,以其无灵性,派生为愚。禺为偶人,其形象取之于人,与生人两两相对,因而派生为耦,表示两人并耕;为遇,表示两人相逢;为隅,表示两墙相交。禺为偶人,是将生人的形象寄托到木头上,因而派生为寓,表示寄居。,俑是古代用于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说文人部:“俑,痛也。”痛也是声训,即俑得名于痛,痛即哀痛。古代木俑设有机关,可行走跳跃,可惜不宜保存,出土物难见。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从出土文物看,殉葬俑起于商代。汉代陶俑繁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