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59643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蝗虫类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蝗虫类,概 述,蝗虫属直翅目,蝗总科,俗称蚂蚱。全世界已知1万余种。我国已记载1000种以上。自古以来,蝗虫即是农林牧业的大害虫。,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全世界有1/3的大陆,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受到蝗灾的威胁。尤其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蝗灾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蝗灾以形成形式来看分两种: 暴发生蝗灾:由具有暴发性、群集性和迁飞性的蝗虫引起、涉及面广泛、来势凶猛、致灾严重。如沙漠蝗和东亚飞蝗。 缓发性蝗灾:由地区性蝗虫及其它非迁移性蝗虫引起,常年发生,较小区域、致灾轻。如中华稻蝗。,1985年加拿大与美国接壤的西部几个省发生近80年来未遇的蝗灾,防治后的重

2、灾区公路两旁死蝗遍地,几乎看不清地面,许多小麦、牧草被食尽,灌木叶子被食光,农家损失已达数亿美元。我国近年蝗虫密度较大,许多地区一般5-10头/米2,多者百余头,严重者千头左右,作物损失较大。,第一节 飞蝗,一、我国飞蝗的亚种、分布与为害 飞蝗Locust migratoria Linnaeus属蝗科。 飞蝗在世界分布颇广,由于生态环境显著差异和长期地理隔离,从而形成许多亚种,其中分布我国的亚种有: 东亚飞蝗Locust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亚洲飞蝗Locust migratoria miggratotia Linnaeus 西藏飞蝗Locust migr

3、atoria tibetensis Chen,东亚飞蝗分布较广,约从北纬42以南至南海,西起甘肃陇南地区,东至东海及台湾。其中以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即黄淮海平原为主要蝗区,其它地区发生频率低、面积小。该亚种是我国历史上灾害最多最重的大害虫。国外分布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尼等。亚洲飞蝗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东北3省、青海东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以新疆的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沙湾三道河子苇湖和内蒙古的乌梁素海、哈素海等沿湖、沿河与沼泽苇丛地带发生较重。国外分布蒙古、苏联和朝鲜等。西藏飞蝗分布于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流域、藏北西部及青海南部。据印象初调查,在易贡等地密度较大,有些个体已达中间

4、型,对农牧业将会有较大威胁。,飞蝗嗜好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如芦苇、稗草、获草、茅草、雀麦、三棱草、荆三棱、马塘草、蟋蟀草、狗尾草、玉米、高粱、稻、麦、粟、黍、甘蔗等。其中前3种最喜食。一般情况下不取食双子叶植物。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叶片和嫩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秆或全部食光,造成颗粒无收。,二、我国飞蝗发生的历史性演变,古来,飞蝗与水、旱之灾构成三大自然灾害。大发生时,飞蝗“蔽空遮日,人马难行;所落沟坎尽平,食禾一空”。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中,我国有796个蝗灾年,平均3-4年大发生1次。1931-1949年间,几乎年年发生蝗灾,其中蔓延6-11省的大发生即达

5、8次。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改治并举”的治蝗方针,一方面兴修水利,大搞农、林、牧、副、渔综合治理,使大部分老蝗区自然面貌得到改造;另一方面认真监测飞蝗种群动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很快控制了飞蝗的猖獗发生,开创了举世闻名的飞蝗综合防治的伟绩和经验。,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北方许多地段发生较大旱情,河,湖,水库的水位变化幅度大。荒滩面积渐大,未改造的蝗区仍有一定面积,尚未改造好的农田和荒滩林地耕作较粗放,这一切都为适合飞蝗孽生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致使蝗情开始回升。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旱情持续发展,某些地区和年份,水库干涸,河、湖等滩地大面积裸露,杂草和芦苇丛生,

6、大量荒滩难以耕种,即使播种,耕作非常粗放,水稻面积不断减少、飞蝗发生面积和密度迅速增大,有的蝗区蝗虫密度竟出现每平方米数百头,乃至上千头。加之,治蝗面积扩大,蝗情侦查、药价等治蝗费用成倍增长,经费越来越不足,造成个别蝗区蝗灾严重,甚至酿成群飞恶果。,1985 年,天津北大港的秋蝗将天津境内0. 67 万公顷芦苇、几百亩玉米吃光后,起飞南迁,沿途经过河北数县,波及面积16. 5 万公顷,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蝗虫首次跨省迁飞。微山湖区1989年8月下旬大面积东亚飞蝗大发生,导致了自解放以来最大的1次起飞。党和政府组织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治蝗,该次蝗灾才基本得到控制。,三、蝗区的形成、结构及类型,分布

7、区:是指适宜或可能适宜其孳生和栖息的最大地理生态区域,主要包括蝗区(现在宜蝗区)、潜在蝗区(隐伏蝗区)、零星分布区和老蝗区(已改造蝗区)4部分。蝗区:即指现存的宜蝗区和危害区。该区具有适宜东亚飞蝗孳生和栖息的生态环境,且常年有东亚飞蝗的发生,并对农业生产可构成直接、间接的危害或潜在的威胁。,潜在蝗区:一般不列为正常蝗区。该区通常不具备飞蝗的孳生条件或没有飞蝗的分布,仅在持续干旱、水位下落、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以及长期弃耕撂荒或耕作粗放等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转变为适宜飞蝗临时发生的环境。老蝗区:是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蝗灾,但经过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治理,蝗患已经根除,而且至今未发生蝗害的地区。零星蝗区

8、:是指曾有东亚飞蝗的分布或常年有零星个体生存的地理分布区。扩散区:飞蝗迁入后而不能定居繁殖的地区称为扩散区。,形成蝗区的主导因素:水旱交替和自然地理环境。,黄、淮、海流域年降雨量不仅较少,并且多集中于7、8月份,形成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当雨季或汛期来临,河、湖和水库水位急剧上升,甚至决口泛滥;同时低洼农田积水内涝,荒草滋长。飞蝗随水位上升而移向较高处生活。当旱季来临或汛期过后,各处水位迅速下降露出大片滩地,滋生大量湿生杂草,或趁湿不经耕翻播种小麦。飞蝗随水位下退集中于诸类湿地上产下大批卵块,土壤条件适宜幼蝻孵化,成活率很高;幼蝻有充足的食料取食迅速生长发育。沿海地带,亦因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呈现

9、季节性旱涝交替,苇草丛生,形成蝗区。在这些蝗区中,由于自然的旱涝交替,土壤返碱,故多偏碱性,适合飞蝗产卵。因此,华北平原是重要的蝗区。,我国蝗区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一)滨湖蝗区 主要有山东省的微山湖、东平湖,江苏省的洪泽湖、高宝湖,河北省的白洋淀,天津市的北大港,新疆的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内蒙的乌梁素海、哈素海等。此外,许多大、中型水库已成为蝗区。 (二)沿海蝗区 主要有渤海蝗区和黄海蝗区。前者由河北省的滦河口至山东省的龙口附近;后者从江苏省的临洪口至长江口附近。经多年综合治理与开发,两大蝗区被分割成若干小区。沿海蝗区一般海拨35米,距海水1020公里的地带。 (三)内涝蝗区 呈点

10、片分布于我国各地地势低洼,雨水排放不畅,易发生内涝的地区。其中,面积较集中的重要蝗区主要有河北省的保定,河南省的新乡、开封,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地区和天津市西部等。 (四)河泛蝗区 主要包括黄河、黄河故道、淮河、新沂河、卫河、永定河等大、中型时令河与废河道。,解放初期及其以前:以内涝区适生面积最大,其次是沿海区和河泛区,滨湖区最小。飞蝗发生基地所占比例,以沿海区最大,其次是滨湖区与河泛区,内涝区最小。解放后:内涝区基本消除,已成为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沿海区随着土地的开发利用及改造,蝗区面积大为减少。河泛区由于淤泥逐渐加厚,河底增高,河床又宽,水位变化幅度大,河滩耕作粗放或撂荒,仍存有较大蝗区

11、面积。滨湖区、大中水库和蓄水湖的修建或改造,对稳定水位和排灌农田起了巨大作用。但因遗留岛屿或芦苇滩地,及近些年持续干旱,适生地和发生基地不断扩大,成为飞蝗回升和大发生的重要区域。,四、东亚飞蝗的形态特征,绿色或黄褐色。颜面垂直,与头顶呈圆弧状。触角丝状,淡黄色。上额青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散居型)或较平直(群居型) 。前翅褐色具许多暗色斑纹;后翅本色。后足胫节淡黄色,略带红色,外缘具刺1011个。,卵囊及卵 卵囊黄褐色,长筒状,长45-61mm,中间略弯,上部略细,上部1/5为海绵状胶质,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有胶质粘合。每块含卵45-85粒,最多达200粒,呈四行斜向排列。卵

12、粒呈香蕉状,长6.5mm左右。宽约1.6mm。 蝻(若虫) 共5龄,五、飞蝗的发生规律,(一)年生活史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发生时间与代数,主要取决于各地气温。由北向南可以发生1-4代。各地均以卵囊 在土中越冬。在2代区,越冬代蝗虫称夏蝗,第1 代称为秋蝗。 4月至5月中旬越冬卵孵化,5月上、中旬为盛期。夏蝻约40天,其中1龄约7天,2至4龄各89天,5龄10天。夏蝗一般于是6月中旬至7月上旬羽化。产卵前期1520天,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约20天,7月中旬至8月中旬孵化为秋蝻。秋蝻期30天左右,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秋蝗。再经1520天开始交配产卵,产卵盛期9月上、中旬。大部分地区和

13、年份即以该代卵越冬,而在二代区南部的秋旱温高年份,该代部分卵于9月中旬左右孵化为第2代秋蝻,10月中、下旬羽化,但因气温低,成虫不能产卵而死亡。由此增加了当年的为害程度,却减少了来年夏蝗的虫源基数。,(二)生活习性,1. 取食飞蝗取食与气候和虫龄有关。当干旱季节,取食量较大,以便从大量食物中索取水分供自身的生命活动,因此为害性大。一般在17-36之间食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低于14或高于38则不取食。蝗蝻3龄前食量较小,4龄食量大增,日食量可达体重的20倍以上,成虫日食量每头1-1.5克。,2羽化与交配成虫羽化后,由于生理的需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营养和飞翔,才能使性腺发育成熟。求偶联络方式

14、是擦翅声。3产卵雌成虫交配后710天即行产卵,产卵前选择适宜场所,多选择植被稀疏,覆盖度在2550,土壤结构较坚硬,土壤含水量1022,含盐量0.11.2的向阳地带产卵。旱季夏蝗多选择湿度较大的湖、河、海、水库荒滩和低洼粗放农田产卵;雨季或汛期,秋蝗选择未被水淹的河堤、圩堆、海滩和附近高燥的农田产卵;水位下退后,又复转向低洼潮湿的滩地等处繁殖。,成虫产卵时,用两对产卵瓣钻土成孔,并逐渐加深,直至整个腹部入土为止。由于腹膜的扩展,此时腹部长度约是正常时的3倍左右,故卵室深度平均4-6厘米。雌虫将卵逐粒产出,同时分泌胶质性腺液体,产卵毕,再排出大量此液封闭卵室孔口,拔出腹部用后足踩踏拨土,填平孔道

15、方才离去。每头雌虫一般产卵4-5块,最多12块,每块有卵50-75粒,一生平均产300-400粒。,4蝻的群聚与群迁,幼蝻初孵后活动力差,多集中孵化地点附近的植物上取食。2龄后活动力随龄期而增强,多自高地向平坦荒地或自矮草地向高原地扩散。散居型蝻无群聚性;而群居型蝻群聚性越来越强,群聚活动与温度和阳光密切相关。天晴时,日出后地表温度上升,开始点片集中,由小群汇成大群,甚至相互重迭堆积。群聚和扩散最适地表温度为2837,而高于40或低于15,此类活动停止;故在1天中,以1112时和1617时活动最盛。达3龄,当地表温度315以上群蝻开始由少数作不规则跳跃,引起群蝻条件反射,随之乱跳,然后朝着与阳

16、光垂直的同一方向作远距离的跳跃或迁移。途中,蝗群不断扩大,甚至形成5公里余长形的庞大纵队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迁移时间常发生在晴天的916时,当地面温度超过40或日落后方可停止迁移。,5成虫的迁飞,成虫飞翔能力强,羽化后5-10天,一次性飞翔10-60米以上。大发生时,群居型蝗群中的少数个体先在上空盘旋试飞,逐渐带动群蝗飞旋,蝗群越聚越大,连续试飞2-3个傍晚,即定向迁飞。一般迁飞始于白天11-14时气温高的时间,可持续飞行1-3天,夜间仍可飞行。飞行速度1.45-2.3米秒。飞行方向,微风时常逆风飞,大风时则顺风飞。由于取食、饮水,在飞行中即可降落,下雨也可迫降。迁飞距离可达数百公里。飞行高度

17、能越过1000米的太行山。,6飞蝗的变型,飞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种群密度及其生态条件的影响,引起生活习性、生理机能和形态的一系列变化,形成散居型(Phais solitaria)和群居型(Phasis gregaria),并且两型相互转变,其过渡时期常称中间型或转变型(Phasis transians),由散居型向群居型转变的中间型称为转群型,反之称为转散型。飞蝗变型现象不仅发生于两代之间,且在同1代不同虫期间亦能发生。变型过程,首先由于密度加大,引起生活习性变化,导致生理机能改变,最后在外部形态上发生变异。,当散居型密度显著加大时,个体间经常接触,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嗅觉和触觉器官的感受

18、作用,相互发生条件反射,活动性更加频繁,进而使虫体神经系统剧烈活动,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发生许多改变。首先,前胸腺受到抑制,脱皮激素大量减少,而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相应增加;近年来,日本学者汤山岛健研究,还分泌飞蝗群居素(Locustol),使蝗虫个体间相互靠拢合群,并成群定向迁移或迁飞。由于代谢作用增强和其它生理机能的改变,产生黑色素或红色素沉积于体表皮层,导致体色加深,从而更能吸收光能提高体温,并加大感受性和活动性。剧烈运动的结果,使身体各部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经12次脱皮,即形成群居型。,而零星分散在荒滩和农田中的散居型蝗虫,由于较稳定的生态环境和很少或无个体间相互接触机会,不能转变为群居

19、型。当在群居型发生过程中,若及时防治,大量个体被杀死,残留量很少时,常因停止了个体间的接触和条件反射,恢复了原来的单独生活,经12次脱皮,又转变为散居型。,六、飞蝗的综合防治,(一)防治适期与指标 蝗卵孵化出土盛期至3龄前夕为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夏蝗每亩120头,试行300头;秋蝗每亩300头。(二)改治技术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飞蝗长期斗争中,创造了许多人工捕杀和掘沟阻隔等灭蝗方法。解放初期开始了人工捕杀、改造蝗区和药剂防治工作。1959年冀、鲁、豫、苏、皖五大省灭蝗会议后,进入了“改治并举,根除蝗患”的综合防治阶段。,1、改造蝗区(水是主导因素,其次是植被、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和天敌等。)兴修

20、水利,疏通河道稳定水位,并使低洼农田和荒滩通过水渠适时排灌。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整田改土,防止土壤盐碱化。因地制宜改种水稻、棉花、大豆、苜蓿等作物或植树造林。一则可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变谷田小气候和昆虫群落结构。植被覆盖度高不利于飞蝗产卵;田间温度下降和湿度上升,不利于飞蝗发育;适于新生活环境的天敌种类及数量增加,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种群。其二,因植物种类改变,造成飞蝗食物不适或短缺,种群数量发展受到限制。通过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更有利于根除蝗患。,2、药剂防治,防治的基本原则:狠治夏蝗,彻底扫清残蝗,减少秋蝗虫源基数。根据防治适期,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大面积群居型蝻出现,立即充分发动群众或飞机喷药

21、治蝗,防止群迁或迁飞,造成更大为害。,(1)飞机喷药 我国自1951年飞机治蝗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飞机飞行速度快,防治效率高,喷药均匀,防治效果好,并适于发生面积大及环境复杂的蝗区。但多受不良气候影响,故需选择良机抓紧进行。常用1.5甲基1605粉、3.5甲敌粉或4敌马合剂粉,每亩1-1.5公斤喷撒。也可用25马拉硫磷乳油每亩200毫升或20马拉硫磷+10敌敌畏+70%一(或二)线油混合剂,每亩分别为100-150毫升,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洒。(2)动力喷药 机动喷粉常用1.3敌百虫粉、1.5甲基1605粉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每亩1.5公斤左右。近年来,山东惠民地区植保站研制的3WC-55

22、灭蝗超低容量喷雾机,一天可防治3000亩,效果良好。常用药剂:75马拉硫磷、75%杀虫双、40氧化乐果,50%甲基1605等乳油或水剂,每亩100毫升左右;2.5溴氰菊酯乳油30毫升。,(3)手动喷药 点片发生时可用手摇喷粉器或背负手压喷雾器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和用量:以上诸粉剂每亩1.52公斤,浅草地用下限,高草地和密草地用上限。以上诸乳油或水剂兑水10001500倍,35伏杀磷乳油400800倍,50久效磷乳油25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雾。其中马拉硫磷和杀虫双价格较低。杀虫效果也在90%以上。(4)毒饵 当药械不足和植被稀疏时,用毒饵防效好。将麦麸(米糠、玉米糁、高梁糠、马粪等)100份+清水100份+1.5敌百虫粉剂2份或40氧化乐果乳油等0.15份混合拌匀。每亩用l-1.5公斤。也可用飞蝗喜食的鲜草100份,切碎加水30份,拌入以上药剂,每亩用7.5公斤,根据飞蝗取食习性。在取食前均匀撒布。随配随用,不宜过夜。阴雨、大风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宜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