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在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日常概念:个性指的是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日常生
2、活中所提的“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实际上是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人们通过各种言行、打扮、穿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区别着每个人的不同,包括眼光和做事态度、爱好等等,都属于个性。,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一定水平: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情感:能正确地自我体验意志: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意识:自我意识完整,(二)个性的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
3、别性。,(1)稳定性从功能讲:个性具有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性并不是天赋的,主要是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复杂的现实生活、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改变同样会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变化。,(2)整体性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个性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其他成分的变化。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整体性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一种整合的结果。各种过程相互联系,这一整体的综合水平决定着个性发展的高度。,(
4、3)社会性马克思指出的: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70页)。,人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体。个体的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4)个别性 There are no two leaves which are the same in the world.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突出地体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因为个性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
5、展起来的,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人与人间的个性有差异。,个性的个别性与个性的普遍性,是个性的两个侧面。 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共同性,即某些人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特征。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同一群体在个性特征方面都具有共同性。,稳定性 整体性 个性普遍性 社会性个别性 个性个别性 个性,二、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 界观);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一、需要和动机 (一)什么是需要,1需要是当个体
6、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2需要的种类(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7、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睡眠食物生理平衡性分泌,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安全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人身安全 健康保障 资源所有性 财产所有性 道德保障 工作职位保障 家庭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友情 爱情 性亲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
8、系。,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自我尊重 信心 成就 对他人尊重 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道德 创造力 自觉性 问题解决能力 公正度 接受现实能力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
9、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二)需要与动机1动机是当某种需要被人意识到并变成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后,便形成了动机。2需要和动机的关系: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3动机的种类(1)按动机的社会价值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2)按复杂活动的多重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三)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需要不是单一的,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活动需要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运动活动需要)特点:a对活动结果有兴趣。b喜欢对抗、竞赛
10、性活动。c对智力活动日益感兴趣。,(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是变化的。,(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需要是一项最基本的需要交往需要主要是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儿童的学习具有激励的效果。,(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小学生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小学儿童成就需要发展表现:a儿童期望变得更加现实。b儿童逐渐使用
11、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c儿童报负水平有所提高。d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2.小学儿童需要的引导与培养(1)满足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合理需要指:a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b有利于身心健康。c符合具体客观条件的需要。(2)引导和培养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儿童的各类需要的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二、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一)兴趣的种类1根据社会价值把兴趣分为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2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活动效能水平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二)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
12、1.学习上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的发展a兴趣的广度就是兴趣的范围。b兴趣广度的扩大与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关。c儿童应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的广度,才能形成一定的目标。,3.兴趣稳定性的发展a兴趣稳定性指兴趣持续的时间。b表现:低年级儿童的兴趣稳定性差,情境性大,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中高年级儿童兴趣稳定性增强,已经形成兴趣可以保持很久。c稳定性发展为儿童保持良好的认识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4.兴趣效能性的发展。a兴趣效能性指兴趣对人的活动的激发程度。b低年级儿童兴趣效能性低,以消极兴趣为主。中高年级儿童兴趣效能性高,表现出积极兴趣。c儿童效能性的提高,对个体心理发展,尤其
13、是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引导和培养1.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a在活动中,调动一切手段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b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为儿童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2.激发的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3.利用原有兴趣迁移。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三、小学儿童志向的和价值观,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进步意义的意图的决心。(一)小学儿童的志向1.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主要属于职业志向;志向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幻想;带有很大的易变性;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2.儿童志向的培养从小加强志向培养;帮助儿童把志向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二)小学儿童的价值观1.特点:a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b逐步倾向于同伴关系的协调和团体准则的维护。,2.作用:a有利于促进儿童的交往活动;b有利于形成儿童正确的自我评价;c有利于适应儿童身心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