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363627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4.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边的历史ppt课件.ppt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卷首语,当一切烟消云散之时,人类剩下的只有沉甸甸的历史。然而历史若仅仅停在一个方面,便会失去了原有存在的意义,只靠我们短暂的记忆去记住,让我们走进身边的历史,感受古老文明,领略曾经灿烂的文化,观赏即将烟消云散的历史留下的脚印。,(一)桥1.泉州洛阳桥2.泸定桥3.卢沟桥,(二)城1.黔城2.凤凰古城3.歙县古城,(三)镇1.黔城镇2.乌镇3.光福镇,(一)桥,1.泉州洛阳桥,泉州洛阳桥,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此桥建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

2、的大石桥。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

3、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

4、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洛阳桥的建成,既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也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泸定桥,“泸定桥”有人又称“铁索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5、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泸定桥以其独特的风景,以及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得到人们的重视。,(一)桥,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

6、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3.卢沟桥,卢沟桥亦作芦沟桥,亦称永定桥、马可波罗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5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座古老的桥又增添了新的意义。它也是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卢沟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弧拱跨度为1

7、1米,扁平率为0.69,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一)桥,(二)城,1.黔城,黔城,现洪江市市治黔城,旧黔阳县县治所在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市治黔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黔城镇早1400年,较本省

8、凤凰古城早900年。古城历史城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城内青石街巷纵横交错,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原有五个城门今尚存四门遗址,其中西门又称中正门,其城门及门楼保存完好,门上“中正门”三字系民国时期戴笠所书。依附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系统保存完整,古称九街十八巷,现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有:以商业店铺为主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南正街;以富商大贾住宅为主的西正街;以庙宇殿堂为主的北正街;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罗列有致,功能齐全。黔城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黔城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

9、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认识黔城,是在黔城栉此鳞比的古建筑中。这些沉淀了历史记忆的古迹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成为小镇最雅致最厚重最激荡人心的点缀。,(二)城,2.凤凰古城,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4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边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凤凰:“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

10、,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这就是古城凤凰。,春秋战国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凤凰属楚国疆域。据本县出土的文物考证,当时中原文化已影响到这里。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36郡,凤凰当时属黔中郡。汉朝高祖五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所以凤凰在西汉、东汉、时期为辰阳县地,属武陵郡。三国时期,凤凰先属辰阳县、武陵郡,归蜀;后刘备战败,吴占其地,凤凰仍属武陵郡。西晋时凤凰归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时为舞阳县地,也属武陵郡。南北朝时期,凤凰一直属武陵郡。隋朝一统江山,改辰阳县为辰溪县。凤凰当时属辰溪县,隶属沅陵郡地。唐朝初为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阳县,凤凰又属麻阳县。唐武后垂

11、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古渭阳县,属锦州卢阳郡。宋朝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改渭阳县为招谕县。宋神宗熙宁八年,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渭阳又划归麻阳县。明朝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永乐三年,置竿子坪长官司,仍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隆庆三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清朝顺治三年,清朝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清康熙三年,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将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将镇竿副将换防驻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在凤凰山的原凤凰营地设置通判。通判本

12、应管理地方行政,但当时土司大权在握,形成土流并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设辰沅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改沅州为府属兵备,十六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通判升为同知。嘉庆二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凤凰光复。1949 年凤凰县解放,凤凰古城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至如今。,(二)城,3.歙县古城,歙县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县

13、古城在历史上曾为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1987年经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该城处 于山水聚合之地,乌聊山斜贯全城,依山势分为长青山和斗山两段,将古城劈为两片,西片为古徽州府城,东片为古歙县县城。府城的东城墙依山而建,山与城垣融为一体。 沿西门城墙建有陶行知公园。城西临河,杨之水、布射水、富资水、丰乐水在此汇合为练江。练江与西门城墙平行南去,其间座落有陈列徽派盆景的多景园。,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

14、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三国,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井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618)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歙州又改

15、为新安郡;乾龙元年(758),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

16、;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三)镇,1.黔城镇,黔城镇属建制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前, 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1949年县治搬迁安江后,黔城改为乡级镇,1960年改为建制镇。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新市治黔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200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嗣后又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明清时期的南正街、钟

17、鼓楼、万寿宫、状元桥、老县衙、宝山书院、龙王庙、老爷巷、赤峰塔以及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等40多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黔城古城有8大景观,分别是龙标耸翠、赤宝晴霞、狮滩渔网、鸬鹚春限、蟠龙晓霁、虎山夜月、牛坡樵唱、柳溪烟雨。沅氵舞 水沿岸风光秀丽,每年有数万游客前往黔城旅游。“北影”、“八一”、“上影”、“峨嵋”、“潇湘”等6家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8家电视台多次在此拍摄电影、电视剧。新的市治城市建设规划中,将黔城定位为生态、旅游、文化城。,洪江市治所地黔城镇,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

18、置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庙宇文化:黔城古庙宇众多,尤为明清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县治建有的著名庙宇有曾明寺、先龙坛、玉皇阁、城隍庙、东岳庙、将军庙、马王庙、龙王庙、文庙、山川坛等数十座,今尚存的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古建筑文化: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这些古建筑群,历时数载,得以保存下来,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堪称中国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黔阳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

19、筑艺术风格。黔阳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古碑刻文化:黔城古碑刻众多,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碑刻数以千计,惜废弃不少。今芙蓉楼内建有碑廊厅,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北页、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古名人文化:黔阳古城山水秀美,地灵人杰,蕴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神奇的传说和纪念地。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此为官七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尤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最为世人所传颂,诗

20、人咏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玉壶冰心”明志,后人以千古绝唱。,同时由于他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至今尚流传有“苗女听歌”、“遮道迄诗”、“佳句退兵”等传说,史称“王龙标”。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芙蓉楼碑坊刻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后人为纪念他,建 有芙蓉楼,芙蓉楼成为国内较完整的纪念王昌龄胜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古墓葬文化:黔城春秋战国古墓群、西汉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镇玉皇阁村南头坡、牛头湾山坡、汽车站北面的丘陵地带,墓葬密集,封土堆无存。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后在这些地方挖掘古墓

21、40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及铜剑、侗矛、铜镜、铜铃、琉璃珠、滑石壁等数百件,陶器组合有罐、豆、鼎、敦、壶等1000多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沅水流域的渊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龙标书院古书院文化: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构成了书院文化的主流。旧县志载:北宋元丰三年(1709年)初建学官于县治。南宋淳熙(1770年)迁学宫于城东普明寺。宁宗嘉泰(1201年)又迁学宫于城西。南宋宝庆元年乙酉(1225年)县令饶敏学建宝山收字于赤宝山麓,后迁于城东,明成化县令陈钢复修。清康熙五年,县令张扶翼建于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613年)迁学宫于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24年)范德灏建排楼额曰:

22、龙标书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学),四十九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复修。学院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宝山书院石碑一块现立在黔城小学内。龙标书院石碑一块原立在三中教师宿舍门口(已残缺)。古遗址文化:古镡城遗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镇。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立镡成县。明朝以前为土城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于苗。次年靖远伯王骥军重筑城墙270丈,高1丈7尺。成化八年(14终奖2年)遇大水,城东南倾塌。隆庆五年(1561年)颓于水,仅存西、北两偶,再复修。民国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极大破坏,城址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后,城墙及五门楼被毁,现仅存西城门洞及部分城垣。,(三)镇,

23、2.乌镇,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

24、,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元丰初年(107

25、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三)镇,3.光福镇,光福镇是江苏历史文化名镇,距苏州城西25公里,地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又十分丰富。光福山水如画,花果遍地,古诗誉之为“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舍宅为寺,取其“光福”两字,故名。 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光福镇,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为国务院

26、公布的太湖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古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光福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从古至今,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光福都宠爱有加,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视于此,范成大、唐寅、田汉等都曾到光福邓尉探梅,都留下了隽永耐味的诗句。镇内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光福塔寺、楞严经石刻等名胜古迹数10处之多,其中“香雪海”是江南最著名的赏梅胜地,也是一年一度吴中区“太湖梅花节”的主战场;司徒庙内的四株古柏,姿态奇异,叹为观止,清乾隆南巡赐其名曰“清、奇、古、怪”;光福塔,建于梁大同年间,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是光福古镇的标志。,卷尾语,历史现在是文化的延伸,是曾经的记载,它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汗水,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轨迹,它记载着惊天动地的事件,流传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