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5622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第一节 钠、钾、氯代谢与检验第二节 钙、镁、磷代谢与检验第三节 微量元素代谢与检验,本章内容,学习目标掌握:血清钠、钾、氯的测定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清钙、磷、镁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微量元素的概念。熟悉:水盐平衡紊乱生化机制,钙、磷、镁代谢及其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了解:钠、钾、氯的生理功能、代谢及调节。,体液:机体内存在的液体称为体液(body fluid)。,第一节 钠、钾、氯代谢与检验,电解质: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部分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等都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称为电解质。,一、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其功能,体液 (60%),细胞内液(40

2、%),细胞外液(20%),血浆(5%),细胞间液(15%),体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主要的阴离子有Cl-、HCO3-、磷酸根、SO42-及有机阴离子如乳酸根、蛋白质负离子(Pr-)等。,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其次是HCO3-,,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K+为主,其次是Mg2+,阴离子以有机磷酸根(HPO42-)和Pr-为主。,(一)含量及分布特点,(二)体液电解质的生理功能1.维持体液渗透压平衡 Na、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主要离子,而K、HPO42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平衡的主要离子。,2.维持神经肌肉及心肌兴奋性 Na、K升高,

3、可增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而Ca2、Mg2升高,可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心肌兴奋性,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组成各种缓冲体系,如HCO3和H2CO3;Na2HPO4和NaH2PO4;蛋白质盐和蛋白质等。,4.与骨代谢密切相关 机体中99%的钙、86%的磷、60%的镁、40%-50% 的钠分布在骨组织。,5.其他 构成多种酶类的激活剂或辅助因子,Ca2+还参与凝血过程等。,二、钠、钾、氯代谢及其平衡紊乱(一)钠、氯的代谢及平衡紊乱 1.钠、氯的代谢(1)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钠4044mmol/kg(约1g/kg),50%分布于细胞外液,40%45%分布于骨骼,5%10%分布于细胞内液,血清钠1351

4、45mmol/L,占血浆阳离子总量的90%。血清氯98106mmol/L。,(2)吸收与排泄, 人体所摄入的钠与氯主要来自食盐,需要量为4.59.0g/d,几乎全部被消化道吸收。, Na+、Cl-主要由尿伴行排出,尤对Na+排出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肾钠阈为110130 mmol/L。汗液亦可排出少量的Na+、Cl- ,故大汗后应适当补钠。,2.钠、氯与体液平衡紊乱 体液平衡主要由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及比例决定。,人体体液丢失过多,造成细胞外液减少,称为脱水,根据失水和失Na+的比例不同,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排出减

5、少,使体液中水增多,血容量增多,称为水肿或水中毒。,高渗性脱水:失水失Na+,Na+升高,晶体渗透压升高。等渗性脱水:失水与失Na+等比例低渗性脱水:失Na+失水,Na+降低,晶体渗透压降低。,(二)钾代谢及平衡紊乱 1.钾代谢 (1)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钾4954mmol/kg(约2g/kg),98%分布于细胞内液,2%分布于细胞外液,血清钾3.55.5mmol/L,而细胞内钾150mmol/L。,(2)吸收与排泄 钾主要来自蔬菜、水果、谷类、豆类及肉类,成人需要量KCl 23g/d,吸收率约90%。,钾主要通过肾排泄,约占80%,但肾脏对钾的保留能力小于钠,特点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

6、排”。每日约有2040mmol KCl从尿中排出(当没有K摄入时),另外,粪便和汗液也有少量K排出。,2.钾代谢紊乱 血清钾浓度3.5mmol/L称为低血钾; 血清钾浓度5.5mmol/L称为高血钾。,(2)物质代谢对K分布的影响 糖原、蛋白质合成时钾进入细胞内,反之,糖原、蛋白质分解时钾释放到细胞外。,(3)体液pH对K分布的影响 酸中毒时细胞外液 H,引起高血钾;反之,碱中毒时细胞外液 H,引起低血钾。,(1)胰岛素对K分布的影响 通过“钠泵”将K转入细胞内。,三、血清钠、钾、氯测定,(一)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 血浆钾浓度要比血清钾浓度低0.10.2mmol/L。,1. 检测Na+、K+

7、的标本主要是血清(浆)。,5. 标本应及时处理、及时检测(3 h内分离)。,6. 尿液样品:收集24h尿并加防腐剂或冷藏保存。,3. 测定血钠避免使用肝素钠作抗凝剂。,4. 测定血钾时严格避免溶血。,(二)血清钠、钾的测定 1.血清钠、钾测定方法,火焰光度法(FE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和酶法。,参考方法-火焰光度法常规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1. 火焰光度法(FES) 样品被吸入雾化室雾化后,钠、钾经火焰激发,由基态原子跃迁到激发态原子,激发态原子不稳定,继而以特定的光谱释放能量返回基态,钠、钾发射的光谱分别为589nm(黄色)和767nm(深红色)。发射光

8、谱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样品中Na+、K+成正比。,原理(发射光谱分析法),方法学评价,(1)优点:快速、准确、精密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廉。被推荐为Na+、K+测定的参考方法。,(2)缺点:使用丙烷等燃气,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2.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测定方法直接电位法和间接电位法。,钠电极的敏感膜是玻璃膜,即玻璃钠电极;钾电极属于流动载体电极,是一种液膜电极,其敏感膜缬氨霉素膜。,(1)直接电位法 血液样品或标准液不经稀释直接进行测定,能较真实地反映血清中离子活度,使用后要注意管道的清洗,防止堵塞。(不受高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等影响),(2)简接电位法 样本经指定离子强度及pH的稀释液

9、做一定比例稀释后,再测定其电极电位。 (受脂质和蛋白质所占体积的影响),3. 酶法,(1) 酶法测定血钠,邻-硝基酚-D-半乳糖苷(ONPG)在钠-依赖性 -半乳糖苷酶水解下生成邻-硝基酚和半乳糖,邻-硝基酚的生成量与Na+浓度呈正比。 邻-硝基酚在碱性条件下呈黄色,可在405nm处测定吸光度的升高速率,即可计算Na+的浓度。,原理,3. 酶法,(2) 酶法测定血钾,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在钾-依赖性丙酮酸 激酶(PK)催化下生成丙酮酸和ATP,丙酮酸和NADH在LDH催化下,生成乳酸和NAD+。 反应中NADH消耗量与样品中K+浓度呈正比,故可340nm处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即可计算K+

10、的浓度。,原理,方法学评价,(1)测定时采用掩蔽剂掩蔽Na+,使血清中Na+浓度降低55mmol/L,使(K+):(Na+)选择性提高至600:1。,(3)酶法测定K+、Na+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精密度、准确度与FES法有可比性,同时易于自动化,适合于急诊和常规检验。,(2)用谷氨酸脱氢酶消除内源性NH4+的正干扰,利用K+对丙酮酸激酶的激活作用测定K+浓度。,血清钠 135145mmol/L 血清钾 3.55.5mmol/L 尿钠 130260mmol/L 尿钾 50102mmol/L,参考范围,临床意义,(1)血清钠增高 高钠血症:血清钠145mmol/L。,高钠血症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11、、严重脱水、 ADH分泌不足等。,(2)血清钠降低 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L。,低钠血症常见于胃肠道失钠(呕吐、腹泻、引流等)、 尿钠排出增多(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等)、 皮肤失钠(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和创伤等)、抗利尿 激素(ADH)过多(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等)。,临床意义,(1)血清钾增高 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休克、组织挤压伤、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过多。,(2)血清钾降低 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服用利尿药、胰岛素的应用等。,(三)氯的测定,

12、测定方法,ISE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库仑电量分析法,ISE法-目前测定Cl-最好的、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滴定法、库仑电量分析法-已淘汰。,目前使用的氯电极大多为均相晶体膜电极,一般为AgCl晶体,也有非均相晶体膜电极,即将卤化银晶体分散并固定在惰性基质上(常用的为硅橡胶)。,1. ISE法,ISE法简便、快速、准确、精密。,Hg(SCN)22 Cl HgCl22SCN 3SCNFe3+ Fe(SCN)2(橙红色),2. 分光光度法(硫氰酸汞比色法),颜色深浅与氯化物含量成正比,在460nm处比色,即可求定量测出标本中Cl的含量。,原理,方法学评价,(1)该法易受温度的影响,需保持反应温度的恒定(不低于20)。,(2)血浆球蛋白增高会产生干扰,出现混浊现象。,(3)胆红素、血红蛋白和高脂血症也能干扰分析结果。,(4)特异性高、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血清(浆)氯化物 96108mmol/L 脑脊液氯化物 120132mmol/L 尿液氯化物 170250mmol/L,参考范围,(1)血清氯化物降低 临床上较常见。主要原因有NaCl的异常丢失或摄入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代谢性碱中毒、爱迪生病。,(2)血清氯化物增高 临床上较少见。主要是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由于细胞外液中NaHCO3减少,为了保持电解质平衡,肾小管重吸收氯增加。,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